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想国的光和热

2020-07-27 09:12林楠
设计 2020年12期
关键词:模具水泥雕塑

林楠

大学期间的郑戎颖领略到了路易斯康、贝聿铭、安藤忠雄的建筑作品,也读过《流动的石頭》一书,从此混凝土这种浑然笔挺的材料就在心中埋下了种子。2016年他和林建一起创立了“泥想国”,他主攻设计,林建负责生产。初期的产品以花盆、文具、生活类小件产品为主,容易找到创意的闪光点。2017年底在梳理产品线后,他们开始以水磨石为主材质研发灯具,发光发热的产品总让人感觉温暖,发挥的空间和拓展的版图也就更大。

在我们的常规印象里,水泥常被用作建筑材料,沉重、冰冷、死灰。但在设计师眼中,它是一种可以任意成型的材料,浑厚、静谧、永恒。被设计装扮后的水泥可以呈现不同性格。创业路上的任何小事都可能成为挑战和困难,但重要的是调整步伐,有序前进。经过持续的重复测试,他们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生产方法。配方并不难,难的是模具,保证—次性浇筑凝固拆除后的形态完整和质感。水泥或水磨石的部分会在工作室完成,其他元件会交给协助工厂。

伴着时间和经验的增长,他们的设计也更加成熟,逐渐形成了一种体系。风格总会随着喜好变化,设计逻辑也一样。用他的话说“风格和设计逻辑基本是围绕着最终的产品做阻尼运动,属于运动中的稳定……”但他还是希望大众审美的丰富多元,产品也可以更百搭。

今年他们开始回归雕塑感的产品,追求那种浑厚永恒的平衡。设计和生产一体保证了产品的完整性。材料和技术总会趋同,品牌间本质的差别要靠设计的逻辑和对事物的思考方式。他们会继续坚持设计上的原创和独立思考,材质上的持续尝试和完善,通过一个又一个的产品走出自己的道路。

《设计》郑戎颖

《设计》:之前做雕塑的经验对产品设计有哪些影响?

郑戎颖:做雕塑的经验对产品设计的影响很大。最深的影响是审美上的影响,但审美在某种层面上属于见仁见智。最显而易见的影响是方法上的。相对于绘画、平面设计、动画来说,雕塑对步骤和次序更有要求,更像是工程。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每一个雕塑项目都会存在一些无法把控到位的细节,都留有遗憾。有一段做雕塑项目的经历之后再去做产品,我就更希望去建设一条属于自己的生产线,更充分地去把握每一件产品,尽量少留遗憾。

《设计》:国内外选用水泥这种材料做产品设计的多吗?可以介绍些有代表性的水泥产品?你们和他们的差异有哪些?

郑戎颖:这几年越来越多,这和初级水泥产品的门槛比较低有关。代表性的产品比如“22”的时钟,“本土创造”的吊灯,“什么设计”的月球盘……每年都有一些新鲜的东西出现。

代表性的品牌应该就是本土创造了,他们的品牌调性,产品都体现出水泥厚重冷峻的感觉。但在我知道本土之前我先认识了杭州的品牌“什么设计”,现在已经很少人关注他们了。“本土创造”是比较北欧、硬朗的设计师,“什么设计”更像艺术家。

“差异”这个事更像是被总结出来的,大部分人并不是一开始就归划好走一条别人没走过的路。

翻看我们的产品,在不同阶段会看到我们的小聪明和纠结,能看到别人的影子,也能看到自己坚持,原因在于我们一开始就没有定下一个明确且长远的路线。边走边卖,不停地根据市场的反馈和自身的变化来开发产品。看似非常草台班子的做法,却更适合小创业团队,这有点像“运动中的物体才是稳定的”的意思。但归根到底,坚持做下去才是创造出差异的前提。

《设计》:本土创造给了你们哪些影响?

郑戎颖:本土创造的完整性给很多品牌打了样。他们更加专业化的在做这件事。无论是设计上的完整度,还是工厂的管理和配置,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可能和广东地区既讲效率又求效益有关。

《设计》:产品大多采用简单明了的几何形体,是材料特性还是审美喜好决定的?

郑戎颖:这种简单明了的造型主要体现在水磨石上,—方面是打磨工艺的制约,另—方面是水磨石本身有着丰富,造型简单更能显示出材料的美。审美是会随着个人的阅历和状态发生变化的,今年我们的产品会有不小的变化,我开始挖掘带有制作痕迹和雕塑造型的产品,这可以看作是“回归雕塑”。就我个人而言,更愿意通过审美去挖掘材质的潜能,而不是让材质来左右审美。

《设计》:我们本身就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中,身边的产品也用水泥水磨石打造,是否会觉得过于单一?产品设计时会选用哪些材质做搭配?

郑戎颖:其实我没有这个感觉的,反倒会觉得水泥产品提供了多一种选择。设计上我们让水泥和铜、玻璃、皮革、木材…..基本上能想到的都搭配过。我也曾一度迷恋过铝合金材料,差一点我们就推出铝合金材料的产品了。

《设计》:水磨石的灯具适合搭配怎样的空间?它的产品特质有哪些?

郑戎颖:我们的买家具几乎都会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想法,就是水泥一定要搭配工业风,水磨石就要搭配Ins风(买家通常这么说)…以至于我很少在搭配上给过别人建议,一般只会说:百搭。这可能是因为我对空间搭配不是太敏感。除去营业性的场所不谈,毕竟这类场所需要迎合大众审美。就私宅而言,本就应该顺着自己的心情,我特别期待看到某位大神买家能变出帅气又脱俗的搭配。

《设计》:水泥产品的成型工艺和建材工艺一样吗?

