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教育的光芒

2020-08-03 06:04大庆市景园中学余军玲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语文老师课堂

大庆市景园中学 余军玲

“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只要你很想很想────”“很想很想,就可以吗?”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是不是只要我们像向日葵一样执着地追求教育的光芒,就可以获得真实的幸福呢?

望断天涯路

2000年师范毕业时,我自愿选择回到我的母校——大庆第十七中学当了一名教师,这所学校紧挨着我家小区,周围都是熟悉的面孔。每天下班时,和一群大爷大妈打着招呼,学校每周分的菜和干粮,也总是大包小裹地往家拎,经常会听到“瞧瞧人家姑娘,当老师了,可真好”的艳羡之词。相较于其他毕业生,我能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且有这样好的待遇可不是让人羡慕嘛!那时的我像一只坐在井底的小青蛙,看到了井上方的一点蓝色,就觉得拥有了整个天空。

那个时候,判断好老师的唯一标准就是带出的学生成绩好。语文是主科,自然备受关注。以前教过我的李梦莎、林霞等老师还像以前一样不遗余力地对我悉心指导,让我少走了不少弯路。那时语文考试主要是课本内容,特别是教材中的基本篇目,更是期末考试甚至是中考的重点内容,每一次大考,每个老师的考试成绩都被算得一清二楚,以此为据,决定老师的年终考核。这种形势下,除了点灯熬油,时常加班,就是死抠教材了。

为了准备好一节课,要读透课文,要读透参考书,甚至要把参考书中一些对文章的解读记住。趁自己没课的时候,推开面前的一堆没完成的任务,赶紧跟在老教师的身后钻进课堂继续学习。就是这样,也不放心,还要翻阅许多关于这篇文章的试题,并把它融入到课堂之中,就怕有一点遗漏。真是体会到了蓄满“一桶水”的艰难。还记得一次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我综合了所能得到的所有资料,密密麻麻地写了五页多教案,课本上也写得满满当当,单是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就足足备了一节课:写了哪些地方的哪些景物特点?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哪些词语写得好?顺序是怎样的?这些开头有什么好处,等等,每一个知识点都要讲到,都要让学生写下来然后记住。一节课,没有我自己的理解,更没有学生独特的感悟,完全是照本宣科的“拿来主义”,当时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考试中写出“正确”和“标准”的答案。讲完课后,喉咙沙哑,四肢无力。幸亏年轻,且有一腔热情。

我的教学所走的是深挖教材之路,一轮下来,根本没有什么教学思路,也不注重什么教学方法,只要讲全讲透,学生听懂了,考试考好了,就万事大吉了。

这样的教学样式后来被赋予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名字——填鸭式。现在想来,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没有教师的思想,更没有学生的个性,只是老师在自己吃透课本和各种资料后,原汁原味地塞给学生,再由学生拿去应对各种考试,博取好的成绩。想起来,“教师”还是很好当的,“上施下效”而已,只要有一张麻利的嘴、一个记忆力还行的脑袋,加上足够的敬业精神,教好语文还是不太难的。

有一天,教学校长张元英经过我的办公桌,带着心疼的语气说:“累了吧?”我感激地迎着她的目光,是啊,每天没有边际地备课,眉头紧锁地批改,连上下班的路上都想着怎么样开头,睡梦里都是怎么样结尾,怎么可能不身心俱疲呢!“你准备一直这样吗?”什么?善于反思的我一下子想到有可能是哪里做得不够好。我低着头,一时语塞。“好好想一想,一辈子这样上课,你追求的是什么?能看到教育的光芒吗?”

我一时怔住了,校长与其他老师的攀谈我已经完全听不到。

教育的光芒?教育的光芒是什么,什么是教育的光芒?

接下来的很长时间,我都被这个问题困扰着,我找不到答案,只是觉得校长的话让我眼前有些昏黑,没有光亮。是啊,如果未来漫长的教学之路都这样日复一日枯燥而疲惫地撞钟……无法想象!

虽然社会已经开始对语文教学展开激烈的讨论,应试教育体制下的语文教学,学生成了流水线上出产的无个性、无自由、无创新的“三无产品”。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虽然很累,虽然委屈,虽然也想改变,却始终没有一个明晰的方向。教育的出路在哪?教育的光芒是什么?当时的我只能在心里时断时续、模模糊糊地追寻着。

学问无遗力

2004年,我被调到了景园中学。虽然从市域分布上来说,两所学校隔得并不远,但在校容校貌、学校底蕴、教学环境,尤其是软件教学体系、教学理念等方面还是让我大开眼界的。学校主楼上“用智慧启迪智慧,以人格塑造人格”的烫金大字带给我强烈冲击,随后,“素质教育”随之而来,我像一片树叶一样被卷进了素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被各种理念推着往前走,懵懵懂懂的同时更有按奈不住地迎接挑战的兴奋。

