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使用腔内心电图引导PICC异位调整的护理

2020-07-30 10:28赵林芳曹秀珠曾旭芬
护理与康复 2020年7期
关键词:摄片置管起搏器

赵林芳,曹秀珠,曾旭芬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浙江杭州 310016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入途径安全,留置时间长,近年来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指南和标准推荐导管头端的位置在上腔静脉下1/3处(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交界处),腔内心电定位技术应用于PICC导管头端定位精确、安全可靠,受到广泛关注[1-4]。国内有文献报道,使用腔内心电图引导PICC头端定位操作简单,对于已出现特征性P波的患者,可不必行X线胸部摄片即可实时确认导管已到达上腔静脉[4-6];置管中发现异位时可在不破坏无菌屏障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目前腔内心电定位技术的适应证是基础心电图为P波正常的窦性心律,起搏器植入患者不在应用范畴[3,7]。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常有基础心脏疾病,如心脏扩大等,依据传统的体外测量法,测量的长度常与实际不符,导管头端容易过深进入右心房导致心律失常[8-9];另一方面PICC常规选用起搏器植入的对侧手臂置管[8],但上腔静脉仍是起搏导线与PICC导管共同的入路,容易造成导管与起搏导线互相干扰,致PICC导管送入困难,导管异位。2018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1例双腔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在PICC置管过程中出现导管异位,静脉治疗专科利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进行PICC头端引导,成功将导管放置到理想位置。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病例简介

患者,女,89岁,因“血小板减少20余年,皮肤瘀点、瘀斑2d”于2018年6月9日收治入院,入院诊断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既往史:高血压10余年,甲状腺结节多年,哮喘5年,2年前行心脏双腔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入院时双下肢浮肿,腹部、双上肢可见散在新发瘀点、瘀斑,心功能不全,长期卧床,活动后胸闷气促,肺部可闻及湿啰音,口腔内多处溃疡,白细胞计数8.4×109/L,血小板14×109/L,左侧股浅动脉及腘动脉闭塞,右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形成。医嘱予输血改善凝血功能,人免疫球蛋白行免疫治疗,单硝酸异山梨酯扩血管改善心功能,莫西沙星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外周血管条件差,需要建立静脉通路以保证治疗顺利进行,麻醉科考虑患者凝血功能差,病情危重复杂,转运困难,深静脉穿刺置管风险高。综合评估后,静脉治疗专科根据美国输液护士协会(Infusion Nurses Society,INS)的输液治疗实践标准于2018年6月12日在患者双腔起搏器对侧的右贵要静脉置入4F单腔导管,递送至预定刻度后,超声显示导管头端位于同侧颈内静脉,抽回血困难,调整多次无效,患者病情严重,无法转运至介入科进行透视下调整导管头端,遂采用调整患者体位配合实时腔内心电图定位,最终成功置入导管,导管内置39cm,外露3cm。在置管36h后患者病情稳定,行X线胸部摄片检查,显示导管头端位于第7胸椎水平,证实腔内心电定位准确。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与护理,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症状改善,于2018年8月3日拔管后出院,PICC共留置52d。

2 护理

2.1 置管前评估

置管前邀请放射科及心内科医生评估患者胸部CT检查报告,评估结果为患者起搏器导线位置正常,穿刺静脉为左锁骨下静脉。患者用药需求为多腔血管通路,考虑患者血管条件及病情,与主管医生进行讨论。静脉治疗专科考虑起搏器导线的干扰可能导致递管不畅、异位,而三向瓣膜导管直径细小,对起搏导线干扰少,且为尾端修剪,可避免导管置入过深,瓣膜设计又可预防堵管,最终决定选择4F单腔三向瓣膜导管。

