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探究下的文本教学之路

2020-08-06 14:28赵春峰
考试周刊 2020年67期
关键词:合作探究

摘 要: “合作探究”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切实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同时要求所有的教学要以文本为载体,做到收放自如,有的放矢,让教师会教、巧教、智慧教,让学生发挥自学和活学潜能,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做到文本教学不仅需要师生之间的合作探究,也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探究。

关键词: 合作;探究;文本教学

教学研究立足课堂教学,切实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困惑,集思广益,互学互帮,促进教师快乐成长。记得参加二师教研室在梨华中学举办的诗歌教研活动,汇集库尔勒垦区六所学校的老师,以初中八年级课文《樵夫,别砍那棵树》为载体,以“怎样走入文本,怎样走出文本”为课题进行研讨。大家的教育教学智慧在互相交流和碰撞中开花,起到了以研促教、共同进步的目的,文本教学不仅需要师生之间的合作探究,也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探究。从本次教研活动中,博采众长,获益匪浅,浅谈自己参加此次教研活动的体会:

一、 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用教材来教”是时下新课程理念一个精髓,也是语文教学中建构的基本手段,但也不能盲目运用,使课程资源开发与建构处于无序状态。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超越文本。

(一)教什么与拓展什么

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有必要的语文能力、爱祖国语言的情感和态度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即是要有用教材教的内容及拓展指向。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熟读诗歌并掌握诗歌的主要内容。(2)理解外国诗歌语言特点与诗歌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采用“导、引、问、品”加“读”方法,理解诗歌内涵。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邓莉平老师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初读——理解内容。(2)研读——体会深情。(3)品读——把握主旨。

2. 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关心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感,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的对比,使我感悟颇多:一是教材是教学的载体,我们的教学应该以这个载体为参照物,把教师、学生、教材等最大限度融在一起,又在某种程度上可看成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是我们几所学校在诗歌教学上应用的方法十分接近,都把“读”作为教学的一个支点,把学生看作课堂教学的主体,把理解诗歌的内涵,作为诗歌教学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没有忽视教师在课堂上应有的地位,这样有助于课堂教学较好地完成。三是我觉得邓莉平老师在整体设计上概括力较强。用简短的语言提炼出丰富的内容,该收的收,该放的放,例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设计环节,把“激发学生关心热爱美好事物的感情”列在其中,我却缺少这个环节。四是诗歌教学应该对诗歌的语言进行形式结构上的探讨,这样有利于学生在会读诗歌的同时,也会用笔写诗歌。即使是学生一种单纯的构想,也应该大力推广。

(二)教学中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超越文本

在字词教学中,既要解决其表面意思又要挖掘其深刻内涵。也就是说,字词教学的一个基础性目标在于通过量的扩充提高教学效率。

此次教学中,我采取对字词的认读、理解、体会、挖掘来带动学生对诗歌的学习。我的一段教学实录:

1. 教师示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字音、重音、节奏、语速,语调、情感);2. 学生自由读(熟悉诗歌内容);3. 齐读(调动课堂气氛);4. 朗读比赛(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师:“作为一首抒情诗,你读出了作者感情发生了那些变化?”

生:“别砍那棵树,一根树枝也别碰”的“碰”字是“一个物体接触到另一个物体上”,带一种劝说的口气。

生:“樵夫,别砍了,让那棵老树留着”中的“留”字是“停留在某一地方不动,不使离去”。

师:“什么语气?或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交头接耳)

师:“假如你不想朋友离去,会用什么样语气?”

生:“恳求。”

生:“樵夫,离开那地方,你的斧子别伤着它”中“伤”字,表现的语气很强烈,有一种命令、警告的意味。

师:“大家从字词意思来推测作者的感情变化,我们怎样来概括作者的感情变化呢?”

生:“对老橡树割舍不下的感情越来越深。”

生:“对樵夫的态度越来越强硬。”

师:“为什么对老橡树的感情越来越深?”

生:(边读课文边思考)

生:“是先人亲手种的。”

生:“妈妈在这里吻过我,爸爸将我的手抚摸。”

生:“我的姐妹也在这里,尽情欢乐,尽情嬉戏。”

师:“同学们说了很多自己的体会,但都是书上的原化,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

生:“树寄托了诗人对先人的怀念。”

生:“寄托了姐妹亲情。”……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解决字词的同时用自己的智慧解决文本的内涵,起到在教学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效果。

(三)在阅读教学中的拓展,既要立足理解文本内容的拓展又要注重对文本知识的运用,还要注意文本中富有的教育意義及悬念空白处的探索。这样我们就可以避免阅读中出现对作品理解表面化、对作品理解僵硬化、对作品理解概念化、对作品把握片面化的问题。

如王晓凤老师在讲解文章运用的表现手法—象征时,有这样一段设计:

师问:“这难道仅是一棵大树吗?”