应试教育的追分,素质教育的树人,由追逐冰冷的分数向体味温情生命的转变,这本身就是一个艰难的攀爬过程。站在前哨的师者,如果不能用革故鼎新的勇气和魄力鞭策自己,可能会成为温水里煮着的青蛙。

一时,互听互学之风兴起,我被派到千里之外的“洋思中学”充电,局限于当时自己知识底蕴的浅薄,我似乎并没有学到什么精髓,回来后,还没来得消化,就又投入到新的一轮轮各种学习和培训中。

一次培训,回看于漪老师曾经执教的《海燕》一课。课例很老,但于老师的理念不能不让人叹服。于老师说:“课如果只教在课堂上,教在黑板上,就会随着你声波的消逝而销声匿迹。课要教到学生身上,教到学生心中,成为他优良素质的因子,才尽到了责任。”于老师还在《岁月如歌》这本书中提到:教师不可以只“匠气十足”地教死书,那样教书老师累得要命,却只是教语文之“毛”,不教语文之“皮”,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学了十几年语文,当他走上社会,回首往昔求学岁月,关于语文,除了划分段落,概括主旨,还能剩下什么?

坚守一生三尺讲台,胸中却有江河世界!那次两个多小时的培训,真是讲到了我的心坎里:以往我的课,有多少是上在黑板上的,有多少是教到学生心中的?我像跳到井沿上的青蛙,兴奋而畅快。

回来以后,我一页一页地阅读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著作中她回顾了求学和从教生涯,总结了自己不断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的岁月,既有一个普通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心得,更有一位在逆境中成长、不断奋斗的教育家的思考。为什么在于老师面前,课文就成了“巍巍乎高山,洋洋乎流水”?为什么于老师教学可以有庖丁解牛的“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洒脱?为什么她的教学不仅有“匠气”“霸气”“胆气”,更有“文气”,造就的“底气”……一言以蔽之,因为,于漪老师有对语文教学不懈追求的情怀,有激扬飞越的教育理想。而这追求和理想是恰恰是可以照亮别人并照见自己的光芒!

一时间,我一清如水,豁然开朗。一直以来,我只顾低头走路,忘记了抬头看天。没有抬头看天的高度,怎会有语文教学的亮度呢?

一遍遍思忖中,我也确立了语文教学的追求和理想:在“大语文”教学观下,促进学生的优良素质,打造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让学生快乐地体验、积极地创造、自由地成长,这样的课才能教到学生的心里去!

经过认真地摸索实践,本着激发学习兴趣、引导自由体验的目标,我借助信息技术和预习学案确立了新授课“激趣导入—检测预习—情景探究—总结提升—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以《狼》为课例参加了全国优质课大赛并获得二等奖,随后在全国“十五”重点科研课题阶段成果《初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案例精选集》上发表了论文《构建“情景体验”教学模式》,对实践进行了阶段性总结。教学思路清晰规范,教学活动自由开放,教学效率大大提高,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之后,这个模式被用了不短的时间。

可是,思索中发现,课模再怎样精妙,其实质仍然是以老师的给予为主,学生的体验和自由还是有局限的,课堂想要富有生命活力,仅靠课模是“换汤不换药”。

这时,“生本课堂”大行其道。顾名思义,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帮助者,在学生“愤”“悱”的关键处微干预,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这样的课堂对于学生的自由成长和终身发展必然大有裨益,这与我对教学的追求是一致的,于是,我开始尝试各种方式促进学生多说、多思,努力营造真正浸润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

暖融融的阳光倾洒在窗内学生兴奋的脸上,正在进行的《郑人买履》授课中,我们“对号入座”,看表演背原文。我用一把尺子量完左脚报告50公分,接着量右脚报告2米2,学生一边前仰后合地笑着,一边争先恐后地喊着“自度其足”!在我夸张的表情和动作引领下,学生兴趣爆棚,全神贯注,一篇文言很快就背下来了。几年之后,上大学回来的学生,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还能一字不漏地背诵!我想,这样的课算是上到了学生的心里吧。

那之后的语文课,在他们或演或辩中,课本里的人物鲜活起来:求剑人的刻板守旧、晏子的自尊机敏、杜甫的沉郁顿挫、“姥姥”的亲切智慧,等等,让人过目难忘。我们的课堂时而掌声雷动,时而辩论质疑,常引得楼道里经过的老师探头驻足。我带着多节这样的课走进多所学校,走进教培中心展示课的舞台,《论美》课例还获得了大庆市“生本课堂、有效教学”优质课一等奖;《济南的冬天》获市“主体教育课题研讨课现场会”最佳观摩课奖。学生在自由创造中心满意足,我也感觉和学生们一起快乐地飞翔起来。

可是,几个月后,学生的成绩让我眉头紧蹙。这样民主开放的课堂,重难点知识常常在一片信马由缰的“欣欣向荣”中被淹没,学生更多地关注谁“演”得出彩,甚至,谁更能哗众取宠。知识不扎实了,成绩自然受影响。没有方向和束缚的自主会让学生成为生本课堂瞎折腾的试验品!

