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驱动居民消费需求效应评价研究

2020-07-28 17:10朱玲玲
商场现代化 2020年12期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摘 要: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不仅是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更强调在人口转移过程中的集聚效应能促进城市产业发展,刺激居民消费需求,提高居民的收入与消费水平。本文首先通过文献梳理与调研,对新型城镇化和居民消费需求的发展现状和关系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其次,建立新型城镇化驱动居民消费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对安徽省的数据进行指标分析。最后,结合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来分析讨论结果,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旨在为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居民消费需求;驱动效应;指标评价体系

一、引言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大幅度提升,生活质量也实现了质的转变,城镇化的发展對此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十六届五中全会将新型城镇化纳入国家战略层面,党的十八大将其作为方针首次在报告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更是指出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以及进程中的突出矛盾,还有“城市群”、“特色小镇”等关键词的高频出现,促使其始终是我国经济学的热点研究领域。但是近年来,国内居民的消费需求并不旺盛,如何继续发挥新型城镇化对居民消费的驱动效应,成为众多学者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从历史经验来看,新型城镇化有利于发展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扩大居民收入和消费规模,从而实现经济增长。除此之外,新型城镇化的继续推进,能够在整合配置社会资源、平衡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契机。因此,研究新型城镇化对居民需求的驱动效应积极响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能够为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效果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二、理论基础

1.关于城镇化与居民消费关系的研究

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城镇化对居民消费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只有少数得出城镇化对居民消费率的提高影响不大的结论。如刘艺容(2008)认为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与居民消费增长具有长期的正向相互影响,且阶段性差异显著。石凯和聂丽(2014)发现,无论是城镇化和居民消费支出之间的关系,还是省级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都显示1985年-2012年这一阶段的城镇化率的提高并没有像预期一样驱动消费增长。雷潇雨和龚六堂(2014)发现,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可以带动消费率的增长,但如果速度过快就会不利于消费率的增长。曹莉(2016)认为,城镇化发展有利于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长和消费结构的改善。

2.关于城镇化驱动居民消费的相关因素研究

方辉振(2010)认为城镇化从社会消费心理、收入提高和消费环境改善等因素引发消费升级,从而创造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增长。潘明清和高文亮(2014)认为城镇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取决于积聚效应和外部成本效应的综合作用,研究发现前者的正向效应大于后者的反向效应,从而驱动居民消费。王平和王琴梅(2016)认为新型城镇化从收入、财富、示范、环境和价格效应五个方面来驱动居民消费需求增长,其中价格效应与居民消费存在负向关系,其他均是正向效应。

三、新型城镇化及消费需求现状分析

1.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

与传统的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着重关注“以人为本”和发展的质量。一方面,它不仅是人口向城市集聚、城市向乡镇延伸的过程,更强调带动农村发展,激发居民消费需求,提高居民的收入与消费水平。另一方面,它也更注重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定义,城镇人口是指居住在城镇范围内的全部常住人口,包括非农业人口以及居住在城市的农业人口。城镇化率则指一个地区城镇常住人口占该地区常住总人口的比例。根据EPS平台整理公布的数据,并为直观反映我国城镇化率的变化,绘出折线图,统计如下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化率在不断升高,且发展速度较快,发展势头良好。但是查阅资料可以发现,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城镇化发展不均衡,区域差异非常大;城镇化发展速度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城镇化发展模式粗放,通常会带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

2.我国消费需求现状

消费需求是指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需求和欲望。消费者进行消费的动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满足欲望的大小程度通常用“效用”来表示。以GDP(支出法计算)中的居民消费支出作为衡量消费需求的主要指标,整理我国近年来的消费支出状况如下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中国居民的消费支出在逐年稳定上升,其主要原因在于GDP的高速增长,2017年我国的GDP总值就已居于全世界第二。在通常情况下,居民的消费需求总是与个人的收入水平相匹配,还会受消费习惯、消费心理和未来收入预期等其他因素影响。而未来收入的稳定性及良好预期是影响人们现期消费的重要因素,居民的收入一旦增加,为满足效用最大化就会增加消费支出。

四、新型城镇化驱动居民消费效应评价——以安徽省为例

1.安徽省新型城镇化驱动居民消费效应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查阅资料可以看到,王平、王琴梅(2016)从收入效应、财富效应、示范效应等五个维度来建立驱动居民消费效应的评价指标体系。陈蔓玲(2019)从收入、环境、产业结构优化等三个视角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本文综合参考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及使用频数统计法,从驱动效应的收入、消费环境、公共支出供给视角出发,构建出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表1所示:

2.安徽省新型城镇化驱动居民消费效应评价分析

(1)评价方法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把9个二级指标转化为几个综合指标(即主成分),各个综合指标所含信息互不重复,并且包含原始指标的大部分信息。主成分分析法以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避免了指标体系赋权中的主观因素影响,能够客观反映出安徽省近年来新型城镇化对居民消费需求的驱动程度。

(2)数据获取

本文的指标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统计年鉴》以及EPS数据平台。

(3)数据处理

本文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在数据计算之前,经试验多次后,设置要提取的主因子为3个。所采用的9个指标均属于正向指标,即指标值越高,驱动效应程度越大,因此,不需要对指标进行正向化。

