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珠成链 多层开掘

2020-07-30 13:57曹津源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0年25期
关键词:夏花喻体秦腔

曹津源

选择做一粒种子

◎向贤彪

“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毛泽东把共产党人比作“种子”,可谓寓意深刻,发人深省,感召和激励着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去奋斗和奉献。

在革命年代,一名党员就是一粒种子,他们到了一个地方,就在那里发动群众、积蓄力量,掀起冲天的革命浪潮;在建设和改革年代,一名党员也是一粒种子,他们在各自岗位上不辱使命、埋头苦干,书写平凡中的不朽传奇。正是因为众多扎根泥土的种子默默奉献,才支撑起人民共和国的巍峨大厦。

种子的本色是质朴。杨善洲以当“草帽书记”为荣耀,李保国以“把自己变为农民,把农民变成自己”为志向,都体现了种子般的质朴和纯粹。他们活得本色,干得本色,让我们读懂了平凡中的伟大、质朴中的辉煌。

种子的精神是坚韧。无论被风刮到哪里,无论被小鸟衔到哪里,无论面对怎样恶劣的环境,坚韧的种子总会发芽,或结出饱满的果实,或长成参天大树……一部原创话剧《种子的天堂》,讴歌了钟扬种子般的品格,他坚持援藏16年,在青藏高原跋山涉水50多万公里,数次攀登至海拔6000多米,带领团队收集了4000多万颗种子。16年中,他为“种子事业”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以致心脏肥大、血管脆弱,付出了生命健康的代价,可他仍像一粒顽强的种子,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其背后是情怀与梦想的支撑,是初心铿锵有力的搏动。

种子的品格是奉献。植物界的种子,奉献给人类的是绿荫,是食粮,是果实。像种子那样扎根大地、默默奉献,是千千万万共产党员的情怀和追求。从“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的焦裕禄,到“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的黄大年;从梦想“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的袁隆平,到“多干一点,少拿一点”,将毕生积蓄880多万元无偿捐献给教育事业的卢永根,都是种子精神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千千万万共产党人的敬业奉献精神,正如种子一样播撒进了无数人的心田。

夏衍在散文名篇《野草》中,赞叹植物的种子是世界上力气最大的。种子的力量来源于向往阳光的“向上”,更来源于扎根沃土的“向下”。没有土地作根基,没有雨露的滋润,再好的种子也难以发芽生根,更遑论长成参天大树。同样,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于人民更坚实;没有一种力量,比从群众中汲取更强大。只要我们像种子那样,把根深扎于群众之中,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就能永葆生机与活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有顽强追求的内核;没有惊天动地的举动,却有默默无闻的奉献。面对生活,面对未来,选择做一粒种子,有种子甘于寂寞的耐心和集聚迸发的力量,即使卑微的生命,也能开出绚丽的花朵,即使平凡的人,也能收获丰硕的果实。

(选自《人民日报》)

1.串珠成链,文脉严谨

文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聚焦喻体“种子”展开,构成一条环环相扣的金链。首先,标题用了“选择”一词,表达的却是肯定判断——(我们都要)“做一粒种子”,让喻体“种子”鲜明地进入观点;其次,首尾相援,开篇由名言引出“种子”,结尾又引袁枚诗点赞“种子”与之呼应;再次,论证过程“一线串珠”,由种子的本色、精神、品格,论及种子的“向上”“向下”,文脉流畅严谨。

2.多层开掘,立论精深

今人重温毛泽东的“种子论”,在对其进行探掘时必然体现多点、深层的特色。本文作者运用的方法有:

(1)由彼及此,先总后分。第二自然段由“革命年代”說到“建设和改革”时期,喻体“冲天浪潮”“巍峨大厦”各得其妙,总述“种子论”的时代价值。

(2)由外而内,物人合一。文章由种子外在的质朴纯粹论其“本色”,继而扩展开去论其坚韧精神、奉献品格,体现多点开掘、层层深入的特色。论述时,喻体物性(如被小鸟衔至劣境仍顽强生长)与共产党人修养对接,凸显种子的比喻意义。

