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视域下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分析

2020-08-04 11:45王月周莹莹毛蕊蕊
青年生活 2020年14期
关键词:校园欺凌学校教育中小学

王月 周莹莹 毛蕊蕊

摘要: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层出不穷,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从包括言语欺凌、轻度肢体暴力、孤立冷落等形式的传统欺凌,到伴随着信息发展而出现的网络欺凌,校园欺凌正在不断伤害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国内的相关研究者开始思考校园欺凌现象不断发生且日渐严重的成因,研究如何从国家层面到学校层面建立一个从上到下能够有效防治校园欺凌现象的机制。本文通过对校园欺凌现象的成因与对策分析中各个层面因素的研究,总结出校园欺凌现象的多方面成因,进一步提出从学校教育层面出发关于校园欺凌现象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校园欺凌;中小学;学校教育

一、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现状

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挪威伯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丹·奥维斯 ( Dan Olweus) 就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校园欺凌的“欺凌”与英文bullying 对应,根据维斯的解释,如果一个人反复地暴露在一个或者更多他人的负面行为之中,即是遭到了欺凌,主要表现为以强凌弱、以大欺小或以众欺寡,并造成受害学生肉体上或精神上的痛苦。[1]校园欺凌的普遍存在及其严重后果引起世界许多国家教育机构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从包括言语欺凌、轻度肢体暴力、孤立冷落等形式的传统欺凌,到伴随着信息发展而出现的网络欺凌,校园欺凌正在不断伤害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对“校园欺凌”相关研究进行搜索,发现国内关于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多集中于2016-2017年间,且研究者们对其关注度越来越高。

通过对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相关的文章的研读,国内关于校园欺凌问题的成因与对策研究主要从国家法律法规、社会防治、家庭教育、学生个体心理发展与学校管理这几大方面展开,除此之外,许多研究者通过比较研究法对国外关于校园欺凌现象的防治策略的研究进行经验镜鉴,研究者们对多种理论进行本土化研究,对校园欺凌现象进行深刻探讨。但目前我国关于校园欺凌现象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体系,还需要多角度、全方位地对“校园欺凌”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校园欺凌是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都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2018年7月鎮江市教育局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工作方案》,在此之前许多学校在发生校园欺凌事件后更多的还是教师联系家长后进行批评教育,这样的处理方式有些矛盾可能会被化解,但有些矛盾并不能很好的从根源上解决,就很可能加大施暴者对被欺凌者的敌意,带来更严重的后果,此方案的出台明确了对于校园欺凌行为的监管和责任追究。

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场所是难以确定的,大部分的欺凌事件发生在校园内,包括肢体欺凌、言语欺凌等,也有老师反映很多校园欺凌发生在校门口,有时是一些校外的不良少年对学生进行欺凌,随着信息通讯的发展,网络欺凌也要引起广泛的关注。正是由于欺凌行为的难界定难预防难控制,对于校园欺凌事件的相关应对措施还不够完善。

二、成因分析

1.学生心理发展与个体性格

一些研究者用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理论对欺凌行为进行分析,认为心理因素是导致校园欺凌现象发生的很关键的一点原因,不论是学生的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出现问题或是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受到负面影响,最终都会导致学生的心理受到影响。

而造成学生心理产生偏差的因素多种多样,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分别为家庭因素与学校因素两方面。家庭教育方面,负面的家庭环境或者教养方式可能会导致孩子在校的“自毁行为”。过低或过高的家庭亲密度都不利于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2]除此之外,学校教育在学生的心理发展方面也是重要的影响因子,学校教育时刻影响着学生心理状态,过重的学习负担、来自教师、家长以及同伴的压力、学生的竞争意识过于强烈、教师处理问题使用的不当手段等都助长了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导致校园欺凌事件的产生。

