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严导其行,以爱动其心,以智慧守望成长

2020-08-02 10:51尹翱翔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教育智慧师爱

尹翱翔

[摘要]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严格的要求”与“柔柔的爱”智慧地融合起来,保护学生身心不受伤害。教育不是工业,而类似于农业,教师要学会期盼与等待。教师在进行教育时需要选取适当的时机和场合,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手段,运用教育智慧,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引导学生不断进步,并获得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严格;师爱;教育智慧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 2020) 21-0076-02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生命有个性地成长,每个学生的命运都与教育息息相关。陶行知说过:“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需要身体力行地引领学生自觉反对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行为。教师对学生既要有“严格的要求”,也要有“柔柔的爱”。严中有爱、张弛有度,这样才能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激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集体的情感,让他们养成守法、懂法、遵纪、守规的习惯,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他们的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核心素养。

一、以严导其行

一个人出现一些行为错误是正常的,犯错实际上是每一个人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几乎是在试错与纠错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学生表现出的不足和缺陷就是教师进行教育的起点,教师需要依此寻觅到教育的契机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严”并非“严厉”,而是“严格”。教师要充满爱心、理智、期望,本着爱生之心,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对学生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倾向进行严格的教育和引导。

1.严而依规

严格要求学生依规而行,不可随意放肆。“规”就是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利用周会课、班会课、自习课及课外活动时间与学生一起学习《中学生守则》和有关校纪校规,引导学生制订班规制度,让学生明白并严格按照这些规矩去做,且只要有人违反规矩,则不管是谁,都会进行严肃处理。教师要说到做到,光说不做是不行的,要把学生的一些犯错苗头扼杀在摇篮中。在处理违纪事件时,要依规行事,也要以理服人。“理”就是道理,教师要心平气和地与学生一起探讨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不能那样做的原因。教师要有效地促进学生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

2.严而公正

严是对所有学生的共同要求。教师要做到公平正直,没有偏心包庇。若学生做错了事,教师则要公正处理事情并把错误剖析清楚,这样被批评的学生才会心服口服,不会再有其他的不满。教师要做到公正,就需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需要细致人微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等,还需要尽可能地把那些空洞的说教,变成有理有据的指导。教师不能仅仅严格要求优秀生,而放任潜能生;也不能对优秀生的过失视而不见,而对潜能生吹毛求疵。若教师严而偏,则容易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导致愈严愈乱的结果。

3.严而有情

教育有时候需要适度惩戒,教师一定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在严格要求的同时,教师需要具有同理心,进行相应的“心理移位”,站在学生的立场去包容和理解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在成长过程中碰到的各种烦恼。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行为及心理,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细微成长和进步并及时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学生犯错误是正常的,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教师要用一颗包容之心去对待犯错误的学生,设身处地为他们考虑;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让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让每个学生的差异都能得到关注。

二、以爱动其心

爱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情感。爱是教育的基礎,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没有功利、没有边际、没有尽头。师爱无影无息地滋润着学生,温暖着学生。教育家夏丐尊认为,没有爱的教育就如同没有水的池塘,“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要有爱心。心理学家威廉认为:“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教师在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要用心去关爱他们,在关爱的同时不失严格,以爱动其心扉。

1.平等施爱

学生是有差异、有个性的个体,他们都渴望得到教师的爱。“爱优秀生是人,爱潜能生是神。”教师应该具有“神”的胸怀和追求。在处理班级事务时,尤其是在奖惩方面一定要一视同仁。日常表现一般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及家庭困难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尊重、关怀、理解、包容、信任。对于问题学生,切不可胡乱批评、指责,更不能动不动就向家长告状,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弱者更渴望教师的同情、体贴、关心、帮助。完成一件很小的事,进行一次真诚的谈话,往往能让弱者获得信心,使他们的内心变得强大起来。教师要用慈母般的爱去温暖问题学生那颗冷却了的心,去启迪他们的灵魂,使他们重新燃起上进的火花。这样教育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师爱可感

学生是受教育者,也是孩子。教育学者马科斯·范梅南说:“一个鼓励的点头、一个理解的目光、一个满怀深情的眨眼、一个请求和开放的脸部表情——这些都不是一套简单的行为学技巧,可以在一个关于课堂管理研讨班上学得到的。一个用温暖和支持的目光机智地鼓励孩子的老师必须要有对孩子温暖的感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对学生的爱传递给学生,这些爱的信息可以让学生产生向上的动力,发生可喜的转变。教师就算生气也不能歇斯底里,因为学生还是孩子,他们的心灵是脆弱的。

3.爱但不宠

爱学生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做到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把对学生的爱表现出来。教育中光有爱也是不行的,教师需要科学地施予爱,要懂得爱的方法和选择正确的施予时机。宠生则害生,若爱得太随便,教师便会失去师之尊严,甚至会误人子弟。

三、以智慧守望成长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事业不是工业,而类似于农业。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智慧地守望、引导。植物和学生的成长都需要时间和耐心。没有哪个母亲会因为孩子一时不会走路就放弃他。为了实现在“不长草的地里种庄稼”这一目标,教师除了要激活学生的读书、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外,还得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融洽和谐了,班级学习氛围浓厚了,“野草”就失去了生长的气候和土壤。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看似烦琐的教育工作,其实就是教师与学生一次次心灵上的触碰。教师应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个人成长目标,为学生成长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内源性的成长驱动力。

1.率先垂范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担负着塑造学生灵魂的重任。身教重于言传,教师应该言行一致,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该首先做到,从“我做”到“我们做”,最后到“你做”。

2.学会观察

学生都有独特的性格、行为特征。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家庭状况、人际关系等,了解和掌握这些特点,有助于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解决困惑。教师通过对学生行为等的观察,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发展需要,抓住学生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品质,对其进行针对性教育。

3.善于倾听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倾听是教师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一种重要方法。教师通过听取学生的倾诉,可以真正明白学生的诉求,了解到学生最真实的想法。这样,教师便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内容和策略,促进问题的解决。有效倾听能够使教育有的放矢,进而维护学生的健康成长。

4.发挥智慧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学习与总结,以形成自己的教育智慧。有了教育智慧,就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例如,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进行区别施教,在发展学生个性的同时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对意志力薄弱的潜能生,教师应协助他们制订切合實际、可望又可及的奋斗目标,让他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激励他们不断进步。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粒种子,只不过有的发芽早,有的发芽晚,有的能长成参天大树,有的只能成为一棵小草,但不管怎样,他们都是生命个体。教师要以严导其行,以爱动其心,以智慧守望其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孙春华.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浅谈低年级的班级管理[J].考试周刊,2014(22):173.

[2]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李季湄,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基础教育司.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于永正.我的教育故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5]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罗伯特·阿多特.因材施教[M].许洪珍,李彤韵,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教育智慧师爱
师爱:班主任工作的永恒主题
平凡而真挚的师爱
初任教师在践行师爱中的困境及对策
以师爱诠释教育
彰显教育智慧,呈现班级异彩
责任、信任、智慧——教书育人的法宝
浅论教师课堂管理与调控能力的提升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利用他的违规激励我你他
有一种师爱叫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