2.2 置管及导管调整

由于患者病情严重,无法转运,遂在床边进行置管,置管前准备4F单腔三向瓣膜导管、血管专用超声仪、PICC穿刺专用包。由静脉治疗专科护士严格按照置管流程进行穿刺操作。患者取低半卧位,手臂外展90°,专科护士测量从患者预穿刺处到右侧胸锁关节内侧向下至第3肋间,为39cm。常规消毒铺巾,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右贵要静脉穿刺,使用钝性改良送鞘技术,避免因手术刀扩皮导致的出血。缓慢递送导管,送管顺利,未见明显阻力,当导管递送至预定刻度时抽回血困难,血管专用超声仪探查显示导管头端位于同侧颈内静脉,外撤导管20cm重新送管,导管递至36cm处有阻力,递管困难,抽回血不畅。考虑到患者穿刺血管的唯一性,高龄,血小板低,心肺功能差,且存在血管内起搏导线留置,透视下介入导丝调整时出血及起搏导线被干扰的风险大,拟采用在腔内心电图定位下辅助体位改变进行实时调整。查看患者入院时常规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为心律不齐、窦性心律、心室起搏心律,以VAT(心室起搏+心房感知+感知后触发)方式工作,起搏器功能未见明显异常。VAT是双腔起搏器的一种工作模式,心房心室都放置电极,起搏器感知心房激动(P波),于延迟0.12~0.20s后触发脉冲释放,刺激心室起搏,一般患者为正常P波。立即请心内科及心电图室医生会诊,经评估后认为患者心电图可见正常P波,可进行腔内心电图定位。使用带心电定位功能的专用监护仪,该监护仪有4个电极片以及PICC专用模块和自动分析系统,体表心电图和腔内动态心电图可在同一平面上显示并打印。按照该监护仪使用说明书粘贴电极片,观察体表心电图波形,见图1。心内科及心电图室医生确认实时体表心电图波为VAT起搏模式,判断患者可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由于患者使用无创正压面罩辅助通气,胸腔压力大,由助手在不破坏穿刺区域无菌条件的情况下协助患者保持前倾坐位,配合患者正压通气的频率,在吸气相时缓慢递送导管,送至预定刻度后回抽可见回血,超声实时检查颈内静脉未见导管影,使用注射器抽取0.9%氯化钠注射液20ml连接导管,使用无菌导线连接专用监护仪的H电极和导管内置导丝外露部分,然后匀速缓慢推注0.9%氯化钠注射液以打开导管头端瓣膜,同时观察体表心电图及腔内心电图变化。导管在送入至39cm时,可见腔内心电图P波振幅增大,但未见负向P波,见图2。为避免导管头端过深干扰起搏器工作,诱发心律失常,专科护士及心内科医生认为导管不宜进入心房,因此未引出该患者负向P波,根据腔内心电图的判断原理,该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结合体外测量,认为导管在上腔静脉下1/3处的概率大,可即刻用药,待病情稳定后行X线胸部摄片确认。

图1 体表心电图

图2 腔内心电图

2.3 导管头端位置确认

置管4h后行床边卧位X线胸部摄片检查,显示导管与起搏器导线重叠,无法判断导管头端位置。在置管36h后,患者病情稳定,遂送放射科行立位正侧位X线胸部摄片检查,可见导管头端位于第7胸椎水平,上腔静脉下1/3处,未与起搏导线缠绕。患者出院前,予以再次X线胸部摄片检查,显示无异常,顺利拔管。

2.4 起搏器功能监测

虽未有直接的研究表明PICC会影响起搏器的功能和使用,但为了观察导管置入前后是否干扰起搏器,于置管后行床旁心电监护3d。置管前患者心律为VAT起搏,心率60~70次/min,置管后观察起搏器的工作情况,未出现异常情况,心率62~84次/min。

3 小结

该患者为血液科重症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基础疾病多,用药复杂,建立静脉通路极为重要,但血管条件差,PICC过程中反复异位,血管通路建立困难,调整方法受限且风险高。护理要点为置管前进行系统评估;置管时由专科医生评估是否可进行腔内心电图定位,导管不宜置入过深;置管后行X线胸部摄片定位和起搏器功能监测。该例患者腔内心电图引导PICC异位调整的成功应用,降低了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拓宽了心电定位技术的适应证。

猜你喜欢
摄片置管起搏器
新生儿PICC经下肢置入导管长度测量方法的探讨
保乳手术切缘评估及术中乳腺X线摄片的临床应用
起搏器置入术术中预防感染的护理体会
超声与钼靶BI-RADS 分级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对比分析
特殊体位引导摄片诊断桡骨小头隐匿性骨折
永久起搏器的五个常见误区
永久起搏器的五个常见误区
分析个性化护理对老年科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作用效果
急性胰腺假性囊肿的外科治疗
PICC标准护理对置管患者自护能力和质量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