2.社会性影响因素

校园欺凌是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中受各种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观负面影响的一个结果,也是各种社会问题在教育上的一个反映。一部分研究者认为校园欺凌成为严重的公共性的议题,被视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与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是分不开的,而校园欺凌问题同时也在折射出社会失范这一大问题。青少年品德形成具有动荡性,十分易受外界影响,这一阶段的学生多是在“模仿学习”,社会化过程中不利因素的诱导容易使得青少年无法正确进行行为判断以至于产生行为偏差甚至于形成犯罪感。[3]校园欺凌问题作为校园暴力的一种形式,也是社会冲突的一种表现形式。

3.家庭教育层面的不足

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教育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出发研究校园欺凌现象日趋严重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结构失能、不良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的忽视、家长教育观念的落伍等因素。[4]家庭作为生活的主要场所,若家长的教养方式与教养环境出现偏差进而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就容易成为引发校园欺凌现象的重要因素。

与此同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也是校园欺凌现象存在的一个原因,家长与教师间缺乏沟通,甚至家长与教师间存在矛盾芥蒂,孩子潜移默化地受到不良的影响,更易成为欺凌者或被欺凌者,发生校园欺凌。另外,家长与孩子之间未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不能及时对孩子的心理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疏通,也易使孩子卷入校园欺凌的事件中去。

4.学校教育与管理不足

学校与校园欺凌的产生密不可分,部分研究者从学校教育与管理角度指出当前的学校需要站在学生角度,反思自身在教育实践和管理中的缺失问题,反思其对于校园欺凌的治理是否存在误区。阎浩 2017 年在《论校园欺凌背后的学校管理缺失与应对》中指出学校在学生管理、课程管理、德育管理、安全管理和学生心理干预五个方面存在的不足及缺位问题,是诱发校园欺凌的深层次原因。[5]

同时,教师是学生在学校行为的直接管理者,校园欺凌事件的频繁发生与教师的教育行为有很大程度上的关系。除此之外,教师日常行为、处理问题时的一些不正确的方式方法以及在发现欺凌行为后低效的应对策略也影响着学生,同样助推校园欺凌的发生。

相较于教师伦理行为失范对校园欺凌现象产生的影响,功利性的同僚关系分散了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对于校园欺凌现象造成的影响更为严重。受职称、晋升、绩效等具有一定竞争性人际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师交往具有了某种程度的功利主义倾向,使得教师间的合作关系解体为“利益个体”[6],因此,通常情况下教师在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时,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前途”会自己私下解决欺凌问题甚至选择视而不见,而不是通过与各科教师交流合作,探究欺凌产生的根本原因,共同合作控制欺凌行为的再次发生。这不仅是消解了教师间的合作,而且是对校园欺凌现象的一种表象的压抑,使得校园呈现出表面的“低欺凌”趋向,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欺凌问题。

此外,从学校教育中德育这一环出发,新时代的德育发展新主题是: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以及升学就业指导教育,然而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只一味按照政治书本内容考纲要点去讲解课程,顾不到学生真正的德育需求。部分教师关注的更多的是为什么学生成绩不好而不是为什么最近学生的情绪状态不好,更多关注如何将课上好把班级成绩提上去而不是怎样让学生更好地健康成长。

三、对策

中小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学校的教育环境、管理措施、教师的教育方式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校园欺凌事件如今普遍存在并且越发频繁地发生,学校教育中的教师教育方法、学校教育管理措施、德育的缺失、学生学业压力、同伴群体影响等因素都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因此对于学校教育这方面因素的分析与研究是关于校园欺凌现象的对策研究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层面

首先学校与家长一定要联合起来加强对于学生的心理疏导,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或得不到肯定后,通过打压或欺负他人的方式寻找自身的优越感和成就感,如果不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及健康教育,学生只会越陷越深,被欺凌者与欺凌者双方都会受到极大的伤害。学校可以经常以座谈会宣讲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集中教育,同时通过公众号等平台向家长提供与孩子进行交流的方式方法,积极促使家长提高对孩子心理方面问题的关注。

其次需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学习心态,在学习中面临困难时寻求老师的帮助,查漏补缺,而不是通过伤害他人的方式来达到自身成就感。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欺凌他人的不正确性,知道伤害他人的行为是可耻甚至会触犯到法律。

