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为学说”里的担当导向

2020-08-04 06:25李岩
当代陕西 2020年9期
关键词:张载哲学思想理学

李岩

张载“立心立命”的使命担当、“勇于造道”的创新精神、“经世致用”的实践特色以及“民胞物与”的社会理想等,在当下看来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张载,字子厚,祖籍大粱,1020年生于长安,出身仕宦家庭。父殁后侨居凤翔府郿(眉)县横渠镇,在此著书立说、讲学传道,世称“横渠先生”,所创立的学说又称关学。张载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所创立的关学与周敦颐的濂学、程颐程颢的洛学、朱熹的闽学并称理学四大学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2020年是张载诞辰1000周年,作为关学宗师和从祀孔庙的杰出历史文化人物,学习研究其哲学思想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推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价值。

张载哲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张载生活的北宋年间,华夏大地刚刚经过五代十国的长期战乱,初步走向统一,但边患尚未消除。随着政治上的一统,文化上呈现出加速繁荣发展的趋势。张载哲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变法立制、富国强兵的政治背景。一般认为,北宋理学大致产生在范仲淹、欧阳修等领导的“庆历新政”之后至王安石领导的“熙宁新法”推行时期。此时,北宋王朝面对与辽、夏的长期对峙,变法改制、富国强兵的呼声此起彼伏,这不仅促成了政治上的变法革新,也在文化领域激起了巨大波澜。被称之为理学奠基人的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等“北宋五子”,他们的思想大都于这一时期逐步走向成熟。

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迁南移的历史背景。唐宋之际,关中地区丧失了周秦汉唐时期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成为北宋西北边陲,关中北部已经成为北宋与西夏对峙的前线,常年边患不断。虽然如此,但在张载这个儒者眼里,关中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这里是翦商灭纣、制礼作乐的地方,这里是扫平六合、天下一统的地方,这里也是万国来朝、治平天下的地方。这些无疑也是张载选择定居关中、创立关学的重要动因。

儒释道三教鼎立的文化背景。隋唐以来,儒释道三教共同发展,呈现出鼎足之势。道教自李唐建国就被奉为国教,佛教也在隋唐之际实现中国化。为了应对佛教道教对儒家的冲击,韩愈效法佛教提出了儒家的道统论。这种三教融合斗争的态势,一直持续到北宋年间。横渠镇方圆五十里内,西北是儒家元圣姬旦的周公庙、以北是佛教名刹法门寺,以东则是道教圣地楼观台,张载居于此地,必然会受到儒释道三教思想的影响。

张载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整个宋明理学中,张载的思想长期被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所遮蔽。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张载哲学鲜明的唯物主义倾向,使得对其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张载哲学思想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太虚即气”的本体论思想。张载在批判佛道两家本体论思想的基础上,为儒家的道德哲学思想建构了“虚气”结构的本体依据。张载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并且批评佛道说:“彼语寂灭者往而不返,徇生执有者物而不化,二者虽有间矣,以言乎失道则均焉”,继而强调说:“聚亦吾体,散亦吾体,知死之不亡,可与言性矣”,这样儒家的纲常名教就有了形而上的支撑。

“一物两体”的辩证法思想。张载在构建了“气虚”结构的本体论之后,认为由气所构成的任何事物都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他说:“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故化”,“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在此基础上,张载提出了:“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的理论观点,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古代朴素辨证法思想。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人性论。张载的人性论是其“虚一气”本体论和“一物两体”辩证论的集中反映,他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张载认为,人生来具有的气质之性是存在偏颇、善恶杂混的,要通过“变化气质”的道德修养功夫,去恢复根植于人性之中的“天地之性”,也就是张载所说的:“故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尽其性然后能至于命”。张载的人性论,把儒家人性论思想提高到了新的高度,对后世程朱理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朱熹评价说“大有功于圣门”。

“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的认识论。与人性论一样,张载的认识论也是其本体论和辩证论的集中体现,张载提出的“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的观点,在我国古代认识论思想中具有里程碑性的价值。张载说:“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具有朴素的唯物反映论的性质;“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乃是“诚明所知”和“天德良知”,具有鲜明的儒家道德哲学的特点。

张载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作为宋明理学的主要奠基人和创始人之一,张载以其高度自觉的使命担当和巨大的理论勇气,以接续和传承儒家道统为要旨,建构了具有唯物主义特征的关学思想体系。张载“立心立命”的使命担当、“勇于造道”的创新精神、“经世致用”的实践特色以及“民胞物与”的社会理想等,在当下看来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立心立命”的使命担当。张载“为人志气不群”,少年时候就“慨然以功名自许”,21岁时赴延州拜谒范仲淹陈述御边宏愿,得范仲淹“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启发,乃读《中庸》,经过出入佛老的思想历程,最终“反之六经”,确立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大志向,显示了高度自觉的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

“勇于造道”的创新精神。张载哲学思想的确立,是深入思考北宋社会积弊,反思汉唐儒学“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的缺陷,并“出入佛老”“累年尽究其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具有高度原创性的理论创造,是我国哲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王夫之高度评价张载之学在中国儒学史上的地位,称其“上承孔、孟之志,下救来兹之失,如皎日丽天,无幽不烛,圣人复起,未有能易焉者也”。

“经世致用”的实践特色。张载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格外关注社会现实,从社会实践中来、到社会实践中去。从少年时代喜谈兵事、拜谒范文正公,到从政之后倾心政事、忧国优民,再到退居横渠镇后,开展井田实验,试图寻找改变社会积弊的良方,无不体现出了鲜明的实践特色。这种反对空谈义理、提倡“經世致用”的学风,不仅直接影响了上起北宋、下迄清末民初绵延八百余年的关中理学的学风,更塑造了关中地区的民风。

“民胞物与”的社会理想。张载将其代表作《正蒙》末篇《乾称》第一段悬挂于横渠书院西侧,以彰显其学说的主旨要义,后人将之称为《西铭》。在这里,张载提出了著名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思想,对孔子“仁者爱人”和孟子“仁民而爱物”等思想进行了阐发。其中提出的“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这是继《礼运·大同篇》后又一次对儒家社会理想的集中阐释,成为我国思想史上的又一个点睛之笔。

猜你喜欢
张载哲学思想理学
礼学与理学
因为张载
因为张载
因为张载
2018—2019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2017-2018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不与他人拼下限
《西风颂》中的矛盾与调和
论中国养生文化
以“微积分”理念推进高职院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