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抓改革 机制创新激活力

2020-08-06 14:25宜昌市夷陵区教育局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0年6期
关键词:夷陵区学区岗位

宜昌市夷陵区教育局

根据国家、省、市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总体要求,夷陵区按“先试点、后推开”的步骤,2017年秋季学期启动“区管校聘”改革试点工作,2018年暑期在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推行“区管校聘”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产生了积极影响。

改革背景:四失衡一不足

夷陵区义务教育段有公办学校45所,其中小学30所、初中1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由于夷陵区山区面积广,城乡差别大,过去“分级办学”管理体制以及初中渡峰致使教师队伍结构性问题凸显,严重制约当地教育发展。

城乡之间失衡。改革前,按国家标准核算城区8所小学缺教师167人,聘请代课教师130余人,城区部分学校的代课教师甚至占教师总数一半,而乡镇学校富余教师225人。

学段之间失衡。初中渡峰时从小学抽调了大量老师到初中任教,渡峰结束后教师滞留在初中,改革前初中教师富余158人。

学区之间失衡。改革前,教师富余的分黄学区多出教师69人,雾樟下学区多61人,邓太三乐学区多54人,鸦龙学区多41人,小溪塔学区缺教师155人。

集镇与农村失衡。全区集镇学校教师普遍富余,5所离集镇较远的农村小学教师短缺。

队伍活力不足。有的学校人浮于事,因人设岗;有的学校人才短缺,有岗无人,班主任、教研组长等关键岗位以及安全管理、文明创建等重难工作安排不下去,出现有事无人干、有人无事干的现象。

教师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必须改革。

改革方案:三统四管五配套两步走

区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区深改组”)经过系统调研,拟订方案,最后由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夷陵区义务教育学校“区管校聘”教师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确定了“三统四管五配套两步走”的改革方略。

“区三统”,落实教育部门的教师配置权。设立教师发展中心,核编15人,负责全区教师编制统一管理、人员统一调配、经费统一筹措。实行教师编、岗分离,编制收到教师发展中心,岗位留在学校。教师配置由教育部门实施,编制等部门实行备案管理,改变了过去教师变动要上区编委会讨论通过的办法。

“校四管”,落实基层学校的管理自主权。学校行使教师岗位聘用、待遇确定、工作考评和专业发展四项管理职责,强化学校对教师管理的自主权,落实校长负责制。撤销12个乡镇中心学校,设立雾樟下、邓太三乐、分黄、鸦龙、小溪塔五个学区,作为区教育局派出机构。五个学区定编50人,区教育局根据任务轻重进行调剂分配。

“五配套”,构建科学合理管用的新机制。一是完善教师补充机制,解决“进”的问题。建立“四二一”教师补充长效机制,保障教师队伍充足够用。完善“四个补充渠道”,即人才引进、公开招考、区外调入、定向委培。建立“两个绿色通道”,即山区教师进城公开招考、紧缺学科教师按需补充。建立一套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即将保安员、宿管员、炊事员等纳入政府购买范围,确定人员待遇标准,实行总量控制、报备审核。保证每年补充教师人数与教师减员人数基本持平。

二是完善岗位聘用机制,解决“用”的问题。区编制部门实行“总量控制、动态调整”,做到“管用”;教育部门实行“分校核编、编岗分离”,做到“好用”;学校实行“因事设岗、竞聘上岗”,做到“实用”。教师编制全部归口到教师发展中心,教师与学校签订岗位聘用合同。

三是完善教师交流机制,解决“动”的问题。分校确定比例,让教师“硬动”。超编学校必须先扣出超编数,再确定轮岗比例。按不同区域,学校只能聘用本校教师的85%、90%、95%,其余5%、10%、15%的教师轮岗到校外。分类设置岗位,使教师“软动”。在边远山区学校设置特聘岗位4个,城区骨干教师到特聘岗位工作3年;对新招考教师设置跟岗岗位,将新进教师岗位设到农村学校,在城区跟岗培养一年;建立城乡学校共同体,共同体内根据需要开展教师交流。解决特殊问题,让教师“机动”。对城区小学教师配置后的缺额,采取先在农村学校竞聘上岗,再交流到城区工作的办法。2018年调剂交流 49人。

四是完善培养培训机制,解决“能”的问题。出台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帮助教师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及行动策略,整合培训资源,建立培训者资源库,把教师发展中心建成“小实体、大服务”的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解决“能源”问题;推行学时积分制改革,将学分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职称评聘、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的必备条件及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硬指标,解决“能动”问题;丰富培训形式,做实校本研修,抓好岗前培训,完善跟岗培训,建立骨干培训,深化专题培训,加强学校管理干部培训、校长上海挂职锻炼等,解决“能力”问题;保障培训经费,按教师工资总额1.5%足额预算培训经费,2018年、2019年分别落实培训经费490万元、200万元,解决“能保”问题。

五是完善教师队伍激励机制,解决“活”的问题。通过竞聘进岗,实行竞争激励;加强综合考核,强化业绩激励;规范表彰奖励,实行创优激励;坚持政策倾斜,实行定向激励;建立领导联系,实行关怀激励;筹建“发展基金”,给予特殊激励。

“两步走”,实现抓改革和促稳定相统一。第一步是局部试点。2017年暑假,选择2所教师超编严重的初中学校(黄花初中、三峡初中)和2所最边远的山区小学(江坪小学、赵勉河小学)开展试点,重点是将超编人员分出来、紧缺教師配进去。第二步全面推开。2018年暑期,在充分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区教育局3个职能部门和剩余41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实施改革。

