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山县玉米灰斑病发生规律研究

2020-08-06 09:19杞国信苏锦尧李树糁李楚傅杨
云南农业科技 2020年4期
关键词:喇叭口开花期病斑

杞国信,苏锦尧,李树糁,李楚,傅杨

(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云南昆明650201)

玉米灰斑病主要病原菌分为玉米尾孢菌(Cercospora zeina)和玉蜀黍尾孢菌(Cercospora zeae-maydisTehon & Daniels),玉米尾孢菌是云南玉米灰斑病病原菌,比玉蜀黍尾孢菌对玉米致病力更强、寄主适合度更高[1]。该病原菌一般6月下旬开始引起玉米下部叶片灰斑病的发生,7月缓慢扩散,危害至中部叶片,8月中旬玉米抽雄开花后田间湿度进一步加大,玉米灰斑病加重危害,8月下旬至9月上旬病害暴发流行,平均气温18~20℃的温凉湿润环境较有利于发病[2]。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导致玉米减产10%~80%,甚至绝收,并且在云南地区的发生危害逐年加重,严重影响了玉米的田间生长[3]。本研究根据田间玉米生育时期,调查该病害发生情况,研究该病害在各个生育期的发生规律,明确该病害发生的关键时期,为玉米灰斑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地位于砚山县江那镇狮子山,是主要玉米种植区与多种作物种植区相结合的区域,农作物种类多,生态环境多样,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危害,为试验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

1.2 试验品种

玉米品种选用由昆明金耕种子有限公司选育的寻单7号,该品种是当地灰斑病感病品种。本试验以会单四号、海禾二号为对照品种。

1.3 试验设计

试验小区面积是16.5m×2.5m,3次重复,每个小区有3垄种植行,每垄面积是2.5m×0.4m,垄与垄之间的距离是0.9m。每条垄打双塘,塘与塘之间的距离是0.4m×0.25m,在玉米3~4叶期间苗,每塘留1株健壮植株,每个小区留60株,小喇叭口期挂记号牌做标记进行定株定叶,调查时去除边际行和边际株,保留24株作为病害调查植株。

1.4 播种日期

2018年5月26日播种。

1.5 数据调查与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玉米抗病虫性鉴定技术规范(2002)》的分级标准,采用田间系统调查方法,在玉米的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开花期、籽粒形成期、蜡熟期进行定株定叶调查病害发生情况,分析灰斑病发生危害情况,做出评价。

试验数据用Excel 2013进行处理,用SPSS 17.0进行显著性分析,显著性阈值为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玉米各叶片病害发生规律

田间玉米自然发生灰斑病调查结果表明,小喇叭口期玉米7片完全展开叶,叶片未发生病害;大喇叭口期玉米8叶,玉米的第3片叶出现极少极小的病斑,灰斑病开始发生;开花期玉米12叶,叶片病斑数量明显增加,在玉米的第3~6片叶均有病斑出现,第4片叶上的病斑数量多于第3片的数量,第3、4片叶上的病斑数量多于第5、6片叶的病斑数量,病斑有向上部叶片蔓延的趋势;籽粒形成期玉米14叶,病斑出现在玉米的第2~8片叶,第6片叶的病斑数多于第4片叶的病斑数,病斑数量增加,病害发生加剧,并继续向上部叶片扩展蔓延;蜡熟期病害发生严重,病斑扩展蔓延了整个植株15片叶,不同叶片病斑数量间存在显著差异,第5片、13~15片9级、第4片、6~12片叶7级、第2~3片叶1级、第1片叶0级(表1)。

表1 玉米叶片灰斑病发病情况

玉米1~15片叶片发病规律是玉米第1片叶不发生病害,第2片叶在籽粒形成期出现病斑,病害发生平缓;第3片叶在大喇叭口期出现病斑,病害发生平缓;第4~6片叶在开花期出现病斑,病害随生育期呈线性函数发生;第7~15片叶在籽粒形成期—蜡熟期病害随生育期呈线性函数发生危害。第4~15片叶的病害从籽粒形成期发生加剧,籽粒形成期病害发生危害趋势明显,是各叶片病害发生的关键时期。

2.2 玉米植株整体病害发生规律

如图1所见,小喇叭口期病害不发生;大喇叭口期出现少量病斑;开花期病斑增加,大喇叭口期—开花期病害发生缓慢,开花期—籽粒形成期病害发生加剧,籽粒形成期—蜡熟期病害爆发流行,发生危害。籽粒形成期是病害发生到危害的转折期,是病害发生的关键时期。籽粒形成期病害发生加剧,平均病级达到了1级;蜡熟期病害发生严重,平均病级是6.1级,达到了感病级别,对玉米的生长发育造成危害。

通过分析对照品种的发病时期、发病级别、病害分布规律,灰斑病大喇叭口期开始发病,开花期病害发生扩展蔓延,籽粒形成期病害发生加剧,开始流行,蜡熟期病害发生严重并危害玉米的生长发育;病害从玉米下部叶片发病,随着生育期向上部叶片扩展蔓延,直至整个植株都发生病害,籽粒形成期是玉米灰斑病发生危害的关键期。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玉米灰斑病抗性评价方法及技术,系统调查玉米各生育期1~15片叶田间灰斑病的发病程度。结果表明,小喇叭口期灰斑病未发生;大喇叭口期第3片叶开始发生病害,平均病级0.02;开花期第3~6片发生病害,平均病级0.2;籽粒形成期第2~8片叶发生病害,平均病级1.04;蜡熟期第3~15片叶发生病害,平均病级6.1。玉米大喇叭口期开始发生灰斑病,病害从玉米的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随生育期向上部叶片扩展蔓延,籽粒形成期病害从发生转向危害,是病害发生的关键时期,此时期应当进行化学药剂防控。调查发现,试验玉米的田间实际生育期的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开花期、籽粒形成期、乳熟期、蜡熟期分别在7月上旬、7月中旬、8月上旬、8月中旬、8月下旬、9月上旬、9月中旬,结合田间试验玉米的生育期及其所处的月份分析,认为7月中旬大喇叭口期灰斑病开始从下部叶片发生,8月中旬开花期向上部叶片扩展蔓延,8月下旬籽粒形成期病害迅速发生流行,9月中旬蜡熟期病害发生达到最大值,之后随着叶片的老化枯萎,病害发生不再加剧。

猜你喜欢
喇叭口开花期病斑
高寒草原针茅牧草花期物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不同夏玉米品种大喇叭口期耐热性评价和鉴定指标筛选
尾管固井回接筒铣锥限位清铣及修复技术
基于OTSU算法的苹果果实病斑图像分割方法
2017年铜川市樱桃开花期推迟的温度分析
牡丹不同品种开花时间的差异性研究
种球冷处理时间对水培风信子性状的影响
套袋对柠檬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基于改善水流特性的超声波热量表设计
玉米苗喇叭口节肢动物群落与植株冠层信息的RD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