望着窗外,我认真地反思:有效教学要有教师的引领,天马行空的应该主要是学生的思想和创造,而不应该仅仅是学生参与的形式。真正体现生本课堂生命活力的教学活动应该以问题解决为核心、以多维对话为形式、以思维产品为成果。如果教学互动不具备这三个条件,只图热闹一时的自由发展,课堂教学就会偏离方向、劳而无功!

躲藏在窗外树叶间的婆娑的阳光让我的沉重一扫而光。

关注和研究了很久的思维导图此时派上了用场。思维导图的绘制是极其开放的,而教师恰当地干预图画中的主题分支又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开放的无向、无界、重难点缺失的不足,让学生的自由和创造被引领在合适的范围内。于漪老师说,课要上得如水,千变百巧,润物无声,使一块块粗糙的石头变成美丽的鹅卵石。

图胜千言,试试无妨!意外的是,这种新颖直观、简单易学、可操作性强的自主学习方式一下子吸引了学生。本着“功在课前,效在课上,果在课后”的原则,课前我根据文体、专题或课型的不同规定不同的主题分支,学生在此之上“各显神通”进行个性化构图。课上首先“仙人指路”,在小组研学过程中展示自己课前的学习成果,相互借鉴、修改自己的思维导图;接着“输攻墨守”,在竞赛中完成个人展示。课下,小组内秀作品,形成共有成果。听课的老师对此课做了这样的总结:实施问题导向,数线贯课堂;自主探究合作,天高任鸟飞;播撒创造雨露,旧貌换新颜。

这个课前到课后的过程,是从个人思维到群体智慧、从核心内容到知识拓展的思维生成过程,抓住一个起点,一个指向,一个逻辑关系,引领学生积极运思,举一反三,从而达到梳理文本、锻炼思维的目的。其学习方式由依赖学、被动学变成了主动学、创新学,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学习潜能得到发展,充分体现了生本课堂的自主学习过程及效能。阵阵掌声重新回到了课堂,不同的是这由衷的赞叹往往来自于谁的挖掘更细、更准、更深、更透。哪怕是平时话少的学生,就图谈图时也能打开话匣子,侃侃而谈,整个人如沐春风,从头到脚洋溢着自信。学生快乐于全情投入后的成就感,折服于开启大脑奇异旅程后遇见的另一个自己。而我也惊喜地发觉,我的生本课堂教学,在加入思维导图后,更有弹性和张力。

随后,市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我承担的《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立项成功;《用思维导图巧学语文——古诗文复习新尝试》获全国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等多篇论文发表或获奖。

人生就是过程,经历不可省略。边破边立是教学的常态,在破立之间,就垫起了专业成长的高度,而不断促进专业成长,恰是一个教师最好的敬业。如今,我又在我的拓展课程和智慧课堂中求索。虽时有困顿和疲惫,但坚信终会柳暗花明。因为,种下理想的种子,就能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孜孜以求。

可以说,教育理想引领下的不懈探索成就了我的专业幸福。

丹心向阳开

有这样一个故事,三个工人在砌一堵墙。有人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他们的回答各不相同,一个人说“砌墙”,一个人说“赚钱”,而第三个人边干边哼着歌曲,他的笑容很灿烂:“我正在建造世上最美丽的房子。”后来,第三个人成了世界著名的建筑师,而那两位工人一生默默无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爱自己的职业才有追求,才能够把职业作为事业。

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有了爱,才能打开学生的新世界,有了爱,才能最终成就教育理想,有了爱,教育的理想就透出纯净的光!

我爱教育事业,我愿意以文载道,为学生创造“生命成长”的优良土壤。用我的头脑启迪智慧,用我的人格感染心灵,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向学生传达生命的气息,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发光体。

教育是“育人”且“自育”的事业,我在培育学生、追求教育理想中也培育了自己。我愿意分享我的生命成长的幸福。

对于我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质。我做不了惊天动地的伟业,不如做一颗向日葵,丹心向阳开,远随流水香;相聚一团火,散开满天星。这,就是我最美的教育理想。

我想,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感就在于“职业、专业、事业”的追寻中,不懈勤奋,体验成功,看到希望!

“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只要你很想很想──”“很想很想,就可以吗?”

