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闻鼓壶”的创作感悟

2020-08-06 08:38
山东陶瓷 2020年3期
关键词:陶刻壶盖茶壶

唐 文

图1 闻鼓壶

悠久的历史文化是紫砂艺术赖以发展的基础,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制作紫砂壶的艺人不通文化,仅仅是将手艺传承下来,但他们通过和文人阶层的合作,依旧创造出了很多脍炙人口、令人惊叹的紫砂精品,这事实上仍然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表现。因为当人处于同一个文化环境中,哪怕没有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没有阅读过各种典籍,但依然会从日常的生活中吸收到文化所带来的各种知识,这些知识是无法进行量化的,但却是实实在在存在于制作者的意识之中,所以想要制作出优良的紫砂精品,除了要具有扎实的技艺以外,还要深入的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学习、分析并最终从中衍化。

在紫砂壶造型之中,四方壶属于大类紫砂方器下的分支,以四方为形态的紫砂壶有很多,比如四方传炉、四方虚扁,四方提梁等等,这些造型最显著的特点自然是四面四方,但从四面四方中又产生种种不同的变化,融入其他的文化元素,塑造出种种新意,图1“闻鼓壶”就是这样一件作品。

“闻鼓壶”是一把在造型中极具“弹性”的紫砂壶,它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乐器“鼓”在发声时所产生的一刹那的状态,表面上塑造的是一种弹性的力量,但本质依旧是围绕着传统文化而展开,从“鼓”衍生出声音的传递,从而激发人们的想象,并在茶壶的壶面上以陶刻的形式配合这种想象,塑造出了一个带有明显古典韵味,存在于茶壶之内,飞翔于思维之间的美好世界。

在我国古代,鼓有着特殊的含义,与我们现在通常所认为的鼓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叫做“金鼓”,《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中就记载“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在战场是必然要运用到鼓的,鼓声既能够鼓舞士气,又是传递作战指令的工具,同时鼓也是一种乐器,是行使“礼仪”所必备的,古代中国有一句话叫做“国之大事,在戎在祀。”认为国家最重要的两件事情一是打仗,二是祭祀。鼓在其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紫砂壶中引入“鼓”的概念来进行创作,就要了解鼓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闻鼓壶”的造型结构并不复杂,制作要点在于要在形体的变化中展现鼓的力量,但并非是塑造鼓的形状,因为整把壶的主题在于“闻鼓”,只闻其声而不见其形,但是鼓声是没有具体形状的,就需要以此衍生出能够代表鼓声的形象组合,即充足的弹性。从块面的塑造上,“闻鼓壶”突出的是上下间的弹性,体现在壶盖、壶肩、壶底的处理上。壶盖的四方盖做浑角,包含了方圆变化的要素,线条流畅没有明显的转折,显得很有黏性,如同水滴落于十分光滑的表面所展现出来的状态,既有着吸力,又兼具弹性,与壶盖搭配的壶口就显得低调很多,肩口之间以一道滑线大角度的转折,让人几乎感受不到高与低之间的位差,壶肩的塑造则相对壶盖更进一步,其整体的形态可以看做是壶盖线条的又一层延续,饱满有光泽并且充满了向上的弹性,壶面一个颇为直接的转折用肩线将茶壶分割成了上下两个部分,而在壶底的处理上则缓慢的收拢,一定程度上延伸了壶形的整体高度,为壶流和壶把的比例创造了更多的弹性空间。

在茶壶壶面的装饰上,采用陶刻的装饰技艺,刻画了一幅泛舟江山的广阔图景,方形的画面如同一幅画卷环绕整个壶面,也让茶壶的四角变得连贯起来,浑角处理自然流畅,给人一种本应如此的感觉,而壶流与壶把如同两个分割的界限,又从中部将陶刻的画面切断,四棱的流把延续了茶壶身筒四方的韵味,以恰当的比例呼应壶钮,这让整把壶的造型恰当、舒适、大小适中,仿佛能够应对任何突如其来的冲击,这其中蕴含的是一种沉着,稳重的心态,通过茶壶传递出来,闻鼓声而不乱,精力内敛,迎接挑战。

除此之外,这把壶在整体的布局上亦显示出了优美连贯的线条,钮、盖、身、流、把的组合,让其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任何一处都不显得多余,任何一个观赏角度都能游刃有余的展现自身气质,色泽莹润,砂砾玉蕴。

紫砂壶具有表现传统文化和创作者情感的功能,选择适当的创作主题,融入充足的文化元素,再加上自身的感悟就形成了一件精品创作的基础,用技艺实现形体的过程即是描绘文化与情感的过程,不需要造型上剧烈的变化形成冲击,而要从形体细节入手,通过合理的变化、转换让人收获情感认识的共鸣。创作这样的作品,既是对传统紫砂艺术的开拓,也是对我们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猜你喜欢
陶刻壶盖茶壶
伪造的情书
陶刻“汉韵对瓶”的创作及评析
“仿古壶”的陶刻艺术和文化内涵
陶刻“奇峰叠翠四方瓶”的创作感悟
简析陶刻作品《枫桥花瓶》的刀法特色
带孔的茶壶
独一无二的茶壶
卷纸小茶壶
制怒
别碰烧开水的茶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