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达功能对等视阈下《尚书·周书·周官》英译策略研究

2020-07-30 13:26王诗语王立欣连凯宇
青年生活 2020年27期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尚书翻译策略

王诗语 王立欣 连凯宇

摘要:本文以奈达所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从词汇对等,句子对等,语篇对等和风格对等入手,对《尚书·周书·周官》的四个译本进行英译策略研究。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尚书·周书·周官》;翻译策略

1引言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是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理论层面的建设[1]。在其中,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尚书·周书·周官》“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来鼓励人民立志笃行。《尚书》作为核心儒家经典和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无疑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其深厚的影响力,而对其的英译研究也能更好的助力我国文化精粹走向世界,面向全球。

2研究现状

2.1国内研究现状

据CNKI(中国知网)的查询数据表明,以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进行的翻译研究论文共有2893篇,所研究的翻译题材涉及文学,广告、影视、旅游以及商务文本,以翻译策略研究和翻译实践报告为主。来自万方、ITSIC(中国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和NSSD(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的数据表明,基于奈达功能对等的研究论文共有3426篇,从翻译对比研究,翻译策略,术语翻译,修辞和读者反应等多方面进行了详尽的研究阐述。来自CNKI(中国知网)的有关《尚书》的英译研究论文共计14篇,内容涉及平行语料库,本体诠释学,典籍英译和语境层次等。在万方数据库有关《尚书》英译的学术期刊论文20篇,学位论文5篇,其中一篇论文涉及功能对等视角下《尚书·吕刑》中"刑"的英译策略研究,尚无功能对等视阈下《尚书·周书·周官》英译策略研究,关于尚书的英译研究仍是有待继续研究探索的未垦之地。

2.2国外研究现状

在ISI Web of Science检索平台(SCIE、CPCI-S、CPCI-SSH、ESI、JCR、InCites)的检索结果表明有关奈达功能对等的文献共169篇,在EBSCO检索平台则检索到10篇文献,而关于《尚書》的研究,ISI Web of Science检索平台上1966-2020年的相关文献只有一篇,在EBSCO检索平台有两篇相关研究,尚无功能对等视阈下《尚书·周书·周官》英译策略研究。

3研究方法

3.1理论基础

尤金·奈达, 美国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被誉为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之父”。奈达在《翻译科学探索》中提出了“动态对等” (dynamic equivalence) 的概念,这是功能对等理论的前身。它的对等内容分为如下四个方面:(1)词汇对等:一个词的意义在于它在语言中的用法。在目的语中找到词汇对应的意义。(2)句子对等:译者要清楚目的语言是否存在某种句子结构和它使用的频率(3)语篇对等:不限于语言本身,还要看语言是怎样在特定语境中体现其意义和功能的。(4)风格对等:不同的作品有其独特的语言特征,译者应熟练掌握源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特征,使作品重现源语风格。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一书中, 奈达又提出了“功能对等”的概念。其实两种概念之间并无实质差异,但“功能对等”强调在追求原文与译文信息内容传达一致的基础上, 尽可能地做到形式上的对等[2]。奈达在《语际交际的社会语言学》(1996)中认为最高层次的对等是“译文达到高度的对等,使目的语的听众或读者在理解和欣赏原文时作出的反应,与原文听众或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上一致”。

3.2研究对象

《尚书》是我国流传至今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记录了尧舜禹夏商周时期君上与臣子谈论的为政之道,是一部重要的经书元典[3]。选取《尚书》作为研究对象也能更好的深入我国自上古至春秋时期的历史以及其中的朝代治国理政范例和儒家思想精粹。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使得后辈可以不断从中品读出新的历史意义和并挖掘出符合现今的时代价值。《尚书》作为一部记载中国古代政治传承与兴替得失的典籍对现今政治及文化的意义也是极为深远的,它不仅浸润了中华自古以来汉唐各代的历史文化,更将传世警言传播至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倡的要“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史为鉴,传承经典,对《尚书》进一步研究使得我们在优秀文化积淀的有力支持下,更好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3译本选择

