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外侧扩大“L”型切口与骨窦入路治疗跟骨骨折临床效果分析

2020-08-06 06:07陈军平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15期
关键词:窦入路宽度切口

陈军平

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骨二科,广东省珠海市 519000

作为临床较为常见的跗骨类骨折,跟骨骨折常见于青壮年,主要因高空坠落、交通事故等导致,患者临床表现以足跟部剧烈疼痛、肿胀等为主,若不及时给予患者有效治疗,可能会发生骨刺形成、组织粘连、骨畸形愈合等并发症,患者行走困难,甚至无法足跟行走,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目前,外科手术是治疗跟骨骨折的主要方式,手术类型主要有关节镜手术、关节融合术及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等[2]。其中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是跟骨骨折的常见手术治疗方式,根据切口的不同可分为传统外侧扩大“L”型切口和骨窦入路,关于这两种术式的治疗效果存在一定争议[3]。基于此,本文对88例跟骨骨折患者分组采用传统外侧扩大“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和跗骨窦入路内固定治疗,比较疗效及安全性,旨在为临床治疗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案提供参考。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6年9月—2019年8月期间收治的88例跟骨骨折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44例。所有患者均经CT、MRI等影像学确诊为新鲜跟骨骨折,均为单侧骨折,且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排除存在凝血障碍者、有手术禁忌证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骨折严重伤及神经者、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及依从性差,不配合本次研究者。A组女17例,男27例;年龄32~48岁,平均年龄(38.26±2.47)岁;骨折原因:交通事故24例、高空坠落13例、其他7例;骨折Sanders分型:Ⅱ型、Ⅲ型、Ⅳ型分为18例、14例、12例;骨折位置:左侧24例、右侧20例。B组女15例,男29例;年龄31~49岁,平均年龄(38.73±2.56)岁;骨折原因:交通事故22例、高空坠落14例、其他8例;骨折Sanders分型:Ⅱ型、Ⅲ型、Ⅳ型分为17例、13例、14例;骨折位置:左侧23例、右侧21例。A组和B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给予清创、消肿等处理。A组采用传统外侧扩大“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取健侧卧位,神经阻滞麻醉后于外踝上方40mm处向下及外踝下方25mm处做一“L”型切口,将外侧和足底皮肤呈120°弧形,并转折向前直至第五跖骨基底,切开皮肤至跟骨外侧壁,将跟骰、跟距和骨折部位充分暴露出来,随后进行骨折复位,恢复Bohler角。复位成功后置入合适的跟骨钢板,置入引流管,关闭创口。B组采用跗骨窦入路内固定治疗:取健侧卧位,神经阻滞麻醉后沿腓骨尖下10~15mm切开皮肤至第四跖骨基底,锐性分离组织,将骨折处充分暴露出来,对断端血肿和软组织进行清理,随后进行骨折复位,使用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于C型臂机下观察复位是否满意,满意后置入合适的钢板,应用螺钉辅助固定,反复冲洗后关闭创口。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均进行为期6个月的电话及门诊随访,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包括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足部功能、跟骨Gissane角、Bohler角、中部宽度的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足部功能分别采用踝关节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4]及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5]进行评价,其中AOFAS评价内容主要包括疼痛、行走能力、踝稳定性等,总分100分,所得分值越高足部功能越好;Maryland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步态、活动度、疼痛、稳定度等,总分100分,所得分值越高足部功能越好。并发症主要包括切口感染、肌腱鞘炎、皮缘坏死、距下关节疼痛等。

2 结果

2.1 手术相关指标 B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较A组短,且术中出血量较A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2.2 足部功能 治疗前,两组AOFAS评分、Maryland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和治疗前比较,治疗后6个月两组AOFAS评分、Maryland分均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B组AOFAS评分、Maryland评分均较A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足部功能比较分)

2.3 跟骨中部宽度 治疗前,两组跟骨中部宽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和治疗前比较,治疗后6个月两组跟骨中部宽度均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B组跟骨中部宽度均较A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跟骨中部宽度比较

2.4 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 治疗前,两组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和治疗前比较,治疗后6个月两组跟骨Gissane角、Bohler角均上升,且

B组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跟骨Gissane角、Bohler角比较

2.5 并发症 B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27%,较A组18.18%更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交通工具的不断增多,我国跟骨骨折的发病人数不断增加,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困扰。足部是人体承重的主要部位,而跟骨作为足部最大的跗骨,承载超过50%的重量。跟骨属于松质骨,当跟骨受到剧烈撞击时,骨折概率较大,由于跟骨周围软组织少,同时其解剖结构较为复杂,导致临床治疗难度较大。对于跟骨骨折而言,保守治疗难度大,故多采用手术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是目前跟骨骨折的最常见术式[6]。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根据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传统外侧扩大“L”型切口与骨窦入路,不同的入路方式具有不同的疗效。

传统外侧扩大“L”型切口是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最常见的入路方式,该入路方式可将骨折情况充分暴露出来,便于复位操作,螺钉放置空间也较大,减少操作难度[7]。此外,该入路方式可将腓肠神经及腓骨肌腱包裹起来,保证腓肠动脉正常供血,促进关节功能恢复。虽然传统外侧扩大“L”型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具有一定疗效,但存在一定不足,一方面虽然可将骨折线暴露出来,但不能充分暴露关节面,不仅会影响复位效果,还会增加钢板和距下关节面的撞击,增加患者痛苦。另一方面,由于手术切口较大,再加上术中剥离较广泛,增加手术出血量,不利于预后。本文结果显示,B组手术相关指标优于A组;和治疗前比较,治疗后6个月两组各项足部功能指标均上升,且B 组较高;B组并发症发生率较A组低。与赵雪岩等[8]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表明采用骨窦入路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疗效确切,可有效提高患者足部功能,改善跟骨中部宽度、Bohler角、Gissane角,且并发症少。分析原因为:采用骨窦入路,具有切口小、操作简便等优点,可充分暴露骨折处及距下关节面,有利于手术操作,充分减少钢板对周围组织血管的剥离和撞击,有效促进骨折愈合,利于足部功能的恢复[9-11]。采用骨窦入路,不仅可以良好复位关节面,还可有效矫正跟骨中部宽度、Bohler角、Gissane角[12]。术中,笔者发现使用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可有效降低跟腱的牵拉影响,减少关节面塌陷、Bohler角丢失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促进骨折预后。

综上所述,相较于传统外侧扩大“L”型切口,采用骨窦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更高,且并发症更少,可有效提高患者足部功能,有利于预后恢复,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猜你喜欢
窦入路宽度切口
经跗骨窦入路微创钢板与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对比分析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不同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垂体瘤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
跗骨窦入路治疗跟骨Sanders Ⅱ、Ⅲ型骨折的体会
初中历史“小切口”的教学实践
自制小切口拉钩在腹腔镜手术戳孔切口缝合中的应用
小切口和标准后胸切口开胸治疗食道癌随机对照研究
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40例的疗效观察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栓的关系
孩子成长中,对宽度的追求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