生:各抒己见,清楚知道这并不仅仅是指一棵大树,而是指的各种物象。

王老师又从这个环节很自然过渡到本首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象征,这样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同时,王老师在引导学生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时进行仿写的练习,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我认为如果放开意象,多角度的练习,效果会更好。这实际上已经走出文本,是一种别致的创新,我受益匪浅。

二、 不是一方获利,而是经验共享的快乐

教研室主任张利在研讨前强调:本次活动在于解决问题,不评一、二、三等奖,而是研讨语文在新课改下如何走进文本,又如何走出文本的问题。

众所周知,教改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教师把自己最精华的部分—学识、人品、思想献给学生;不解、困惑、坎坷留给自己。此次教研活动集体备课、集体议课集体汇报,为我以后语文教学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达到“以研促教,共同进步”的教研效果。教师专业水准的重点是教师拥有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教学基本功,如在本次交流活动中,邓莉平和王晓凤两位老师的简笔画教学的引入是一大亮点,对学生既有吸引力,又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文本内涵,体现出简笔画教学的可识性、示意性的特点。

在资源共享的同时,使教师多听、多得、多思、多议,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促发教师自己反思。也有利于教师个人在“合作中”有所发现。如这次交流有十几位教师发言,意见中肯。我从中领悟到:走进文本,既要理解汉语的字面意思,又要透过字词去挖掘其深层含义;走出文本要做到情感的提升,能够利用文本知识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转换角度想问题等。

这些经验对推动自己以后的教学帮助极大。依靠群体合作,强调教师在学校的文化背景中,通过相互合作获得发展,也为教师发展提供了一条“基于教师经验交流”的合作途径。因为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知识风格等存在差异,即使同一授课教师,在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整体设计等各方面的差异也是明显的,我认为这种差异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的心理(包括学习)是在人的社会发展中起来的,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首先是作为集体合作的活动出现的,然后才是个体内部的思维活动。”所以说教育与教学的本质是人与人的交往、对话。

三、 不是追求模仿秀,做到课堂教学效果的生成

新课改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被某些教师理解偏差,课堂上热热闹闹,下课一无所知。这样课堂就成了“模仿秀”,也许是教师自己的演示,也许是学生的机械模仿,但终归的教学目的在很大程度上付诸东流。把新课程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在深入挖掘文本资源的同时,应该充分发挥与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列举邓莉平教学实录:

师:请四位同学朗读课文。(四位学生选自己最喜欢的语段朗读。)

师:请其他的同学评价一下他们读的如何。

生:评价。

师:老师朗读一下,体会诗人的情感。(示范读)

生:鼓掌。

师:老师读这篇诗时,有一种想哭的感觉。(用自己的感受来感染学生)

师:作者在诗中多次请求别砍那棵树,为什么会对一棵老树怀有那么深厚的感情?请同学在文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加以理解。

生:这棵树过去遮蔽过我,保护。

生:这树是我先祖亲手种下的,对亲人的怀念。

生:它的光荣和名声已传遍各处。贡献大。

生:老树啊,你还能顶住狂风暴雨。继续为人类做贡献。……

师:大家从自己理解懂得角度解读问,要注意准确、贴近。……

由此可以看出课堂上学生的活动贯穿始终,也是为知识的解决而活动。合作探究使教师间的教学内容可以互动、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合作探究是心灵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维,使原有的观念更加完善与科学,能使课堂教学充盈着灵性,也时刻提醒我们不要忽略文本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杜娟.“让学引思”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5).

[2]赵素洁.巧用评价点亮初中语文课堂[J].学周刊,2017(19).

[3]黃一梅.初中语文听说训练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7(16).

[4]刘菊芳.基于新课程改革的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5).

作者简介:

赵春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新疆库尔勒机场路第二师三建中学。

猜你喜欢
合作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下神峪村“由乱到治”之路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例谈自主识字的有效方式
高职图书馆与系部合作共建文献资源新模式
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推”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