有效构建书籍装帧课程实践过程可视化体系

2020-07-27 09:12王纯
设计 2020年12期
关键词:书籍装帧

摘要:探索书籍装帧实践教学流程和设计过程可视化的方法,有效和持续的提高教师课堂节奏和学生作品质量。分析书籍装帧课程实践教学困局,确立实践教学过程可视化体系架构思路,以课程设计工作流程图、书籍设计选题策划、书籍整体编排设计分项表构建书籍装帧课程实践过程可视化体系。通过教学案例表明设计过程可视化图表对书籍装帧课程的重要指导作用,学生的前期调研、思维路径、设计过程得以记录,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得以提升。

关键词:书籍装帧 实践过程 过程可视化 教学流程可视化 教学困局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0) 06-0143-03

一、书籍装帧课程实践教学困局

书籍装帧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课程从书籍设计基础、书籍印刷工艺、书籍视觉化表现、书籍的立体形态、书籍的版面及物化设计展开,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专业课。课程中的实践环节成效决定了教师课堂节奏和学生作品质量。依据民办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特点,从学生作品和实践教学中反映出如下问题:

(一)设计调研与视觉表达脱节:书籍设计调研的核心在于书籍内容搜集整理.考察了解编辑作者、受众人群、选题市场前景。学生对于设计课题多以查找的二手资料为主,对书籍整体规划不够清晰,在前期调研匆匆获得的资讯,在后期执行中容易产生变化。该环节如没有具体有效的框架引导学生,会导致视觉表达缺乏一脉相承的调研基础,设计调研与视觉表达脱节,设计内容不够详尽。

(二)书籍装帧形式受限于眼界:学生对印刷材料工艺的了解仅限于知识层面,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作品多为单个打样,无法实现批量制作,书籍设计执行和所学印刷知识没有产生关联,学生对印刷知识与材料知识印象不深刻,书籍制作材料和后期加工方式较难在设计实践中强化。

(三)设计实践环节工作效率低:书籍装帧实践教学过程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和物化探索,学生设计行为过于依赖老师引导,对设计过程节点模糊,不能持续性有效跟进设计进程,学生设计创作过程艰难,设计实践环节工作效率低,教师课堂节奏不理想。

二、实践教学过程可视化体系架构思路

基于书籍装帧课程实践教学困局,构建有效的实践教学过程可视化体系,注重书籍装帧工作流程和设计过程可视化,促使学生主动跟进项目,让工作过程有迹可循、有物可依。能有效解决书籍装帧课程实践环境中的问题,研究学生特点及教学知识点,设计符合学生学识水平,在体系架构的总体思路上把握以下三个原则:

(一)图表编辑易操作:实践教学过程可视化图表设计需架构清晰,方便学生理解填写,既保证课程过程记录的统一性,也要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发挥作品自身特色。老师和学生都需要在表格上留下记录,老师检阅进度、学生随时翻看。

(二)架构系统化:实践教学过程可视化图表内容设计需前后连贯、层层递进,把握大的阶段节点,做到过程细化,适当地扩充版块,安排分项表辅助可视化的总表。让过程的小点促成设计过程的长线,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扎实、有方向感。

(三)贯穿核心知识点:图表内容需充分融合课程核心知识点,如书籍设计的概念、书籍的构成、印后加工工艺等,过程记录的图表的知识性决定了其工具属性,在实践过程中强化学生对核心知识点的理解。

三、书籍装帧课程实践过程可视化体系核心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由于设计过程的抽象性,不易统一管理,部分课堂表现出学生学习进程差别大或消极怠课的现象,书籍装帧是重实践的核心课程,实践环节课堂节奏较难把握。依据书籍設计工作流程把实践教学环节分为三个版块,如图1创建书籍装帧课程设计工作流程图,引导学生高效完成书籍整体设计,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一)选题策划。教师给予学生书籍项目主题范围,如围绕时事话题开展传统手工艺保护、地域城市文化研究、儿童读本改造计划等,学生根据主题范围确定书籍设计主题,对项目进度进行规划。具体从文本定位及构思设定来展开,明确书籍读者群定位使书籍内涵能准确表达,探索趣味互动的阅读形态让文本有增值空间,建立独特适合的设计风格使阅读趣味得到提升。书籍的形态结构、文本逻辑、图文风格的确立使第一阶段的选题策划得以完成。