是的,很想很想,就可以。

一路有梦 一路有光——有感于余军玲老师的专业成长之路

大庆教师发展学院 林肃秋

从余老师专业成长中,我看到了她把职业作为事业的发展过程,这个提升的过程是如何产生的?我想源于她能俯下头去做学问,低下身去看学生,抬起头来看日月,举起手来向苍穹。

俯下头去做学问。不论是深挖教材,还是理论阅读,知识的储备及内化过程是任何一个有理想的教师越不过去的基本功,俯下头是内心的宁静,是最高尚的师德,它可成就教学的高度,亦可引领教学的佳境。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一位老师只是居高临下地要求学生读书,自己授课却词不传情、语不惊人,想来这样的老师很难让学生信服,他的教育生活也一定是黯淡无光的。

人如语文。你深刻而有涵养,你的课堂就隽永悠远;你朴素又不失文艺,你的课堂就芬芳却不妖娆。教师的点拨可以有千钧之力,举重若轻,教师的点评,可以一语中的,充满诗情画意,教学的设计可以因为积淀的丰厚而境界全开,教学的框架可以因为储备的殷实而高屋建瓴,那么语文课堂将是怎样富有情趣,学生该是何其幸运啊!而这应该是我们师者进无止境、毕生追求的。

低下身去看学生。我想先说说余老师的两节课。

《多一些宽容》是她早些年的一节公开课,大概是零几年,留给我较深的印象。当时我任评委,已经连续听了三四节课了,正有些倦怠。上课铃声响起,听到一句口号“班级小舞台,有才你就来”让我精神一振。接着,寥寥数语的导入,把议论文阅读的“十五字方针”一摆,就笑眯眯地站在了讲台的旁侧,学生按照“方针”激扬文字,她则见缝插针地进行评价和修正。语言恰到好处,干净利落。实际上,那个时候,还没有提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理念,敢这样大胆地把话语权交给学生的实在是没有几个。一节课,学生掩饰不住的自信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若干年后一个个顶天立地的坚定形象。当时按照评分要求,评委是不知道她的单位和姓名的,但对这个大气大胆,敢于革故鼎新,心中有着大格局的马尾辫女教师充满了新的期待。

后来,市里组织送教下乡,我选派她去。当时,她在林甸东风中学讲了《群文阅读之〈藤野先生〉》,示范散文的阅读方法——核心词追究法。整篇文章,抓住“伟大”一个词语,通过典例分析,由藤野与“伟大”不匹配,到约等于“伟大”,到名副其实的追究过程,感知了藤野先生的深刻品质和鲁迅的真挚情感。那节课,读析到“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师生谈到个人与国家荣辱与共,不由自主地哼唱起《我和我的祖国》;当讲到看电影事件,她问道“如果你是那个看电影的‘我’你想干什么”时,学生攥紧拳头咬牙切齿地说:“砸烂放映机!”当寻找身边“藤野”,感知别样的温情时,学生含着泪讲述了班主任老师挺着大肚子站在讲台,竟然还有学生不听话,透露着对老师的心疼。一节课,学生不仅学习了一线串珠式的读书方法,也让师生的情感产生共鸣,让爱国和感恩的种子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课后,一位当地的老师感慨说:“我教了一辈子《藤野先生》,从来没教到过这样的高度,我和学生一样,是带着泪和痛学完这篇文章的!”

我在想,余老师的课到底有没有上到学生的心里去?答案毋庸置疑。打造理想的课堂,是教师对学生产生作用力的重要一环。但倘若没有水乳交融般的师生之情,没有对学生的信任和宽容,没有垫起学生生命洼地的耐心和情怀,怎能达成呢?余老师低下身去,目中有人,把这种温度和温情埋入学生心里,不必催它开花,不必逼它结果,静待花开。

抬起头来看日月。虽然余老师说她没有摸到“洋思”的精髓,对于于漪老师的高度也是高山仰止,但走出自我的门,推开另一扇门的过程本身就是打开眼界、提升境界的过程。在眼界和境界中对比、反思、沉淀、提升,那么,日月山川尽收眼底,万里河山自在胸中。走出故步自封的堡垒,才能遇见前方的枝繁叶茂、清风朗月。

举起手来向苍穹。你现在是什么样的人和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之间的差距就是,你做了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教师,想成就什么样的课堂,想实现什么样的教育境界,想打造什么样的智慧空间,要“想”,很想很想,不停地想,就一定可以靠近梦想。“想”是指路的灯塔,是坚持的动力。余老师在教育理想的引领下,在教育光芒的吸引下,举手苍穹,孜孜不懈,遇破立不馁,遇曲折不退,遇困顿不穷,自然也成就了自己的光芒。一路有梦,一路有光。

亲爱的老师,您有自己的光芒吗?

猜你喜欢
语文老师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