改革过程:五环推进

深入调研,科学制定方案。一是做优上层方案。2017年上半年,区深改组在进行了两个多月的深入调研之后,出台了《夷陵区义务教育学校“区管校聘”教师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完善了方案设计。二是做实中层方案。2018年上半年,区教育、编制、人社、财政部门出台了校长竞聘、教师竞聘方案,配套了岗位核定、岗位设置、岗位退出、待岗培训方案,完成了“二拖四”改革配套方案。三是做细基层方案。各学校制定切合本校实际的具体改革方案,经职代会表决通过后实施。

组建机构,整合职能职责。成立区教师发展中心,定编15人,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区教育局职能部门,专司改革方案中的“三统”职能,组织实施“区管校聘”。同时负责教师师德建设、人事调配、教师招考、工资社保、奖励惩戒等管理工作。研训中心教师培训职能及编制、人员一并划转到教师发展中心。

层层动员,凝聚改革共识。2017年,分层召开会议,统一思想,统筹部署。召开区深改组会议研究通过改革方案;召开区委常委会听取方案汇报,在区委层面统一思想认识;召开全区教育管理干部会,宣传解读方案,安排试点工作。2018年,召开全区校长会,解读配套政策及操作要领;特别召开了区直部门负责人、乡镇长参加的改革推进会,在区直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层面形成共识;各学校召开校委会、党员会、全体职工会,确保人员参会率、政策知晓率100%。

公平公开,全员逐级竞聘。按照“四级三轮”流程,全员公平、公正、透明竞聘。“四级”即校长(含副校长)、中层管理人员、班主任和学科负责人、教职工四个层级先后逐级竞聘。“三轮”即按学校、学区内、全区三个轮次依次竞聘。竞聘落聘的教师,由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第三轮竞聘,安排待岗培训。学校竞聘领导小组、监督小组和仲裁小组充分履职,严格做到方案制定和竞聘过程公正、公平、公开,特别强调学校改革方案必须经职代会三分之二以上通过方能施行。

齐抓共治,维护教育稳定。发挥区领导联系学校制度优势,全区37名区级领导联系37所学校,其中义务教育学校33所,实行远程定点关注;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及班子成员挂牌联系乡镇初中和小学,实行属地经常到点督导;局机关干部及职能部门负责人每人负责一所学校改革工作,实行关键节点进点指导;局班子成员按学区分片包干,做到及时掌握面上情况,化解矛盾。

改革效果:“三个基本解决”

基本解决了城乡、学区、学校教师配置不均问题。一是解决了城区小学教师不足问题,通过公开考试、聘后交流、跟岗培养为城区小学配置了148名教师,减少城区代课教师70人。二是解决了山区学校教师进不去问题,江坪小学、赵勉河小学是全区最边远的两所学校,分别有学生124名、161名,城区4名骨干教师到这两所学校支教,所在学区也有多名教师自愿到边远山区,两所学校分别配足教师18人。向阳小学、南垭小学、张家口小学等边远山区学校教师现都已足额配备。三是解决了初中学校人浮于事问题,两年来从初中分流了115名教师到小学。四是解决了“集镇挤、农村缺”问题,19名教师从城区轮岗到郊区学校,39名教师从集镇学校轮岗到农村学校。改革中共有511人跨校轮岗,占全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总数的21.5%,其中197人跨学区轮岗,超编学校分流151人,115人参加城乡交流,其中区级以上名师交流21人。

基本解决了部门和学校教师管理体制不顺问题。教育部门调动进城的二十余名教育管理干部的编制滞留问题一次性得到解决。建立了教师配置由区教育局实施,编制、人社、财政部门备案的管理制度,编制部门只管义务教育教师的编制总量和每年进人规模。目标考核奖实行区教育局考核学校,学校考核教师,财政直达教师个人。学校层面通过逐级竞聘,自然形成了岗位的梯次,为理顺分配关系奠定了基础,减少了待遇分配上的矛盾,有利于形成以岗定酬、酬随岗变、优绩优酬的分配机制。

基本解决了教师队伍活力不足问题。一是解决了校长不愿干的问题。以往每年都有近10名校长辞职,改革实行校长、副校长竞聘上岗,原校长全员参与了竞聘。二是解决了关键岗位不愿干的问题。以往中层干部、班主任、学科组长等岗位无人愿意干,改革中这些岗位都优先竞聘,通过竞聘理顺了管理关系,减少了工作难度,参与竞聘人数大大增加。如区实验初中12名教师竞聘8个中层干部管理岗位,48名教师竞聘24个班主任岗位,大多数学校都出现了多人竞聘一个班主任岗位的现象。“事找人”少了,“人找事”多了。过去安排工作靠说好话,接受任务讲条件,现在主动要求做事的多了;“走读”教师少了,住校教师多了;提前下班的少了,提前上班的多了;被动学习的少了,主动发展的多了。三是解决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主动参加校本研修,制定专业成长计划,明确专业发展目标。转岗教师主动与名师结对,积极参加素养提升培训。龙泉初中的教师田坤,轮岗到鸦鹊岭初中,起初覺得很没面子,在学校领导的帮扶下,他制定了三年专业成长计划,请该校一名高级教师担任辅导员。秋季学期他听课40多节,主动邀请辅导员听课指导18节,撰写笔记4万多字。最后还在全区数学优质课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夷陵区全面推行“区管校聘”教师管理体制改革,较好地解决了城区小学不足、农村教师不稳、教师配置不均、队伍活力不足、教师结构失衡等问题,促进了城乡教师均衡配置,激发了广大教师工作活力,保持了教师队伍总体稳定,推动了区域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责任编辑/杨万军

猜你喜欢
夷陵区学区岗位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学区房就是一面照妖镜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宜昌夷陵区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
湖北省夷陵区农民合作社发展实践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宜昌市夷陵区2011年柑桔产业综合收入达到1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