(二)整体设计。设计一本书如同一场关于时间与信息的深度旅行,在资讯爆炸、信息碎片化、数码传播更新换代的当下,这给当下书籍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书籍装帧”已向“书籍设计”广泛概念普及,书籍整体设计是围绕书籍设计家吕敬人先生提出的“编辑设计”、“编排设计”、“装帧设计”三位一体的设计展开,即对书籍内容进行具体的编辑组织和视觉传达设计表现。在“编辑设计”中,学生需要明确书籍项目读者的阅读方式、文本章节安排、全书的叙事方式,调研分析确定其设计风格,明确完整图文素材;在“编排设计”中,学生需要明确书籍的色彩配置、封面内页的字体应用、文字信息的图形再造、版面中的网格设计,构建便于受众理解的视觉化信息系统,演绎出有趣、有益、有效的信息传达语言,使读者一目了然;在“装帧设计”中,学生需要明确书籍的交互方式、书籍结构、材料运用以及工艺手段。“编辑设计”、“编排设计”、“装帧设计”的落实使第二阶段的设计初稿得以完成。

(三)印制出品。站在整体统筹的角度,从细节上对书籍设计进行优化,确保书籍设计风格的一致性。重点关注书籍里图文设计、色彩搭配、印刷材料及构成元素的设计风格,在这个过程中强化学生对书籍视觉化表现中的理论知识。围绕印后工艺知识,探索印后加工的各种可能性,对印后加工过程进行拍照记录,借助数码打样实现成品的预览和效果的调整。同时引导学生建立商业思维,鼓励学生通过设计手段如宣传书籍内容和装帧特点的海报、书籍周边文创产品等推广书籍,用社会化手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四、完善书籍装帧课程实践过程可视化体系

书籍装帧课程设计工作流程图作为实践过程可视化体系的核心,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设立分项表来配合实践教学各阶段的执行,从而完善实践过程可视化体系,围绕书籍内容在表现手法、图像语言、制作方式、材质尺寸_上寻求独特性。分项表优先于工作流程图完成,工作流程图安排在实践环节开始时引导方向,结束时完善汇总。

(一)书籍设计选题策划分项表:针对第一阶段的选题策划环节,书籍设计项目规划分项表有充分的空间细化设计准备,首先进行小组角色分工,组员共同确定所选主题内容;然后学生小组对所选主题进行深入的文本理解、调查研究、信息收集、结构分析。书籍设计选题策划分项表围绕内容简介、章节安排、图文素材、装帧形式展开。内容简介的梳理有助于学生清晰概括项目内容,明确读者群定位;章节安排与文本逻辑挂钩,具体的内容框架表达出书籍编辑设计构成;图文素材决定书籍图片视觉风格,文字内容以WORD格式另存,确保书籍前期资料的完备;独特的装帧形式的探索需大量搜集设计参考图,用手绘草稿图或效果图展示,提升读者阅读趣味。如图2为学生书籍设计作品《别碰我》的项目编辑设计内容,展示了学生对书籍设计选题的整理和思考,指导老师需在每个环节中视检签字,不合格的地方会要求修改改进,比过去传统实践教学中的模糊口头沟通更清晰,物化资料更有助老师和学生一对一落实。

(二)书籍整体编排设计分项表:针对第二阶段的整体设计环节,书籍整体编排设计分项表可作为设计环节的辅助工具,书籍组成、版面设计、文本层级、图形色彩、装帧小样各分项融合了书籍设计核心理论知识,学生记录出第二阶段相较第一阶段思路的变化,对缺乏特色的编排的部分可进行标注,教师对照学生的设计方案,围绕表格框架检查设计细节,在一对一的交流中真正提升学生对于书籍整体设计的理解力。如图3为学生书籍设计作品《别碰我》的编排设计的指导记录,教师对学生有问题的版块给予手写建议,对更新的部分要求学生备注好,真正落实第二阶段的指导,做到易操作,教学过程有迹可循。

