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陶瓷:陆老师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
陆德祥:您好,很高兴接受贵刊的采访。
江苏陶瓷:我了解到,您在1980年中学毕业后就开始学习紫砂壶的制作,一直到现在依旧在不停创新探索,是什么让您一直坚持不懈的?
陆德祥:因为喜欢,才能坚持,刚开始接触紫砂的时候是一种好奇,进而变成喜欢,能够坚持下来无外乎三点: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持之以恒。三个词,十二个字,却苛刻得令大多数人敬畏,其中一条便足以让许多人望而却步。要耐得住寂寞,克服得了困难,与自己较真,数十年如一日,我全心全意地做好每一个壶、每一件陶艺作品。技艺是无止境的,只有坚持和热爱才是源动力。从无到有,刀刀斟酌,这就是从业紫砂陶工作异常单调与孤独的过程。
江苏陶瓷:请问您在这三十多年的制壶生涯中有让您印象深刻的事情吗?
陆德祥:制壶这么多年,大大小小的事我也经历了不少,要说印象深刻,那还得说我刚制壶时候经历的一些事。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后,我正式开始进行紫砂制作技艺的系统学习,我很珍惜这个历练的机会。在这段学习和历练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台商、港商及东南亚商人,他们在购买紫砂作品时,对当时的紫砂创作者寄予了一种希望,也给了我们那一批制壶艺人很大的助力。
那时紫砂初见繁荣,客商对紫砂制作者要求也逐渐提升,有的客商向我们提供一些小众的泥料,比如朱泥,想让我们尝试着给他们做壶。当时我也没做过朱泥壶,甚至对朱泥的炼制也一窍不通,加上对泥性也不了解,因此做出来的成品壶成功率相当低下。经历了多次失败,我甚至一度想放弃。记得第一次做朱泥壶的时候,由于台商签证的时效问题,急于想把壶做出来。原矿完成了选矿、粉碎、过筛后直接加水再用脱水机脱水,现在回想起来,这样未经陈腐的泥根本就没有可塑性,所以这也导致了必然的失败。但是由于台商喜爱朱泥,并且对我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鼓励,故而我并未放弃,而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探索学习,在摸索中成长,成品率也逐渐提高。
千禧年时,有一个客商又提出了一个突破——提升朱泥壶的容量,这让很多艺人措手不及。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空闲时间我就在家里瞎研究、瞎摸索。经历过各种失败后最终成功做出一件并不完美的大容量(800毫升)朱泥壶。在这以后慢慢把朱泥大壶当成一件大事在不断地反复推敲,特别是朱泥大品的烧制,当时受很多条件限制,所以没办法做更大的朱泥大品。
后来到2007年我去中央美院深造,到著名雕塑大师吕品昌那里去学习,他做的大件虽然不是朱泥,但也是紫砂陶瓷类,我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到了他制作过程中的细节,在学习中取得了进步,对大型作品制作有了自己的想法。在吕品昌大师那里边学习、边总结经验,对制作朱泥大壶增加了信心。回工作室后对大器成型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自己琢磨探索,慢慢进步。为了追求技艺的精益求精和艺术的完美,我前往南京艺术学院拜著名教授潘春芳和许成权夫妇为师,使我认识到自己的很多不足。通过师傅的细心教育和指导,以及自己对紫砂的造型制作和创作设计的钻研,专业技艺不断提高,作品形、气、神俱全。壶艺作品重传统、求精高,工艺精湛、浑然大气。
江苏陶瓷:2015年电影《顾景舟》在丁蜀镇拍摄,您在其中扮演了一位烧窑老师傅王叔,这段独特的经历对您想必影响深远,能和我们谈谈吗?