郑戎颖:应该说原理几乎是一样的。就像木头可以盖房子,可以做家具一样。以至于当我每次穿梭在城市高架或者在高速公路上看到正在修建的铁路石,都会有莫名的亲切感。水泥的基本制作流程就是制作模具,然后灌入水泥,凝固完成后再拆出。我们主要是设计好模具,不同要求的产品需要不同的模具,模具对于产品来说非常关键。我们会亲自动手测试,测试到基本没问题后会转交给工作室里的几位老师傅制作。建筑体量大,模板都是用粗糙的木板做的,做出来也会相对粗糙。产品是要用光滑的模具,做出来的产品也是光滑的。我的内心可能有一种要把东西细致打磨的情节,水泥没法打磨,但水磨石就很如我意。我们可以把水磨石当做大理石来用,无论是配色还是打磨上都希望达到“优雅”。水泥和水磨石相对比较稳定,但也和石材、陶瓷一样,韧性不足,容易破损。

《设计》:生产水泥产品时的难点是什么?如何攻克的?

郑戎颖:直到上周还有一个朋友问我:“你们水泥里到底加了什么,为什么我自己做的都是渣?我保证不说出去!”我无比真诚地回答他:“真没偷加什么,只是我们流程和设备比你徒手拿铲子搅拌来得专业……”初期在水生产上常见的问题是“硬不硬”、“裂不裂”、“气孔有没有”、“颜色匀不匀”.中期又会面临模具和量产的问题。我努力地去想难点是什么,发现经历的难点比比皆是。如何攻克其实是一个角色选择的问题,如果你出门也永远打车,交规车况这类问题自然会被省略,可一旦买了车,你就离老司机不远了。

《设计》:前期创作和后期生产是怎样的互动关系?如何让二者紧密配合?

郑戎颖:紧密联系的始作俑者是设计师。起因都是设计师错误估计了工厂的能力,一旦工厂也跟着盲目自信,转头就要和设计师一起并肩补坑了。就我们自身的例子来说,如果设计完全回避难度,工艺水平就又会停滞不前,对工厂和产品都是灾难。

最好的状态就设计师的要求比工厂现有的技术更高一点,这样工厂才有理由和基础去要求进步。能做到适度挑战的前提,需要设计师对材料和工艺有比较全面的了解。由于自带工厂的属性,每年我们都会接触到不少加工定做的单子,很多方案只能用“空中楼阁”来形容。事实上很少有设计师愿意花时间去了解材料和工艺,他们天然认为工厂就一定有办法解决。

《设计》:经过多久打磨出了科学的产线?有哪些关键节点和把控要点?

郑戎颖:水泥产品大概用了2年时间,慢慢发现问题不是再增加而是在减少,后面就变成制造问题再解决问题。至于水磨石,稍微增加一点难度就会有新的问题,但正如上面所说的有问题是好事。

《设计》:目前最满意的产品是什么?

郑戎颖:小房子夜灯和一款叫RAY的台灯。小房子是一个众筹成功的产品,它让很多人知道了我们。同时小房子也是一个完整度很高的产品,经历了一个产品从想法到实物再到整体的包装过程。让我们知道后面的产品应该怎么收拾起来。小房子现在一直在卖,每年作为礼品的订单量也不错。RAY台灯是一个无法量产、没有正式出售过的产品。我们花了好长时间去解决内部结构和完善制作流程,印象深刻的是还有一名实习生和我们一起日夜研究。那个阶段我们有种“要飞”的感觉,事实是我们还没学会跑步……最后它成了工作室里的摆设。虽然没有上架,但RAY产生的经验教训和研究过程中解决的问题,对后续的灯具产品带来了很大帮助。

《设计》:产品被抄袭后,你们持怎样的态度和立场?

郑戎颖:因为我们远离设计圈,如果有设计9币抄袭别人的作品去拿奖,这个自然要法办。但是目前我们市场上存在大量的擦邊球设计,大公司欺负小团队的现象也经常能看到……结合自身来看,由于我们自带工厂属性,导致基本没有同行抄袭我们的产品。所以这个问题我暂时考虑得并不多。

不过我有一个粗浅的认识,现阶段知识产权保护不一定是通过法律来解决的,很可能通过平台去制约。比如这几年音乐版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护,很大原因要归功于“平台竞争”。但实体产品的流通环节更加复杂,可能一时半会还会很艰难…..

《设计》:理想中的泥想国的品牌调性是怎样的?未来发展有规划吗?

郑戎颖:一开始以水泥为主的产品在设计风格上会比较轻松自由,接下来的水磨石系列显得更加极简和冷静,现在手头上在做的产品可以看作“回归雕塑”。这么说下来,我们还是比较愿意去尝试新的风格的。不同阶段的产品会随着我们自身的变化而变化,透过产品也可以看到自己某一时期的状态。就像有思考的艺术家都会有不同的时期一样,这种变化可能就是理想中的状态。.

猜你喜欢
模具水泥雕塑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模具部
写实雕塑
核燃料环形芯体压烧模具的设计
核燃料环形芯体压烧模具的设计
用于阳极管生产线模具预安装的结构
天价水泥
自然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