(三)书籍作品实物整理:针对第三阶段的印制出品环节,进行设计输出及印后加工,最终完成书籍实物。将选题策划一整体设计一印制出品的所有过程整理汇总在工作流程图中,对最终作品进行实物拍照,为后期推广或作品展览做好铺垫。如图4学生作品《别碰我》的实物展示,从书籍主题、内容框架、尺寸标注、设计亮点、各角度实物图来表现。这是一本会说话的儿童性教育的书籍,适读于3-6岁儿童,书籍编辑内容框架分为三个部分:我们从哪来、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身体权利,以老师的卡通形象及对话框来引导贯穿书籍,通过图形符号突出表现书籍最大亮点,只要触碰男生和女生的隐私部位就会发出“别碰我”的声音,使教育变得更生动,让孩子更容易理解,让性教育变得不再尴尬。除了直观表达书籍实物及作品特色,对书籍作品进行整体宣传及周边开发是课堂的延续,如图5学生作品《QIAO武汉》介绍武汉长江上的十座桥,除了书籍设计,在书籍推广上采用立体桥梁的方式贯穿在武汉市的平面图中,呼应了书籍内容及特色。周边产品有日历、印章、一卡通等的应用,材质独特、视觉统一,拓展了书籍推广售卖的各种可能性,培养了学生的互联网思维和商业化意识。

具体有效的实践教学图表框架设计,解决了学生在实践环节中不调研、不深入思考的情况,使设计调研基础与视觉表达形式保持连贯。前期思考越深入,作品实战效率越高。可视化图表中融入大量课程核心知识点,在实践环节能有效消化理论知识,强化学生对书籍结构的记忆。进行项目设计时也会考虑到制作材料和后期加工方式对书籍气质的影响,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在书籍设计教学改革中,教师把实践过程可视化表现納入到学生作品整体评价当中。在作业展览中,“课程设计工作流程图”的展示有助于观者了解学生的创意思路和创作过程,深入理解设计作品。

结语

构建书籍装帧课程实践过程可视化体系,让书籍设计前期调研、思维路径、设计过程有了物化记录,清晰的教学框架让学生设计行为不用过于依赖老师引导,小组分工责任制促进学生间的深层次合作,从而把握学习的主动性。指导老师在关键节点都能和学生有效沟通,即时记录保持实践教学的持续性,促成良好的实践教学节奏。同时拓宽新授课教师的教学思路,扩大课程教学改革的受益面,使本课程教学管理系统化、完善化,也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其他核心课程实践过程可视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基金项目:2018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过程可视化研究》课题编号:2018498;武汉设计工程学院优质课程项目:《书籍装帧》课题编号:201515。

参考文献

[1]吕敬人.书艺问道——吕敬人书籍设计说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

[2]曹著明,宋改敏,贾俊良.基于工作过程的“可视化”教学实践与研究[J]职教论坛,2016 (7):82-86

[3]王珏.将设计调研引入书籍设计教学的探索[J]装饰,2017 (11):136-137

[4]李谦升.挖掘数据之美——信息可视化课程在艺术院校中的教学实践[J]装饰,2017 (1):112-113

[5]王纯.基于整合思维的“书籍装帧”—体化课程设计[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8 (6):52-54

[6]吕敬人.吕敬人:书籍设计是一份导演的工作[J]设计'2019 (12):52-57

[7]吴勇.吴勇:系统思维下的视觉善意[J]设计,2019 (12):66-72

[8]赵曦.基于多感官体验的书籍装帧设计方法探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8 (9)101-104

[9]梁诗维.数字媒体时代下传统书籍设计的反思[J]设计, 2018 (7):121-123

猜你喜欢
书籍装帧
美学思想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应用探究
王安娜书籍装帧设计作品——以镜明心
美学思想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应用探究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演变及对现代的影响
脊梁
书籍装帧设计中内容与形式和谐关系的探究研究
古典与自然:15—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印刷书籍装帧
研究多感官体验设计理念融入书籍中的积极影响
探析互联网思维下书籍装帧设计的时代特征
海豚出版社举行书籍装帧艺术专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