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视野下的小学生生活习惯培养策略探究

2020-08-06 14:28张新
考试周刊 2020年67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小学生

摘 要: 面对当前小学生生活习惯培养中学校教育淡化、家庭教育忽视、社区教育缺位的问题,文章从劳动教育对生活习惯培养的重要作用出发,提出劳动教育视野下培养小学生生活习惯的三个策略,即弘扬“劳动精神”,提供小学生生活习惯养成的动能;具化日常生活劳动,提升小学生生活习惯培养可操作性;强化服务型劳动,提高小学生生活习惯培养的实效性。

关键词: 劳动教育;小学生;生活习惯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年级大小的孩子在餐馆用餐时,自己手里拿着iPad,妈妈端着碗坐在旁边给他喂饭;小学的校门口每天上演着这样的“交接仪式”:上学时,家长把书包从自己的肩上交到孩子的肩上,孩子背着书包进入学校,放学时,孩子一跨出校门,第一时间将书包递给家长,书包重新回到家长肩上,然后回家;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很多不会握筷子。这些现象折射了当前劳动教育的薄弱,对小学生生活习惯培养的淡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生活习惯培养是小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劳动教育视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更具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

一、 小学生生活习惯培养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生活习惯是指,在小学生生长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各种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行为模式。当前,小学生生活习惯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校教育中生活习惯培养的淡化

小学阶段是孩子“养成教育”的关键期。在全国各地的小学掀起了养成教育热。但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注影响孩子学习能力、智力发展的学习习惯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必备的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学校生活习惯培养缺乏系统化、整体化的设计,缺乏计划和持续性。

(二)家庭教育中生活习惯培养的忽视

独生子女养育的独生子女的家庭背景,对孩子过度的关爱和保护,出现家长全全包办孩子生活的情况。上了小学后,家长把主要精力放在孩子的学习上,认为小学生的生活习惯无足轻重。日常生活中家长怕孩子不会做弄得一团糟,就不让孩子插手任何的家务劳动,认为生活习惯不需要专门培养,孩子长大了自然会。少部分家庭意识到生活习惯培养重要,但是不知如何着手培养,没有计划性和目的性。

(三)社区教育中生活习惯培养的缺位

除了学校和家庭外,社区应该为小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生活习惯的环境和机会。但目前社区在这方面开展的教育几乎为零。

二、 劳动教育对小学生生活习惯培养的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鍛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这些内容是培养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载体。注重劳动习惯的养成、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养成的劳动教育本身是小学生生活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劳动教育能促进小学生勤俭节约、低碳生活等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而脱离劳动的生活习惯培养容易陷入假大空的教条中。

三、 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容和特点

(一)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容

小学生的劳动教育主要包括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中能够动手实践的劳动行为,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劳动课主要包括做简单的家务劳动和学校劳动、自我管理以及社会的公益性劳动,根据学生年龄段的不同,劳动的内容也会分成不同的层次,难度也不一样。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主要的劳动活动包括自我打理如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简单清洗等;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劳动活动不但延续了低年级的内容,还会增添一些学校中的劳动内容如打扫教室、擦玻璃等;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劳动教育中不仅要完成自我打理,还要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拖地洗碗等,也会做种树、浇花等学校劳动。时代不断发展,劳动教育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变得更加细化和深入。

(二)小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特点

与成年人的劳动不同,小学生劳动教育有其本身的特点。首先,对小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增强学生对劳动的热爱之情,让学生养成乐于劳动的好习惯,对于劳动内容的完成程度要求并不高,因为培养小学生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更为重要。其次,劳动教育培养学生自理能力,主要包括自我打理、整理书桌、刷洗餐具等,提高学生生存能力。最后,劳动教育能够让学生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如洗衣机、热水器等。同时,实现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也是劳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劳动教育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但是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对于小学生而言,劳动教育能够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锻炼学生良好的品德,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生活。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生存,从小学就传授学生基本的生存本领,能够帮助学生顺利长大,这一目的可以通过劳动教育来实现。通过劳动教育,小学生可以明白生活中很多事物来源,才能知道生活的不容易,继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

(三)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性

当前很多小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父母及其疼爱,凡事都包办到位,造成很多学生对父母的严重依赖,有的小学生甚至都不自己穿衣服,这种现象不但严重影响学生的发展,还不利于学生养成独立的性格。所以,要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事情,慢慢减少对父母的依赖。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但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态度,还能够突出学生的独立性,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例如,教师要求学生完成自己清洗小件衣物、自己盛饭刷完等简单劳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促进小学生的快速成长。

四、 劳动教育视野下小学生生活习惯培养策略

(一)弘扬“劳动精神”,提供小学生生活习惯养成的动能

首先,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提高包括家庭、学校、社区在内的全社会对劳动教育的关注和重视。进而为小学生通过劳动培养良好生活习惯提供沃土。

其次,开设劳动文化课堂、创设劳动活动情境、设计劳动体验活动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劳动浸润”,培养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增强对劳动教育的认同感。让小学生从小树立“幸福是靠劳动和奋斗得来的”“只有依靠辛勤劳动和艰苦奋斗才能实现美好生活”,为养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等生活习惯提供动力源泉。

(二)具化日常生活劳动,提升小学生生活习惯培养可操作性

习惯的培养来源于小学生实际生活的需求。通过对教师、家长、学生不同层面进行调查,了解本校各年段学生最需要培养的生活习惯,然后系统分析这些生活习惯对应的生活劳动内容,并列出生活习惯培养的劳动清单。如“收纳习惯”对应文具整理(小学低段)、书包整理(小学中段)、有条理的收放室内的小物件(小学高段)等劳动行为。聚焦到具体的劳动项目后,再细分此项目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作用,细化劳动项目具体要求、劳动行为、劳动行为评价等,纳入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中实施。联动家庭教育在家校共育、家庭劳动实践小课堂中完成。这样就能将生活习惯培养落实到小学生的具体行为、行动中,让生活习惯培养更具操作性。

(三)强化服务型劳动,提高小学生生活习惯培养的实效性

社区是小学生学校、家庭之外的主要生活场所。社区可以开展小学生进社区服务型劳动。社区教育积极发挥支持作用,主动对接学校,培养学生生活習惯的劳动项目,在社区开展与之对应的志愿服务活动。如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培养的“收纳习惯”,可以对应在服务型劳动维护社区卫生环境,宣传、实施垃圾分类等。小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习得的劳动技能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需要在社区中得以实践和完善。同时在社区服务劳动实践的经历可以增强学生习得生活习惯的成就感和价值感,反过来巩固和强化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同时提高小学生的生活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让生活习惯培养更有实效。

五、 结语

“聪明长在手上”,系统、具体、扎实的劳动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更能促进其健康成长、可持续发展,为其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孩子们在劳动中感知并形成自己可以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艳.小学生生活习惯培养研究[D].鲁东大学,2014.

[2]郑曦.如何培养一年级孩子的学习习惯[J].课程教育研究,2014(1):208-209.

[3]常保晶.当前小学生劳动教育问题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5.

[4]孙福胜,杨晓丽.小学生劳动教育的人学思考[J].教学与管理,2020(11):6-8.

[5]叶澜.教育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

张新,一级教师,重庆市,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康恒小学校。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小学生
多元整合,加强小学生写话练习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果,我能再做一次小学生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我是小学生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