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善教育”理念下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

2020-07-30 14:02马瑞芳
求知导刊 2020年18期
关键词: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

摘 要:“知善”教育是基于学校“儒风文化”中承载的教育元素提出的价值观,既是学校课程开发的思想指导和理论依据,也是学校课程开发的实施策略。本文以学校的“知善教育”理念为引领,在“知善教育”理念下开发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以校本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出发点,助推学校育人工作的开展,为广大同人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知善致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18-0079-02

引 言

增城区荔城街第一小学创办于1968年,占地6287平方米,现有24个教学班,学生1000多人,教师65人,是广州市特色学校。学校坐落于增城区荔城街光明路,地处凤凰山脚下,受到古迹名山传统文化的熏陶,校园内的两棵百年古榕树见证着历史、传承着文明,在优越的地理环境中,深受厚重的岭南文化滋养。学校基于儒风文化底蕴和优良的办学传统,提出了“儒风文化,知善教育”的办学思想,将儒家的传统和风尚继承并发扬光大。学校全面实施“知善教育”,教育学生勤奋学习,勇于实践,获得真知,收获智慧;教育学生善言、善行、善孝、善学,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修、智慧通达、温文尔雅的现代小君子。

一、“知善”教育的内涵

善是具体事物完好、圆满的组成,具有正面意义和价值。《吾思·圣神贤》诗曰:深思熟思,必有奇思。信师行师,自可名师。善是浸润生命的雨露,是融化他人的太阳,是人生舞台上最动人的旋律,是对生命的感恩,是一种至善至美的心灵境界。圣学博学,方成绝学。知善致善,是为上善。性勿恶,形勿舍;省勿止,神勿折。法国作家雨果说得好:“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这就要求教师有宽容之心、执着之心、忍耐之心,凝聚成善良之心。学校在教育中用善思塑造学生的思想;用善言教育规范学生的文明礼貌用语;用善行教育引导学生做文明事;用善孝教育学生懂得感恩教师、感恩父母、感恩同学、感恩他人;培养学生学善、行善、传善,让学生拥有善良之心、感恩之心、责任之心。“知善致善”教育的精髓:增长知识,获得真知,知行合一,收获智慧。

二、“知善”教育理念下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

教育思想是学校办学治校的灵魂和统帅,是对自身办学实践的总结、反思和理性提升,是学校教育的本质特征和深刻的理论内涵的有机结合和综合表现[1]。学校的教育理念要落到实处,就必须以学校文化底蕴为基础,以特色课程为载体,整合教育资源,实施素质教育。为此,荔城街第一小学以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需要为核心,以“知善”教育理念为引领,开展知善致善综合实践校本特色课程的开发工作,以校本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助推学校育人工作的开展。

1.师资培养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学校要培养“勤学慎思、知行合一”的学生,就必须要有“厚爱博学、启智鼎新”的教师;要培养“致善致美”的和谐共进精神,就必须要有“以文化人,和合共生”的默默奉献情怀。荔城街第一小学采用“完善制度作保障”“培训学习丰底蕴”“校本教研促发展”“课题研究提实效”等方式,着力建设学习型组织,努力打造一支能力强、素质好、有特长的教师阶梯队伍,实现教学相长的统一。

2.教学策略

把生态课堂作为教学模式:在教学方式上教师点导有方、雅乐合进;在组织形式上学生自主学习,生生、师生共同协作;在发展目标上提升学生和教师的生命质量。在“知善致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要求教师做到:(1)开放课堂环境,增强学习的愉悦性。(2)探究教学方法,提高学习的主动性。(3)自然真实教学,提高学习的生成性。(4)让“雅”“乐”融入课堂,提升教和学的品位。

3.实践基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开放多元的课程,课程活动仅限于校内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学校结合校内外的地理环境,建立了“知善教育”课程实践基地:增城敬老院、烈士陵园、垃圾回收处理站、广东科学馆……通过带学生走出校门,亲历实践,开拓了“知善教育”的育人渠道[2]。

4.文本资源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科组在“知善教育”这一特色定位的引领下,充分利用校内外的环境资源,着力开发校本课程,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成为品学兼修、智慧通达、温文尔雅的现代小君子。学校自主开发了校本特色课程用书,围绕“儒风文化”认同和“知善教育”实施的需要,将书本定名为《知善致善 润泽我心》,内容具有故事性、知识性、思想性、文化性、拓展性,是按“寻善”“知善”和“习善”编写而成的特色课程系列教材。该书传承“儒风文化”,突出“知善教育”特色,使学生在学习中善学、善思,在增长知识、获得真知的同时心灵也得到净化,培养自身学善、行善、传善的思想和行为,让德育走无痕之路,让教育化于润物无声。