(3)由果及因,再掘一层。作者由种子的伟力追溯源头——“向上”“向往阳光”,“向下”“扎根沃土”,然后用“同样”一转,论述“我们”做种子必须依靠的“阳光”与“沃土”,从而使论述由“分析问题”(是什么)深入至“解决问题”(怎么做)。

3.唱响新音,强化支撑

焦裕禄、杨善洲、袁隆平等一批时代楷模一一进入例证,成为喻体“种子”的杰出代表,是文章金链上熠熠闪光之“珠”。他们的地位、职业、经历不尽相同,但都谱写着“种子精神”的时代新曲,成为中心论点的有力支撑。此外,作者还独具慧眼,选取当代原创话剧《种子的天堂》作为例证,实体的“种子”与喻体“种子”巧妙相融,与主人公钟阳相关的四个数字,组成高亢激越的旋律,回荡于读者心中。由此可见,正是论据的当代性、多样性、典型性,强化了“一喻立骨”文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做一朵夏花

◎黄欣彤

残阳如血,黄土飞扬。行走在高高的山冈上,一声陕北调子突然飞来,直入胸腔,升腾起热烈的火焰。我被惊呆了,中华大地上还有这等天籁,直上云霄。自秦时至今,她亘古绵延,成为永不衰败的“夏花”。

夏花就是坚韧旷达,不屈不挠。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五千万人民齐吼秦腔。恶劣的环境,铸就他们坚忍的性格,也成就了喊声震天的秦腔。尽管秦腔听上去苍凉悲壮,有时拖着厚重的鼻音,可是当他们气沉丹田,发自肺腑地吼出一声《蓝花花》时,他们就完成了一次不甘于命运平淡的自我宣泄。于是,无尽的沙土上,怒放出一朵绚烂的“夏花”,这儿一朵,那儿一朵,五彩缤纷,璀璨夺目。

夏花就是放飞心灵,点燃生命。犹记得,有次看到安塞腰鼓的表演,白色的鼓带,红色的头巾,每个人脸上都挂着骄傲,浓浓的黄沙在红与白的交错中弥漫,好似在伴舞。时而齐吼,奔驰跳跃,气吞山河;时而独唱,唱得人热血升腾。密集的鼓点好似心脏的搏动,突然,鼓声骤停,寂寂无声。泰戈尔描绘的辉煌灿烂、“妖冶如火”的美景,不就在这独特的表达生命之火的艺术的“夏花”之中吗?

是的,生如夏花,妖冶如火。陕北人不安于生命的平凡,以如火一样的热情,对生命的渴望,给秦腔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使秦腔能够去影响下一代人,一代又一代,永不凋萎。做一朵夏花,正是新时代黄土高原儿女的矢志追求。人们传颂渭南市合阳县公安局巡特警大队大队长,多次与亡命之徒正面遭遇,在刀光剑影中,以正义和热血演绎“夏花”的气魄;人们赞美延安市延川县公安局禁毒大队的女性队长,乔装打扮勇闯虎穴,以点燃生命的豪气打击重点毒品犯罪,用暖如春风的真情帮教吸毒人员,一朵刚柔皆美的“夏花”绽放在黄土高原……

杲杲红日下,听到一声自远古传来的调子,时而绵延悠长,时而高亢入云。我顿悟:“我的家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一类的惆怅之音已经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一曲曲新时代怒放生命的“夏花”之歌!

点评

这是一篇颇有文学色彩的议论文。考生以“做一朵夏花”立论,喻体“夏花”串联全文;议论时又以“夏花”比喻“秦腔”,以“秦腔”艺术的鲜明特征揭示“夏花”的多种内涵,并以传承“秦腔”品格的当代英模为例证增强论证力;结尾点到“惆怅之音”之消失、“夏花”之歌的唱响,更是妙笔。

猜你喜欢
夏花喻体秦腔
“秦腔名旦”是怎样练就的?——《双官诰》、李娟及秦腔艺术的传承
在“秦腔现代化与现代秦腔实践之路”研讨会上的发言
夏花物语
《主角》与秦腔:彼此成长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咿呀
端庄与夏花的沦陷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南疆地区河鲈人工繁殖及夏花培育试验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