在经过审慎搜索和择选之后,笔者选择了《尚书》的四个重要译本。其一是西方著名传教士、汉学家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的《书经:历史文献汇编》(The Shoo King or The Book of Historical Documents)[4],这也是他被中国儒学经典吸引后所翻译的《中国经典》系列的第三卷尚书部分(以下简称理译),此译本被称为“自行世以来即已成为西方有关中国学术的经典作品, 至今不能废。”[5]有学者认为理译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学术性均为最佳。其二为英国传教士麦都思(W.H.Medhurst,1796-1857)的译本《书经或历史经典:中华帝国最古老可信的编年史记录》(The Shoo King,or The Historical Classic:Being the Most Ancient Authentic Record of the Annals of the Chinese Empire)[6],这也是《尚书》的第一个英译本。其三为英国学者沃尔特·高尔恩·欧德(Walter Gorn Old,1864-1929)的译本(The Shu King or the Chinese Historical Classic. New York: John Lane, 1904.)[7],欧德对医学、心理学和东方语言均颇有研究,其译本注释丰富, 通俗流畅。其四为我国长期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及英汉翻译工作的英语教授罗志野独立英译的《尚书》, 是目前国内译者完成的第一部《尚书》英译本。

3.4研究方法

本文所采用的的是定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是指研究者通过还原当事人角度观察现象, 或是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材料来获知人们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观点、见解、感觉。[8]在运用此研究方法的过程中,可通过观察法、访谈法、文献法等方法来收集资料,再根据资料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其目的在于描述、解释事物、事件、现象、人物并更好地理解所研究问题的研究方法。[9]本文将运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对多个《尚书》英译本的翻译策略进行归纳和分析。

4奈达功能对等视阈下《尚书·周书·周官》英译策略研究

4.1词汇对等视域下《尚书·周书·周官》英译策略研究

虽然在两门语言中不会有意义完全对等的两个词语,但是从译者对于词汇的选择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他对原文是否理解得深刻且透彻,对译文原义采取的转换方式是否独到而精准,是否能做到较高层次的对等,这对译者的文化底蕴和文字功夫都是很深的考验。首先在所选取的译本中,理译将“功崇惟志”的“志”字译作了high aim,此表达在英语中有ambitious之意,能很好的表达源语中高远志向或目标的含义,而欧译将此译为(chief) intent,与中文语境中“志”一般暗含的志存高远,理想崇高的含义相比较为直接和浮于表面;罗译great will,这种词汇搭配表述直白清晰,但在英文表达中不太地道,稍显逊色。涉及“业广惟勤”的“业”字,理译,麦译和罗译均使用了patrimony,而欧译将此译为了inheritance;patrimony可指任何从父亲或祖先得来的东西,inheritance较广泛用法上指祖先遗留下来的任何东西,自遗传特征至文化传统等皆是,二词均着重于祖上遗留,而对于“建功立业”蕴含的“成就”这一含义则没能成功转达,因而略有失色。

4.2句子对等视域下《尚书·周书·周官》英译策略研究

奈达的翻译理论着重于重现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而不强调拘泥于语言形式的对立,为了更好的再现源语信息,译者则需要对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句子结构进行调整,以便完整忠实的传达原文意义。理译it is by means of bold decision that future difficulties are avoided,简洁流畅地表达出了“惟克果断,乃罔后艰”的意义,且在句式上,句中的重点实义词bold decision和future difficulties 并列对称排布,和古文的形式有异曲同工之妙,相比其他译文以分句和并列句的形式解释说明更见高妙。对于“居宠思危,罔不惟畏”的翻译,理译为In the enjoyment of favour think of peril, and never be without a cautious apprehension, 采用祈使句传达了和原文相似的劝诫语气,对“宠”和“危”的表述精炼贴切,麦译While basking in favour think of peril更為生动具体,而罗译When one is on his high and respectful position, he must think of danger, do every thing with a cautious apprehension.则显然与之相比意义直白,句式和措辞不够文雅流畅了。