陆德祥:2015年恰逢顾景舟大师诞辰100周年,以其一生从艺经历为背景的大型人物电影《顾景舟》在陶都丁蜀镇开拍,这是陶都人民的一大盛事,作为一名当代紫砂人,我深感荣幸,更机缘巧合地参与到了电影拍摄和剧组道具、后勤等工作中,竭力为剧组服务,为电影的成功拍摄献上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而我也通过这种方式,向顾景舟大师呈上最诚挚的敬意。我觉得这是从艺生涯中十分有意义和价值的一件事。艺术是相通的,电影作为一种影像的艺术,它是现实与生活的缩影,而对于人物片来说,更好似把荧屏里的人物重新活一次,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惟妙惟肖。在与剧组朝夕相处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我深刻体会到每一位演职人员的努力和干劲,他们身上有许多闪光点激励了我,也值得我在以后的艺术道路上学习为鉴。演戏是门大学问,只有用做学问的态度来对待它,才能将戏演好、演真、演动人,这是我通过在片场的经历所深有感触的领悟。每一位演员都真正将自己投入到角色中,并在塑造形象和具体表演中精益求精至每一处细节,哪怕再微不足道,他们也会不断地重复、改进,直至达到最完美的效果。他们不畏高温酷暑,也不管辛苦劳累,只要是剧情要求,必是尽心尽力。而且,无论是知名演员、“老戏骨”王伯昭、马军勤,还是青年新秀演员赵骏、周培,无论是导演冯新民,还是每一位配合的工作人员,诸如化妆师、道具师、置景、场记等,无不是精益求精、力求完美,他们对艺术虔诚而努力的追求,深深地打动了我。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通过与剧组所有成员坦诚相待地合作互助,我亦感受到了他们淡泊名利的人格信仰,体会到了真正的戏中有高下,戏外无尊卑。在剧组,每一位演职人员都是为电影拍摄服务的,大家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将电影成功拍摄,因此,包括广大群众演员在内的每一个人都十分认真和负责,并且从不计个人得失,互帮互助,只要电影有需要,必是竭力所为、无怨无悔。我有幸以群众演员的身份扮演了电影中的一位烧窑老师傅的角色,虽然戏份不多,但是对于一部以紫砂艺术为背景的电影而言,这个角色必不可少,也颇得编剧和导演重视,因此,人物表演和刻画得生动到位,一直是大家追求的目标。在这过程中,导演和专业演员们给予了我很多的指点和鼓励,我亦十分专心,虽然很辛苦,虽然重复了一遍又一遍,但是能够将人物塑造完美,感觉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而我也深深体会到了演戏的不容易,其实行行都如此,唯有精益求精,方能无愧内心。电影《顾景舟》拍出了真正的“景舟精神”,能够参与电影的拍摄是我人生之幸,这是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它成全了我的艺术梦想,对我今后的从艺思路影响极大,而通过参与拍摄,我十分钦佩剧组成员们的敬业精神,也因此更加坚定要在艺术创作上不懈地坚守精益求精、淡泊名利的“匠心精神”,向《顾景舟》剧组学习,向“一代宗师”顾景舟学习。
在电影的开机仪式上,我带着尝试之作的特大朱泥“秦权壶”到现场请顾景舟的扮演者王伯昭老师题字,幸运的是这件作品烧成后非常的完美,成品容量也达到了创纪录的六千毫升。作为纪念,我把这件作品无偿送给了电影《顾景舟》的制片方。
江苏陶瓷:2013年宜兴紫砂走进法国卢浮宫,您还现场表演了紫砂技艺,与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进行学术交流,您有什么感触吗?
陆德祥:2013年11月7日,我和蒋国兴大师、周静洁老师一行参加了第十九届法国(卢浮宫)囯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法国(卢浮宫)囯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界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我们展示的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紫砂陶制作技艺得到了国际友人和世界各地手工藝大师的高度评价,蒋国兴大师的“十二生肖中华紫金壶”系列、“鸿运壶”等在卢浮宫进行了展出。其中,“十二生肖中华紫金壶”系列中的“玉兔生辉(兔)”和“五谷丰登(鼠)”被组委会永久收藏,“鸿运壶”得到法国艺术家联合会主席SergeNicole的高度评价。
江苏陶瓷:紫砂壶是宜兴的名片,紫砂陶制作技艺也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您对非遗有什么样的看法吗?
陆德祥:经过多年来的钻研,我对匠心、对热爱有着更加深入的领悟。小小的一把紫砂壶别有一番乾坤,在这里我看到中华源远流长的文化。在当今国潮正盛行的时代,非遗艺术的传承也在接轨国际,越来越多的非遗匠人也在默默加入这一行列。在这么多年的工作中,我认为不仅仅是紫砂非遗技艺,还包括其他非遗技艺,一定要有专职部门、前辈们和从事非遗技艺的从业者们,共同努力传承并发扬下去。另一方面,传承非遗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努力工作、做好自我、懂得感恩,尽自己所能教好毎一个学生,懂得感恩的人才能注感情于作品,这样作品也有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