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突围与重构

2020-08-06 14:28徐爱丽
考试周刊 2020年67期
关键词:角色转变语文素养

摘 要: 新课改实施以后,教师的教学要能以“学”为中心,呈现多元的学习方式,能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结合学生的真实生活。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助推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语文素养;多维学习;角色转变

数字化时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就更加需要广泛的阅读、精准的搜索和认真辨别真伪。当下的教育,我们不可能把传统的课堂简单地搬到网络上,或者把学生的课本变成平板,而应该让新的技术能够解放学生本来就有的潜能,让新的技术能够从“教师端”走向“学生端”,教师能够围绕着学生知识的习得和知识的建构,进行技术的分解与支持,重构“新技术支持学习”的课堂教学新形态,这样才能引发学生新的学习方式和思维的创新。

一、 促使阅读指向深度思维

陈旧的课堂,经常把教学的工具(教参、教案、课例)作为教师解读文本的主要的途径。可是在当下的信息时代,高中语文教学不能把绝对的精准作为追求的目标。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过分地追求文本解读的精准性,往往就会忽略了学生个性的领悟与思辨能力的培养。

(一)自主空间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课堂的教学也发生了变化,教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是多元性,更多的知识可以借助于网络平台直接获取,借助于信息手段获取知识,这已经是必然的趋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亲自选择,主动参与,才能让学习真正地发生。当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的时候,高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内容时,在教学之前,笔者已经让学生借助于网络搜集了一些相关的信息,学生搜集到信息教师再讲,学生就没有兴趣,因此,笔者根据高中生学生学习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就抓住“荷塘月色”,“荷塘”平凡,“月色”普遍,可是作者能从这平凡、普通中创造令人惊异的美,真让人难以置信,这节课我们就慢慢地品读。

师:课文读完了,你们能说一说文本的主要内容吗?

生:文本的内容写了荷塘的美景以及一些感受。

师:仅仅如此吗?哪些同学还能给予补充吗?

生:作者还抒发了他的情感。

师:是的,文本不仅写了眼前的美景,还写了胸中的情感。

师:再读文题“荷塘月色”,你们看看这部分的内容集中在哪几个自然段?

生:四、五、六自然段。

师:你觉得哪些段落写了荷塘?哪些段落写了月色呢?

生:第四段、第六段写荷塘,第五段写月色。

师:大家都是这样认为的吗?

生:我读了几遍,感觉都是写荷塘,没写月色。

师:那作者为什么叫“荷塘月色”?

生:月色无形无声,借助月荷塘来写的。

师:侧面描写,这才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其实四、五两段内容并不是大家刚才说的第四段写荷塘,第五段写月色,而是既有荷塘,又有月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美才丰富。

……

学生在这段文本的学习中,更让学生真学习,在学习中才能体验到学习快乐。

(二)课堂角色定位的转变

教学的改革,课堂角色的定位也发生着变化,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探究、合作,自主学习,而教师更要更新观念,自己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个指挥者,在设定的节奏、框架、方向上,共同学习,探究知识的结构。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教师的角色要不断更新,教师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网络者,知识体系的建构者,教师能够时时唤醒学生学习的动机,教师能够围绕着学生的兴趣去设计教学,在众多的信息里,能够知道最适合学生的信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寻找、發现阅读的美丽魅力,更能充分关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并且能够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思维,进行言语的认识、思辨和表达,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帮助学生建构阅读地图

教学的改革,教师的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是以“学生为核心”的理念似乎教师还没有真正地落实。互联网技术支持下,如何提升高中对的学习力、思辨力,促进学生深度地学,形成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这是当下教师在研究的问题。

(一)解构转型,培养高中阅读的感受

1. 前置性学习聚焦阅读起点

学生的学并不是零起点,学生已储备的知识和生活的经验已经形成理解的差异,学生在直接接触要学习的文本的内容,对语言材料产生了阅读初感,阅读初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出发点和风向标。因此,教师在对学生学习的起点的了解尤为重要,这样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课堂的学习。

例如,在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部分的内容学习时,笔者就借助于多媒体,提出预习的要求,让学生自己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根据自己阅读的初感,能够画出思维导图。

