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明月的意象分析

2020-08-04 07:21李怡淼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0年5期
关键词:望月情思唐诗

李怡淼

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的艺术瑰宝,而唐诗更是诗歌艺术王冠上的明珠。我国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诗歌在古代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诗言志,诗传情,经过不断的传承和发展,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得到越来越多的文学爱好者的推崇和关注。

意象,是诗歌的重要组成要素,即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题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有很多,他们都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如“柳”同“留”,隐含“留下”之意;莲花代表高洁,梅花又代表傲骨;“明月”作为众多典型意象之一,从远古时期就进入人们的视野,如“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诗人不断将自己的情思寄寓于月亮,“月亮”这一意象也就有着复杂的思想内蕴。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唐诗中包含明月意象的颇多,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唐诗中的明月意象进行分析。

一、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古往今来,游子离乡,思念便成了诗歌中永恒的话题。月亮作为家乡和异乡所共有的物质,是事情发展的见证者,因此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诗人笔下用来寄寓情思的媒介,蕴含着诗人对故乡、妻子或朋友、亲人的无限思念。在唐代众多咏月诗歌中,这一类的描写是最多的。月亮有不同形态,富有变化性。俗语言:十五的月亮最圆。明月如盘,象征团团圆圆;明月如钩,象征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残,残了又圆,敏感多情的诗人,面对月亮,更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

“诗仙”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如此,“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抬头望月间,一缕思乡之情便在心头油然而生。这一情思,大多离家在外的人都有切身体会。从文学作品审美差距来看,这一描写,打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历不同而产生的情感隔膜,因而《静夜思》被选为小学必背古诗之一,千百年来,备受人们喜爱。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轮明月,寄寓诗人情思,将李白对王昌龄被贬的担忧、同情,不能陪伴左右的无奈,以及对朋友的思念,通过明月带到了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王昌龄。通过明月,将诗人对朋友的情感淋漓尽致地显现出来。

《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夜深人静,明月皎皎,月光透过罗帐,只见一女子独守空房,寂寞孤独,悲凉凄惨,寄托了女子对远方丈夫的无限思念。

古人云:“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言。”除上述所列诗歌之外,唐代诗歌中有关明月寄寓相思之情的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二、以月渲染凄凉氛围,烘托孤苦情怀

在失意者和孤独者笔下,明月这一意象又具有失意和孤独的象征,此又引发出古代文人墨客对明月意象的进一步挖掘,寄寓着更多的身世感怀和流离之苦。

李商隐《无题》中“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月光并非真有冷暖之分,而是失意者,因自己内心孤苦,处境悲凉,看着月亮也就带有这些感伤了,因此,众多失意的文人墨客更愿意赋予月亮以悲伤色彩,将明月写成“冷月”“寒月”“孤月”,而很少将其写为“暖月”。李白《长相思》中:“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孤灯下,诗人情思浓郁,只好卷起窗帘,望月兴叹。在这里诗人李白借月言愁,将明月比喻为知心人,来诉说自己被贬的无奈以及处于流离状态下的不安与悲苦,蕴含着无限的凄凉。白居易《暮江吟》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景物虽美,但更显凄清,悲凉,诗人这里以乐景写哀情,“月”和诗歌融为一体,自然也就带了几分诗人的悲苦。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其中“环佩空归夜月魂”则勾勒出一幅昭君月夜招魂的画面,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极度悲愤,读之令人感伤万分。“月”这一意象,使昭君招魂这一情景更加凄凉,更加孤苦,同时也寄寓了诗人杜甫凄苦的身世。

正因為诗人身世的无可奈何和生活的不如意,抬头望月间,创造了众多的诗歌,成就了唐朝诗歌的鼎盛。“明月”这一意象也被赋予了更多流离悲苦的情思,唐朝诗歌中除上面列举的渲染凄清氛围,烘托孤苦情怀的诗歌外,还有如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等等,诗中“月”都是表现诗人漂泊的痛苦、孤独之情。

三、抒发作者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话题。在那个时代,由于科学发展相对落后,诗人对社会、对人生以及对宇宙的思考受到了认知水平的局限,甚至容易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人们对自然、对宇宙、对人生的命运存有强烈的敬畏心理,我们在许多作品中都可看到作者对人生的嗟叹,比如李白在名篇《把酒问月》一诗中写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诗中给出“今人”“古人”“今月”“古月”四个意象,好像今人和古人穿梭时空坐在了一起,共同欣赏那轮由古到今的明月,寥寥数笔,通过变化的人和不变的月的对比,体现了生命的短暂和禹州的永恒,表达了应珍惜人生的主旨。

另外,唐代以“月”为主要意象的怀古诗也很多,如刘禹锡在诗歌《石头城》中写道:“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通过石头城的繁华变迁,对比秦淮河边的明月依旧,极其简练的笔墨却传神地描绘了六朝近三百年的历史变迁。在这段历史中,秦淮河边的明月是历史繁华和兴衰变化的见证者,蕴涵了诗人对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唐代以来,“月”的意象被广泛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被赋予了寂寞失意、思乡怀人、探究人生等多种意蕴,既丰富了诗歌的形象,也为唐诗增添了别样的风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月”洁白明亮,象征着人的高洁品质,也具有很高的审美意趣。这种物我浑融、形神兼备的意象,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提高了诗歌的审美价值。

四、结语

意象在诗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明月在诗歌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对唐诗中明月意象进行分析具有极强的研究价值,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明月意象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思,而且还对研究唐朝发展史起重要意义,同时为诗歌中明月意象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猜你喜欢
望月情思唐诗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飘落的情思(局部)
唐诗赏读
十月情思
品诗赏词
望月怀远
唐诗赏读
守得云开望月圆
归来
录唐·杜甫诗《望月》(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