4.3语篇对等视域下《尚书·周书·周官》英译策略研究

语篇是语言使用的实例,也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语篇角度分析译文跳脱出了词汇和句子这些细节,从更加整体宏观的角度来品查译文的优劣得失。《尚书·周书·周官》是对成王告诫其官员臣子的记述,其目的在于传达训诫,所处的语境是身居高位的有经验者对于下官的指导和劝诫。大体观之,四篇译文均以祈使句为主,通篇行文句式风格较为统一,准确的传达了成王训诫臣子的中心思想,其中尤以理译和麦译连贯通顺,语义流畅。麦译整篇的行文语气强烈,分段明晰,长短句交错使用,清楚自然。而理译则行文精当匀称,地道流畅,实现了形神兼备,读起来铿锵有力。罗译较为清楚直白,贴近生活,但措辞未免过于现代化,观之结构衔接略失对原文古朴行文的传达。

4.4风格对等视域下《尚书·周书·周官》英译策略研究

从词汇,句子和语篇入手尚不能脱离于文体形式方面的特征,但对于风格的传达和把握则是与文章的神韵传达紧密相关,且对译文的高度对等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译文若想达到高度的对等,必须传达出原作的精神气韵,似是能将源自中国古文的《尚书》庄重的气势再次从译文中喷薄而出,带来无尽的生命力。由于语言的巨大差异,想要再现原文气韵实属不易,但四位译者都做出了十分优秀的尝试。理译着重带给读者古雅的感受,书面语较多,这与中国读者在阅读古文的时候的感受是非常贴近的,译文的风格简洁典雅,含蓄大气。麦译和欧译都较多的采用了古英语的使用,如“ ye nobles”的称呼会唤起中文读者对于“汝等”的相似感受。罗译也尽量采用了简洁书面的语言,但更偏向意思直白的方面,行文风格和语句衔接略显现代化,对古朴风格的表达略占下风。

结语

通过在奈达功能对等视阈下对《尚书·周书·周官》进行的英译策略研究可看到四位译者为将优秀的中华文化传达到西方世界均作出了值得钦佩的努力,他们的译本各有千秋,理译长于雅言精述,麦译善于生动传达,欧译较为清晰质朴,罗译易于理解和接受。在充分了解源语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尽译者所能传达了与古文相对等的意义与风格,虽也有些许缺憾,如西方译者对于古文字词含义的理解不够全面,中国译者为求直白通达牺牲了原文风格,但均高度传达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这些译作是在帮助我国优秀的文化走向世界的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助力,也是我们和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伟大成果。

参考文献

[1] 宋剑桥.从《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路径[J].科技传播,2019,11(14):158-160.

[2] 宫文蕾.浅析奈达功能对等理论[J].海外英语,2018(15):106-107.

[3] 周玉秀.《尚书》[J].博览群书,2019(07):72.

[4] James Legge. The Shoo King or The Book of Historical Documents[M]. The Chinese Classics. Hong Kong:The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s Printing Office,1865; Taipei:SMC Publishing Icn.,1991:41,83.

[5] 余英时.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M].台北:台湾东大图书有限股份公司, 1995.

[6] W.H.Medhurst. The Shoo King,or The Historical Classic:Being the Most Ancient Authentic Record of the Annals of the Chinese Empire[M]. Shanghae:The Mission Press,1846:13,iv-ix,iv-ix,17-18.

[7] Walter Gorn Old. The Shu King or the Historical Classic:Being an Authentic Record of the Religion,Philosophy,Customs and Government of the Chinese from the Earliest Times[M]. New York:The Theosophical Publishing Society,1904:3,Preface,35.

[8] 王薇,嵇红亮.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比较[J].才智,2018(10):144.

[9] 张梦中.定性研究方法总论[J].中国行政管理, 2001 (11) :40.

基金项目:本文是作者王立欣主持的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接受美学视阈下《平语近人》英译海外接受度”(项目编号SZ19125)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功能对等理论尚书翻译策略
谦虚
自大的马谡
《尚书》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合同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对策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化补偿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柰达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公示语英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