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风亮节”壶的竹节之气

2020-08-06 08:38刘伯荣
山东陶瓷 2020年3期
关键词:竹枝竹节竹叶

刘伯荣

图1 高风亮节

关于“气节”的故事在历史上有很多,这些故事都强调了同一个主题,那就是人的坚持,这种坚持就如同竹子一样,哪怕承受再大的压力也宁折不弯。从古至今,许多文艺创作都围绕“气节”这一主题展开,颂扬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这些故事结合竹子的形态就形成了独特的竹文化。这种文化具体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并没有十分确切的定论,通过有确切记载的仰韶文化遗址,确确实实发现了带有“竹”字符号的陶器,可以说竹子跟陶艺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紫砂壶艺术诞生的时间较晚,比较上千年的陶器晚了好几百年,紫砂壶中的竹子很多都是在“竹”文化形成特定韵味以后才诞生的。宋代苏东坡笔下的竹子“富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竹子有潇洒秀美的姿态,在后世的紫砂壶上,尽可能的将其美化,所以就诞生了各种以竹为题的紫砂壶艺创作,图1紫砂“高风亮节”壶就是如此。

在紫砂壶本身的造型和结构中融入竹子,这在紫砂壶上常有体现,不过方形与竹壶结合在一起就不常见了,“高风亮节”壶身显得非常挺拔,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外表的扎实、稳重。壶上的每一个部位都用竹子的造型来进行表现,特别是壶面的捆竹,飘逸的竹叶带有明显的现实仿生意味,四排竹节如同十六根竹子编成的四方形,上面的竹节层次错落,再配合绕壶身一周的两根细竹,交相纠缠,如捆如扎,将四面的竹子紧扣在当中,两边的壶流和壶把则同样用竹节的样式塑成,壶流三弯,长长的曲流且流身纤细,所以在壶流的中部延伸出部分的变形,双重镶接在壶身之上,显得更为牢固,支撑了壶流长长的曲线;壶把则同壶流一样,也是三段样式,节上有芽,显示出其逆生的状态,结合壶流的造型会发现,流把的竹节其实一体,两者透过壶身生在一起,上丰下细,带有竹子向上生长的自然规律,只是在这把壶上,茶壶结构的上下并非是竹子本身的上下,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呈现出了竹子形态的意蕴美。

“高风亮节”的壶身向下带有四足,这四足将方器的稳重大方直接的表现出来,收肩、直壶颈、四方压盖,盖面隆,过桥竹节钮,上下方正连贯,从这部分的制作主要用来凸显茶壶主题中的“高”,用这种突破了一般方器的高度,来呼应这一造型的内蕴主题。同时过高的壶身带来了壶面内容的空洞化,所以在壶身中部以双竹枝环绕,装饰出竹枝、竹叶,充满生机,并用竹枝缠绕中透露出的弹性,中和掉壶身筒四四方方的僵硬,刚柔典雅,俊朗挺拔,将竹子灵动多变的气质表现了出来。

在我国的历史上,关于竹子形态的描述从唐代开始盛行,这就催生了文人阶层对于竹子的种种道德幻想,这种唤醒形成了竹文化的基础。“高风亮节”壶的造型塑造实际上是在唤醒人们对于这种幻想的记忆,并由此联想到古典文人所崇尚的那些高尚的品质,这在艺术表达上是一种刻意塑造的褒美,将形体所带来的场景联想尽可能的简化,从而更加容易的获得创作内涵的感染。在这个造型中,形体的高结合竹叶所带来的动感,形成了一个现实的联想环境,在这个环境中风吹动高高的竹子,竹叶随风摆动,这就形成了“高风亮节”这一主题的现实想象,再由此联想到背后的文化意蕴。

苏东坡曾有名言:“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紫砂壶造型主题的塑造也同样如此,要在制作之前对被塑形象有着深入了解,要从现实和文化艺术两个方面来思维创造,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实际,遵循自然规律,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夸张和变化,这样塑造出来的造型介于现实和虚幻之间,也就印证了那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塑造是客观形成的事物特征,表达则是形体结合文化所衍生的种种变化。了解竹,诠释竹,才能以紫砂作为独有的艺术语言,来展现竹所带来的美好。

猜你喜欢
竹枝竹节竹叶
廖瑞霖:竹节人
竹节人风波
卫竹叶老师辅导的日记画
“竹节人”中说“趣味”
载在竹叶船上的童年
高节临风(竹)
苦竹枝总黄酮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其体外抗炎活性
竹叶沟怀古
运动会开幕啦
学包圆锥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