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发展动力与机制:一个文献综述

2020-08-04 12:55温桂荣黄纪强
中国集体经济 2020年20期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动力机制经济发展

温桂荣 黄纪强

摘要: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加上投资结构失衡及外需低迷等经济状况,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中国是否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展开了大量的讨论。大部分学者运用统计方法及从时间序列角度证实了“中等收入陷阱”的存在,但也有一部分学者对其概念的严谨性提出了質疑,认为缺乏有效理论进行支撑。无论“中等收入陷阱”是否存在,对于在中等收入阶段发展中寻求和探讨其滞留时间长短的背后发展机制,实现经济再次起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中等收入陷阱”的存在与否对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并总结在中等收入阶段有区别于低收入阶段的发展动力与机制,为有效突破经济增长瓶颈,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稳步迈进高收入阶段,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发展;动力机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应确立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发展目标,且2019年7月18日刘世锦表示,中国有10亿左右的人没有达到中等收入阶段标准,而现阶段,中等收入群体的人数约为4亿,比重约为30%,严重低于发达经济体。按照世界银行2019年公布的中等收入界定标准中,基于GNI指标,中国已于2010年成功步入“上中等收入阶段”。然而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再加上投资结构失衡及外需低迷等经济状况的发生,越来越多的学者为中国是否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感到担忧,但是也有部分学者否认“中等收入陷阱”的存在,认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是经济周期的正常表现。但是不管“中等收入陷阱”是否存在,我们需要寻求中等收入阶段背后的发展机制,分析中等收入阶段滞留时间长短内在机理,探寻步入高收入阶段增长动力及发展源泉,减少中等收入阶段的停滞时间,实现经济增长再一次飞跃,努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市场,刺激居民升级,使中国经济平稳换挡。2020年中国面临百年之未有大变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决胜攻坚脱贫的关键之年,加之新冠疫情的冲击使中国经济增速严重下滑,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需适时转换发展动力,寻求在中等收入阶段的发展动力,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形成稳定的“橄榄型”社会收入分配结构。

一、“中等收入陷阱”的研究

2006年世界银行公布的《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概念。国内外学者对“中等收入陷阱”的存在性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大量学者认为“中等收入陷阱”概念本身是有理论支撑的,并证实了其“陷阱”的存在,但是也有一部分学者对世界银行提出的概念表示质疑,认为其概念不够严谨,其“陷阱”本身就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大部分学者证明了“中等收入陷阱”的存。蔡昉(2011)发现主流的经济增长理论框架能较好的解释“中等收入陷阱”的存在,两者概念是相容的。然而一个概念或者一个命题,只要他具有一定的理论框架作为支撑,并且在统计学上具有统计意义,那么他就值得被研究与讨论。(Robertson等,2013;林志帆,2014)分别运用统计分析法及增长收敛模型实证了“中等收入陷阱”的存在,并且发现中低收入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概率显著高于高收入国家。程文等(2019)基于“增长塌陷”理论框架对世界经济体进行定量识别,并且也从统计角度证实了其客观存在。Eichengreen等(2014)发现中等收入国家经济增速放缓,且人均收入也增速呈现放缓趋势,研究证实了“中等收入陷阱”存在,经济增速放缓且收入分配不合理难以使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跨越。

与此同时,有一部分学者不认可“中等收入陷阱”的存在。(Bulman等,2014;华生等,2015)认为世界银行定义的“中等收入陷阱”并不存在,其概念存在明显的缺陷,学者在研究“中等收入陷阱”的时其内涵已经被转换,认为这个概念是模糊的,并存在争议性。郭熙保(2016)基于统一增长理论与转移概率矩阵证明了“中等收入陷阱”不存在。刘福垣(2011)也认为世界上不存在“中等收入陷阱”,只不过是思想陷阱和利益陷阱。江时学(2013)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中,当收入水平处于中等收入阶段,其经济水平乃至社会问题并不是其主要问题,也不是一个国家长期无法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进入高收入阶段,而是社会本身劳动成本上升、科技教育的缺乏以及国际竞争力下降等问题的发生,此问题不仅只会发生在中等收入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其他不同收入阶段的国家也会面临此类问题的发生,所以认为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中等收入陷阱”是个伪命题。范和生等(2015)以日本、智利等国家为研究对象发现,“中等收入陷阱”只不过是国家在现代化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发展瓶颈,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其难以在短时间内保持经济有效快速的增长,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以及国际竞争力下降等正常状态,过分强调陷阱反而是不适宜的。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可能也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如王燕等(2019)认为学者在研究“中等收入陷阱”中在统计维度、观测时距及收入区间界定模糊,其概念的模糊性容易导致研究观点产生较大的分歧。

所以究竟如何定义与解释这一问题的存在,需要从经济学原理以及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去看待(叶初升,2019)。“中等收入陷阱”理论的诞生很大程度是萌芽于发达国家的一种经济现象,并非诞生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剖析“中等收入陷阱”应该立足于发达国家,俯视发展中国家,总结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国家的继续前进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世界发展经验表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发展问题不尽相同。由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迈进,其发展方式,社会矛盾等各方面都有区别于低收入向中等收入转变的发展模式。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受到低收入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挤兑及国际市场的竞争导致外需需求减少;投资结构失衡及创新效率不高也逐渐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现阶段,中国经济形势较为复杂,持续放缓的经济增速引致了学者对“中等收入陷阱”展开了大量的讨论,并结合国际了发展经验进行了大量的论证,关于探讨“中等收入陷阱”存在与否,笔者认为不应是在中等收入阶段需要论证的主要问题,而应正视分析“中等收入陷阱”的“病理”,关注“陷阱”滞留的时间问题,寻求在中等收入阶段滞留时间长短的背后机理,并探讨不同于低收入阶段的发展机制与发展动力,为步入高收入阶段提供政策建议。