2. 让学生的大脑绽放个性的思维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问题是学生认识互动和的启动其和动力源,更是学生创新活动的前提,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起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深度的问题才能点燃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学生在前置的学习中,学生能够扣住问题或者发现问题,其他的学生可以参与思科和讨论。教师在这样的学基础上,让学生主动筛选出特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就能为课堂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在课堂上,笔者就提炼出这样的问题:“海子所理解的‘幸福是怎样的?”然后指名学生说,有的学生说:“平凡但能自食其力的生活是幸福。”有的说:“对亲情的珍视是幸福。”有的说:“对大自然的珍爱和对所有的人祝福是幸福。”……根据学生的回答,笔者追问:“海子感受到幸福吗?你觉得刚才你们描述的幸福和海子追求的幸福有什么最大的不同点吗?”学生指出普通的幸福生活就是世俗感观、享受的满足,而海子“把幸福”理解为生命里最本真,最纯粹,最平凡的内容,虽然生活的粗朴,但生命居于其中却能尽想自由和快乐。当学生了解到这些内容,笔者继续追问:“海子是否是一个幸福的人呢?从文中表露出来哪些细节文字告诉我们,他未幸福过,只是一种渴望?”文读到这儿,更能激发学生阅读探索的欲望。

(二)活动设计,发展高中生深度思维

我们在阅读的过程关注学生的表达、感悟,可是无论关注什么,都离不开学生的思维,思维是语言的内核,更是表达的引擎。深度的阅读能够教会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学生的阅读层次不同,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完全不同,深度的阅读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基于问题的多维整合,深度的阅读更关注的是学生的思维的含量,让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头脑去探究和思索。

教师在把握学生阅读的初感,从学生的思维出发,对课堂进行一种顶端的设计,重构学生的学习活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的学习具有张力,成为学习行为的设计者。

例如,在教学《我心归去》这篇文章时,为了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真正地与笔者产生共鸣,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先借助于信息平台,让生去搜集关于作者的相关,学生在走进作者的同时,再让学生读文本的内容。学生在读文本的内容之后,笔者首先对“人在法国,心归故乡”这句话,对这句展开讨论,作者在法国居住在雅静的别墅,可是心却是冷清的,空虚的。而故乡贫瘠而脏乱,可是内心对人的思念是无法丢掉的。让学生合作释疑一:什么是故乡?作者对此有种怎样的理解?在学生的研读中,学生知道故乡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就是你的血,泪还有汗水……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就能深度地理解故乡的含义。在学生对故乡的理解之后,笔者又让学生进行了合作设疑:何理解“故乡有你的血、泪,还有汗水”?让学生深度阅读中去寻找关键词——血浓于水的联系,是人的根。泪:对家乡的热爱和无尽的思念。汗水:为家乡改变面貌而付出的艰辛的劳动。学生在阅读中,能对关键词进行着一种深度的理解。最后学生在研读中,能真正地明白故乡就是作者生命的根,奉献之所,心灵的依靠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拥有故乡的人,拥有心灵回归的无限的幸福。

(三)生活延展,打破文本的阅读边界

高一、高二苏教版的教材中強调着要强化运用、联系生活、引导发现、倡导运用。在课程的改革以后,高三的教材都是人教版,新课标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指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等综合评价。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最主要的途径,使学生能够学会阅读,课标把课外阅读,也纳入了课程。学生不仅仅是课堂的文本的理解,而是要能充分体现“阅读+”的思维,加强语文与生活、与社会、与世界的相互联系,满足生命成长的需求,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在学习《想北平》时,课前让学生借助于信息平台,把作者以及作者创作的一些背景资料让学生自己搜集,同时让学生根据题目进行推测,即作者在哪一年写的这篇文章?为什么?让学生抓住“想”来说,想似乎很朴素,你能个换个字或者词吗?学生在换词中,让学生比较体会老舍用词的通俗而又亲切真诚的特点,文章写道:“我的北平”,笔者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说这句话?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对北平的真爱?学生边读边思考,学生可能会找到文中多处说自己爱北平,而无法用语言说出来,将爱北平与爱母亲相提并论,同时告诉读者是北平赐予“我”知识、性格、脾气等,学生在这样的阅读中,就能把作者当年的生活情境迁移到文本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学会表达、学会创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实效性。

三、 结语

“互联网+思维”时代,学生在学习中要能以“学”为中心,能开展选择性的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学习等多样的学习形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能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能够与当下的生活相结合。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适时搭建支架,帮助学生的思维能够深度的发展,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建构学习,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3]陈芳.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快乐阅读,2014(18).

作者简介:

徐爱丽,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平望中学。

猜你喜欢
角色转变语文素养
谈新课改后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师角色的转变
我对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理念的浅显认识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高中体育教师的角色转变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一年级新生入学教育探究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政治教师角色转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