最后,要鼓勵学生在遇到被他人欺凌的情况时,要及时大胆地向家长老师反馈所遇的麻烦,说清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而不是一味的忍受和畏惧。与此同时要对受欺凌者进行心理疏导,尽可能减少被欺凌经历对学生所造成的心理伤害和影响。

2.教师层面

首先教师需要就学生心理健康方面问题与家长及时进行沟通,而不是总是盯着学生的学习成绩,认为成绩优秀就代表学生一切正常,多与家长交流学生近期在校在家时的表现,在个人情绪与行为举止等方面是否存在异常,尽量做到早发现早预防。

其次教师需增强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是中小学生除家长外接触的最多的人群,当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向教师寻求帮助,教师应当具有足够的解决问题能力来帮助学生进而正确处理好问题,因此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增强提升自己问题解决能力的意识,多从案例中吸取经验,学习他人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措施,保证在面对学生欺凌等事件时有正确有力的解决办法。

最后,教师与教师间相互合作构建良好氛围。一方面,教师作为学生的领路人也是学生被潜移默化影响的榜样,教师与同僚之间的相处氛围也会影响到学生日常与人相处时的态度,积极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了解学生情况,更有利于早日发现问题并及时遏制欺凌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教师间相处融洽,在面对需要解决学生所遇到的困难时合作解决,相互帮助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妥善的解决措施。

3.学校管理层面

首先学校需要明确界定校园欺凌行为,并制定相关的处理办法,完善惩罚措施,以及加强监察机制。中小学生同学间发生一些摩擦矛盾时,难免会出现一些打打闹闹的行为,但学校必须要让教师、学生以及家长明白有一些“打打闹闹”已经是欺凌行为并且需要及时制止,因此学校需要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界定,不能将已经伤害到学生安全的危险举动仍旧按照同学间的打闹来处理,并且学校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校的对于校园欺凌的处理办法,完善对于校园欺凌行为的监察、惩处的防治机制。

其次学校要加强对教师团队师德的教育。教师的品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教师的师德有所欠缺必然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负面影响,学校需要对教师队伍的品行制定考核制度进行监督,提升教师的师德。

最后,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学校可以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处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及时为心中有疑惑的学生提供帮助进行疏导。同时,学校也可以定期进行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利用板报设计、专题演讲比赛等形式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建造和谐的学校氛围。

四、总结

中小学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道德发展具有其动荡性,对于校园欺凌现象不断深化的研究对于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具有深刻重大的意义。校园欺凌不仅仅是学生个体心理发展出现问题,由其延伸出需要研究者们深层关注的是社会行为失范、学校教育的弊端与管理的缺位、教师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相关法律法规的空白等因素,而关于学校教育这一层面的研究分散于各种因素的研究之中,对其进行研读归纳整理是进行相关研究的首要步骤。学校教育中的教师处理问题不当的方法、学校教育管理制度、德育的缺失、学生学业压力、同伴群体影响、学校归属感缺失等因素都是学校这一层面为中学生学生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校园欺凌事件频繁发生的内在原因。

关于学校教育对校园欺凌现象的影响的研究需要更进一步的完善,现阶段的研究对学校教育的研究不够体系化,因此对与分散在各个主要的影响因素中有关学校教育管理方面的深入整合的研究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任海涛.“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及其法律责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5(02):43-50+118.

[2]孙时进,施泽艺.校园欺凌的心理因素和治理方法:心理学的视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5(02):51-56+119.

[3]章恩友,陈胜.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心理学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6(11):13-17.

[4]苏春景,徐淑慧,杨虎民. 家庭教育视角下中小学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分析[J]. 中国教育学刊,2016(11):18-23.

[5]阎浩.论校园欺凌背后的学校管理缺失与应对[J].教师教育论坛,2017,30(06):16-19.

[6]王嘉毅,颜晓程,闫红霞.校园欺凌现象的校园伦理分析及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7(03):54-60.

猜你喜欢
校园欺凌学校教育中小学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