首先,采用Z-score方法对原始数据为处理后的数据,以消除不同的量纲和量级对结果的影响,处理公式如下:

其次,在对标准化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之前,需要判定指标之间的关联度和显著性水平,进行KMO值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检验结果如显示KMO值为0.654,而0.654>0.5,说明所选取的指标适合做主成分分析;并且巴特利特球形检验最后一行sig值小于0.05,說明各个变量在一定程度上相互独立。

再其次,采用Kaiser标准化最大方差法得出旋转载荷后的累计总方差,表中显示前3个组件(即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9.491%,即包含了几乎全部的信息。还可得到“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再把旋转后的每个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占提取的三个主成分总方差贡献率的比例作为权重,加权汇总计算,进而得到综合评价函数如下:

其中,即第一、二、三主成分,互不相关且方差依次降低。

将2008年-2017年的数值(如上表2所示)代入上述函数,计算出各年的得分如下图3所示:

(4)结果分析

由图3可以看出,安徽省的新型城镇化驱动居民消费效应的得分情况:得分先负后正且逐年增长,增长速度逐渐缓慢。表明新型城镇化对居民消费的驱动效应逐年增强,但2008年-2011年这一阶段的城镇化的发展并没有很好地带动居民消费增长,其驱动效应低于平均水平。结合现实可知原因之一在于,当时我国还尚未提出“新型城镇化”这一概念,城镇化体系不够完善,城镇化对居民消费需求的驱动效果自然不是很好。

五、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建议和未来展望

1.政策建议

结合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发展规划可知,安徽省的城镇化水平一直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居民收入水平不高,无法在城市拥有合法稳定的住所(含租赁),农村人口的户籍问题难以解决;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竞争力不强,支柱产业及产业集群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不强;城镇化发展体系不完善、模式粗放;城市综合实力较弱、基础设施落后,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对安徽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稳定居民的收入预期

新型城镇化通过多方面因素促进了居民消费需求的增加,但是消费支出增长的根本是要不断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一方面取决于居民绝对收入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受制于政策保障、第三产业发展等因素。因此,安徽省要增加居民的收入渠道,鼓励创新创业,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比重;还需要进一步发展服务行业,以期容纳、吸收更多劳动力。

(2)积极改善居民消费环境,催生新消费

消费环境的改善对传统消费的提升、对新消费的催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促进居民消费的过程中,要以消费的便捷性、信息的充分扩散、商品的极大丰富作为改善消费环境的重要方面,并将城市的先进消费理念植入新市民的消费意识中,从而发挥环境效应改善居民消费需求的作用。比如越来越普遍的手机支付、无人收费的超市,以及会在不久的将来盛行的刷脸支付。

(3)改善居民消费习惯,促进示范效应的提升

传统的消费习惯对居民消费需求的提升存在严重且久远的制约作用,因此改善需要循序渐进地推进。一方面,不断发挥老市民对新市民的消费示范作用,带领新市民在消费能力可承受范围内理性消费;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居民收入驱动效应的深度,以此不断抵消居民消费习惯带来的负面作用。

(4)完善城镇化发展体系,推进持续健康发展

结合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规划,各市级政府要围绕安徽省总体要求部署,走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道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是基础,基础不稳则遑论发展。强化各地的城市支柱产业支撑是动力,没有产业支撑或缺乏强劲支柱产业支撑的城市,城镇化和经济都难以发展。比如蚌埠市,房地产作为支撑产业是存在很大的隐患的,这可能也是蚌埠市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粗放式的城镇化破坏了资源和环境,不利于长期发展。安徽省应树立科学发展观,关注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寻找适合安徽省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建设美丽中国出一份力。比如,发展旅游行业的新型城镇化就是一种很好的以游客消费来带动城镇化发展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实现就地城镇化,促进农民向多重产业身份转型;另一方面,旅游业带来的能源消耗较低,环境污染问题也较轻微。

2.未来展望

我国各个省市合力推进新城镇化建设,安徽省在长江经济带的地位日益提升,其省会合肥市又是长三角副中心城市,“皖江八市”也被纳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合肥市的城镇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在全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核心带动作用日益突出,以其为中心的合肥都市圈也在不断扩大。基于十七大的“以大带小”的原则,结合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规划,继续推动产业发展、提升居民收入,发挥好新型城镇化对居民消费的驱动作用,有益于安徽省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艺容.中国城市化水平与消费增长的实证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8(02):99-103.

[2]石凯,聂丽.城镇化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J].城市问题,2014(06):87-93.

[3]雷潇雨,龚六堂.城镇化对于居民消费率的影响: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14,49(06):44-57.

[4]曹莉.中国城镇化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6.

[5]方辉振.城镇化创造国内需求的机理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0(03):49-53.

[6]潘明清,高文亮.我国城镇化对居民消费影响效应的检验与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4(01):118-125.

[7]王平,王琴梅.新型城镇化驱动居民消费的效应机理与实证[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31(02):67-76.

[8]陈蔓玲.新型城镇化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朱玲玲(2000- ),女,汉族,安徽铜陵人,安徽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工程造价专业,研究方向:工程造价

猜你喜欢
新型城镇化
城市权利:从大卫·哈维到中国城镇化问题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路径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