寻善——善予心灵:主要是对“儒风文化”和学校文化实施认同教育,注重小学生行为规范的认知教育。内容有“寻善”“知善”“习善”三个部分,即通过故事、图片、活动功能引领学生探寻“善”之源,了解“善”蕴含的人生哲理;“善予认识”让学生徜徉于儒风文化浸润下的校园文化中,领略到好习惯、守规则、懂礼貌、善交友、会自理、爱集体的人生态度。具体的形式有“善予心灵”“善予认识”“善予欣赏”。

知善——与人为善: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对他人有礼貌、敢于担当的态度。本书从介绍我们的学校、温暖的集体、走进《三字经》、乐学《弟子规》、好习惯、崇尚美、生活礼仪知多少、文明之花伴我行、我為集体添光彩等十二个方面,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专门讲述,让学生知道日常生活中要养成的行为习惯和文明礼仪,在集体中要善于交友、乐于助人,正确待人处事,健康成长……沿着适时、适量、适性培养公民品德的主线,逐步提高学生健康、安全、低碳、乐学习、爱科学、明辨是非等自我意识。此外,我们还要求学生与人为善,和奏善守诚信、善言善行的旋律。具体的形式有“垃圾分类”“文明礼仪”“低碳生活”“爱老敬亲”“关注弱势群体”“交通安全进万家”“天天读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习善——日行一善:主要是让学生做个有理想、有目标、敢于创新、快乐健康的现代小君子。内容有“寻善”“知善”“习善”三个部分,让学生受“日行一善”儒雅的熏陶,具有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责任感,逐步提高自身与万物共生共荣的能力、与他人相互沟通的能力和认识社会、改造环境的能力;指导学生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和《论语》选录,传承中华经典文化;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规划年级阅读内容,推荐阅读书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实效,打造特色校园文化;采用“我的字、我的画、我的棋、我的曲”并进的方式,盛开日行一善、善以创新、善以弘扬之花,散发有理想、有智慧的光芒。具体的形式有“儒雅文化艺术节”“读书节”等。

5.课程评价

“知善致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评价主要从对学生个人评价、小组评价、社团评价和课堂教学评价几个方面进行,辅以评比、演出、展示等方法[3]。例如,“知善好少年争章”属于对学生个人的评价,学校以“寻善”“知善”和“习善”等课程内容为依托,利用“知善好少年争章”开展本校特色的争章活动,构建家校互动的新模式。“社团活动”“雅乐课堂”教学评价从师生互动的课堂到学生技能的形成,对基础学科教学的实效做评价,总体整合形成“知善好少年争章”和“社团活动”“雅乐课堂”教学评价互为补充、相互依托的“知善教育”课程评价体系。

6.课程完善

完善校本课程建设制度与监督机制是促使校本课程体系各机能系统有效运作,保障校本课程体系的新陈代谢与生长发育功能正常运作,推动校本课程建设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发展、自我提质的基础[4]。时代在前行,社会在变化,社会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也在不断更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根据社会需要不断变化与改进。因此,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革新、不断完善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更是如此,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中建立课程实施质量监督机制及课程定期更新完善制度,对保持学校教育理念在课程建设中的有效落实以及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结 语

课程建设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抓手,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展示窗口。各学校办学管理者需重视学校教育理念在课程建设中的落实与体现,积极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以更好地达到学校的育人目标,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辛跃武.慧心引领成长  乐创点亮未来——“慧创”办学思想之探索与实践[J].小学教学研究,2020(14):6-11.

江筱毅.校本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新校园(中旬),2016(03):169-170.

曹慧萍.“明理至善”办学理念下中小学德育衔接实践探究——以华南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为例[J].中小学德育,2020(05):38-41.

宋定飞.德慧并进  知行合一——泉州第十一中学办学理念的凝练与实践[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21(02):109-111.

基金项目:本文是广州市增城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 “《知善致善 潤泽我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批准号:ZC201703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马瑞芳(1969.10—),女,广东广州人,现任广州市增城区荔城街第一小学校长,中小学德育副高级教师,广州市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

猜你喜欢
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
心理拓展训练与相关概念关系辨析
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英语课程开发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数学学习呈现多元化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