二、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一)缩小收入差距

收入差距在短时间与长时间内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差异,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刺激经济增长,但是难以在长期中维持经济高质量增长(张欢等,2016)。蔡昉等(2014)认为收入分配不公会极大影响国家经济体制的发展,并且会导致经济体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概率增大,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龙莹(2012)通过微观数据研究发现,收入分配中两极分化较为严重,且极不利于中等收入群体的培育与壮大。收入差距扩大不但会阻碍经济高质量增长,并且还会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其自主创新和政府治理能力也会受到影响。收入分配公平、收入差距小能有效促进经济成功跨越其“陷阱”(周文等,2017)。当国家成功步入中高收入阶段,收入水平的提高如果进一步加大了居民收入的差距,那么,将对经济增长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经济体步入高收入阶段。所以,现阶段应高度重视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的发生。厉以宁等(2012)认为在目前中国发展经济体制下,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可以为迈向高收入阶段提供动力。柳华平等(2018)认为政府可以运用财税政策调节居民收入分配,从税收职能的公平角度来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李培林(2015)认为可通过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等相关政策,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理顺收入分配秩序,并保证更多的农村居民及毕业生群体步入中等收入阶段。

(二)提高人力资本

教育兴国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蔡昉(2012)发现人口红利能有效促进国家经济增长,但是现阶段已经失去了低成本的人口红利优势,但是可以通过提升人力资本并加快政府职能转换,再造“人口红利”,促进经济增长。在此基础上,华民(2018)认为“制度红利”以及“土地红利”也需要得到有效释放才能有效向高收入阶段发展。郭熙保等(2017)通过协整检验发现中级、高级人力资本对提升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效应显著,其初级人力资本不够显著,中级人力资本的刺激效应最大。高等教育的质量的提升能有效促进中低收入群体的经济增长,并且随着分位点的增加呈现递增态势(张欢等,2018)。教育深化能有效促进人力资本深化,Can(2015)发现中等教育投入更多的资本能创造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有效实现高收入与经济增长。张建华等(2019)认为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需要保证高层次人次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匹配效应,提高教育质量并优化教育结构使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重要手段之一。

(三)推动技术创新

科学技术第第一生产力。刘金全等(2018)从经济增长收敛理论发现,目前中国中等收入水平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其居民中等收入处于收敛状态并且难以上升到收入阶,并且发现在经济发展新阶段,技术进步能较好的适应现阶段的发展趋势,实现向高收入水平阶段跃升。(Eichengreen,2013;Alfonso,2016;王一鸣,2018)基于国际数据研究发现,高度重视企业科技研发建设能有效推动产业竞争力,而创新能力薄弱的国家难以推动企业的发展,经济体难以步入高收入阶段。一旦经济体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依靠低附加值的出口战略将会失去作用,只有依靠技术创新才能驱动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才能有效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孙振清等,2018)。现阶段,与高收入国家相比我国创新效率较低,且一味的技术模仿难以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张德荣(2013)发现国家经济增长动力在不同阶段存在显著差异,中国目前需要动过原创性的技术革新才能有效推动中国经济稳步增长。

三、结语

中国经济面临“新常态”,新时代中国的主要矛盾、资源禀赋、社会环境和外部发展都发生了变化,过去的发展经验已然不适应现阶段的发展要求。因此需要探寻符合中等收入阶段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内在逻辑与新的发展框架,制定新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不管“中等收入陷阱”是否存在,但是目前中国约30%的中等收入比重已然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比重较低,但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其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对释放国内消费,促进消费升级,形成强大的消费市场作用巨大,所以,应通过扩大中等收入比重,减轻居民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形成稳定的“橄榄型”社会收入分配结构,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并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人才通过技术革新推动经济增长。基于国内外研究经验并结合现阶段的趋势发现,通过缩小居民收入分配、提高中高人力资本存量及推动技术革新对跨越对“中等收入陷阱”意义重大。因此,分析探寻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减少中等收入阶段的滞留时间,从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稳步迈进高收入阶段,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蔡昉.“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经验与针对性[J].经济学动态,2011(12).

[2]Robertson,P.E.,and L.F.Ye.“On the Existence of a Middle Income Trap”, Working Paper in SSRN,2013.

[3]林志帆.“中等收入陷阱”存在吗?——基于增长收敛模型的识别方法[J].世界经济研究,2014(11)

[4]程文,张建华.“中等收入陷阱”的定量識别与跨越路径[J].统计与决策,2019(01).

[5]OhnoK.“Avoiding the Middle-income Trap:Renovating Industrial Policy Formulation in Vietnam”[J].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Economies,2009(01).

[6]EichengreenB, D.Park, and K.Shin. “Growth Slowdowns Redux”[J]. 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2014(11).

猜你喜欢
中等收入陷阱动力机制经济发展
重大交通设施项目风险复杂动态交互演化机理与仿真分析
科技查新服务业变革优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四川旅游小镇发展现状与动力机制研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别被“中等收入陷阱”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