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学习兴趣之我见

2020-08-06 14:39王吉孝
新课程·上旬 2020年2期
关键词:社会热点道德与法治多媒体

摘 要:道德与法治教育是教书育人的基础课程,地位十分重要。但是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缺乏兴趣。从导语设计、改变教学模式、与时俱进抓热点、幽默通俗语言的运用、多表扬少批评、多媒体运用六个方面浅谈如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新教学观念;社会热点;多媒体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国家领导人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中也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可见,道德与法治课事关青少年是否健康成长,关乎中国梦能否实现。然而,部编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涵盖了十九大报告精神,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内容理论性强,概念比较抽象,对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时期阅历较浅的初中生来说,难度较大,学生在学习中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要想改变这种局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怎样才能给课堂增添活力,给学生提供一个主动愉快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当下政治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二十六年的政治教学经验,浅谈一下一己之见。

一、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导语,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第一步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只有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能注意听讲,他们才有可能连续认真地听下去。否则,学习效果必然受到影响。那么,怎样设计导语呢?具体地讲,教师可通过讲述与本节课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重大时事、名言、小品等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我在讲九年级上册《建设创新型国家》时,举了中美贸易战导致中国相关企业受损的例子,引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引题自然,启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满堂灌”权威式课堂教学模式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创设轻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讨论理解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思考,自己探究,自己得出结论,老师关键时点拨即可,这样比教师直接说出答案更具有教育意义。如,在讲八年级下册“正确行使权利”一节时,我先让学生讨论“大爷大妈跳广场舞扰民”的事例,并提出问题:“大爷大妈没有跳舞的权利吗?他们的做法错在哪?怎样做才对?”再选出发言人代表发言,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换位思考,理解学生,讲重点,切记面面俱到

由于年龄、心理、阅历、知识基础等因素的制约,老师不能用成人的思维去衡量学生,学生容易理解的问题可以少讲,甚至不讲,学生理解有难度的问题重点讲,详细讲,切记多个知识点平均用力,如“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一节,问题“改革开放的成就有哪些”,学生易理解,老师讲解一带而过即可;“改革开放极大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学生不了解,老师要详细讲,并且用语通俗化,举学生身边实例论证说明。这样,吸引学生目标式思考,去探究,使学生从好奇到参与,从想学到乐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也提高了。

(三)注重知识点的逻辑性,点拨学生知识点记忆

老师把几个干巴巴的好像没有关系的问题答案让学生记在笔记里,背会。学生一头雾水,机械记忆,学生能有兴趣吗?我在讲八年级上册“诚实守信”一节时,提出三个问题:(1)什么是诚实守信?(2)为什么要诚实守信?(3)怎样做一名诚实守信的人?并点拨:从个人、企业、国家角度思考为什么诚实守信,从意识、智慧、做法角度思考怎样做一名诚实守信的人,这样,学生思考、记忆问题有规可循,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效果好。让学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知识“储备器”,而是让学生变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爱国学子。这样,让“道德与法治”课成为教书育人的主战场。

三、以幽默、通俗的课堂教学语言,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的语言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部编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讲究课堂教学语言的幽默性、通俗性,以充分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例如,在讲授诚实守信中“善意的谎言”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们是诚实的人吗?”大部分学生一定会回答“是”,教师继续提问:“当你去看望一个癌症晚期的病人时,你会把真实病情告诉病人吗?”学生肯定会回答:“不会!”于是教师又问:“为什么?”学生无语。此时解析“善意的谎言”不是失信,而是在诚实与个人隐私发生矛盾时的艺术的处理方法。又如,在讲“供给侧改革”时,能讲“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优化产权结构,优化消费结构”吗?不能,怎样通俗到学生能理解?“这几年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一个原因是不种小麦、黄豆,而改种水稻、玉米了。”这样讲学生都能理解了。有许多同事在讲课时语言很死板,照本宣科,平淡无奇,语言不讲究幽默,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压抑,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违背了学生学习与教育规律,事倍功半。对此,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水平,提高自己语言驾驭能力,以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堂教学中,多鼓励表扬,少讽刺挖苦,留住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学生是有尊严的个体,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特别是老师的认可,这样学生才会有成就感、获得感,进而对学习充满兴趣。由于学生个体多方面的差异性,成绩参差不齐,有些老师出于恨铁不成钢的心理,难免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斥责挖苦成绩稍差的学生,这样恶化了师生关系,甚至會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作为老师,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课堂上提问题要有层次性,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一点点的进步都要多加表扬认可,对需指出的问题应委婉地指出,还要注意场合、时间等,让每名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留住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巧用多媒体教学,燃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教学用于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果极佳。图片、音乐、视频等给死板的理论带来了生命,使学生从直观的、活生生的事实中去认识问题,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符合学生思想认识和心理特点的,通过这一过程可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地了解课本知识内容,因此,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电教手段进行辅助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途径。应注意一点:多媒体应用,不是多多益善,而是少而精,恰到好处,否则就是喧宾夺主了。

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政治课教师不断努力学习,不断创新,刻苦探索教育教学方法,又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只要多方面共同努力,一定会引导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彦君.师生关系的心理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03(2).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2.

作者简介:王吉孝,男,46岁,汉族,本科学历,富锦市第二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师。

编辑 段丽君

猜你喜欢
社会热点道德与法治多媒体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适切 适时 适度——说说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