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逻辑理路及实践意蕴

2020-08-06 15:00王磊
教学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新时代

[摘 要]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时代要求、社会需求、问题诉求3个维度得以探析。“一核”“两翼”“三合力”構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建设的逻辑理路,以此为基础,教师职业自豪感的加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增长,则为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目标提供了双向互动式的实践遵循和保障。

[关键词]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20)04-0076-06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平台。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他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 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从国家战略高度对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进行了论述,明确指出:“思政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切实增强办好思政课的信心,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2]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这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的出台,充分说明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建设的高度重视。作为高校“灵魂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强大的引领力,其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3] 这无疑给思政课创新建设打了一剂“强心针”。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因此,可以从时代要求、社会需求、问题诉求等维度来系统分析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高校思政课互融互通的时代要求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因此,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时代新人,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新的使命和任务。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的思政课,便成为承担这一重要使命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新时代对高校思政课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中,则是对时代要求的认识论把握和方法论回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新的逻辑起点,指明了新的研究方向。高校思政课必须全面透彻地阐述这一新时代强国的根本指南,分别从其内涵、核心体系、主要内容等方面讲清、说透。思政教师们要运用高校思政课的教育平台,在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思想上做到真落实、真抓实,理直气壮地让大学生直面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大力量。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是引领青年学生系统接受中国梦教育,使他们坚守爱国主义情怀的必要保障。只有“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生头脑”[4],才能真正实现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认同,坚定他们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托举起新时代爱国主义青年梦。这也是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政课建设发展的新使命和新希望。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政课价值引领同向同行的社会需求

坚持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创新建设的正确价值导向,进一步明确思政课的意识形态特性,对于实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实现国家的发展战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坐标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价值导向具有一脉相承的本体属性及理论基础,二者共同建构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共同服务于培养新时代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怀。新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它对创新思维的渴求,对创造性人才的期待,已经对社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最重要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坚定他们的政治信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才能确保思政课的“政治”属性得到执行,确保思政课正确的“政治”方向得到遵循,确保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得以守正,进而使得思政课的价值引领始终与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高度一致,为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新人筑牢思想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把批判和反思的方法教给学生,和学生共同感受马克思恩格斯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维不仅具有批判性和革命性,而且具有实践性。这样一来,马克思主义理性、辩证的思维方法便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他们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分析我国国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强烈共鸣的意识和能力便会产生质的提高和飞跃。

因此,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价值导向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向同行,这也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鲜红旗帜,更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柱。

1.3 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问题诉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育人的主渠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系列讲话以及先后出台的相关政策,都是新时期高校思政课建设发展的良好机遇。各地教育部门也为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采取了有力的改革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机遇和挑战并存,在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化和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现象就是“内化于心”并没有真正实现大学生的“走心”。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00”后已经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成长并走进大学校园。“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成为他们真实的生活写照。海量的网络信息鱼龙混杂,极容易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非观造成巨大的冲击,使得他们迷失信仰,失去航向。因此,思政课对于教育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守爱国主义情怀,意义重大,不可替代。但由于教学方式单一,教师一言堂、“填鸭式”“满堂灌”等陈旧的教学方法仍被大量使用,造成很多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引领并没有“真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没有“真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没有“真用”。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践意蕴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因此,对于高校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本质功能,确保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推动社会主义的大学蓬勃发展,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起着关键作用,有着重大的实践意蕴。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坚持以“全面育人”为导向,以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自信、自豪感,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两个维度为着力点,才能有效地对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实践价值进行分析。

3.1 提升教师的职业自信,是实现“四个自信”的最直接体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加快,新时代对高校思政课以及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要引导大学生加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这关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关乎大学生能否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增强教师的职业自豪感,提升教师的职业自信,则成为新时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实践路径[7] 。思政课教师面对的是不同专业不同知识背景的大学生,庞大的受众群体很容易让教师降低教学热情,磨灭职业自信。因此,学校、学院各部门要想教师之所想,出台各种奖励办法,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需求和困难,让思政课教师无后顾之忧地回归教学初心,神采飞扬地在讲台上传播正能量。只有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自信,让他们有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才能达到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理论、情感“双共鸣”,学生才会在真心认同的过程中产生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感受到真理的伟大力量,实践于“四个自信”,成为真正的国家栋梁。从这一意义上看,思政课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依赖于其职业自信的培养和形成。加强教师的职业自信,是他们担负起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时代新人大任的必要条件,因而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3.2 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是实现“四个自信”的重要遵循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迈入了新的階段,大学生拥有了作出多种选择的经济基础和物质环境,拥有了更高的价值追求。他们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存在感”已经成为他们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时代标签。思政课教师要和学生交朋友,学会换位思考;要了解90后、00后,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适应他们而非迎合他们,这不仅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具有亲和力和针对性的一面,更是让大学生真切感受到在成长的过程中并没有被教师“忽视”,反而被教师有情有义、知冷知热的陪伴包围,他们的归属感和获得感便会逐步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之花就会在他们的心田绽放,思政课教师引导大学生实现“四个自信”的目标便会越来越清晰。因此,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不仅是教师带领他们实现“四个自信”的有力遵循,也是他们将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其理想信念和成长意愿的重要途径。

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平台,打造具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色和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是高校思政课创新建设的重要实践模式。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创办的“红色旋律”就是一个响当当的校园文化品牌。它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学生不仅学会了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在实践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能力[8]。光明日报于2019年5月以“奏响红色旋律,打造思政金课”为标题对这一校园红色课堂进行了全面报道。“红色旋律”使思政课在燕山大学“火”了起来,经过1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以讲坛为中心,包括读书会、影苑、网络、报纸、社团在内的立体格局。在用“红色旋律”搭台的同时,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还积极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思路,通过构建“观察者—穿越者—志愿者—朗读者”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学生从“红色旋律”受益颇多,思政课真正变成了让他们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金课”。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大工程。新时代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的新启程,“八个相统一”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宝贵的经验总结与智慧结晶。坚持“八个相统一”,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恰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最佳效能体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锻炼他们的智力技能,塑造好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立志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无论是理论创新还是实践创新,作为光荣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都要切实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努力实现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教育使命,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撑起美好的天空。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 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WW)]《[WW(]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WW)]》(1)[N]. 人民日报,2019-08-14(1).

[3] 张烁.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WW)]《[WW(]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WW)]》的通知(教社科[2018]2号)[EB/OL].(2018-04-13)[2020-01-07].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804/t20180424_334099.html.

[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 周文锦.中职校长创新能力的局限与突破——基于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12(3):81-84.

[7] 方雷,刘蕊.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创新的三个特性[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3):89-93.

[8] 魏黎波,刘娜.“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增效器——以燕山大学“红色旋律”讲坛为例[J].教学研究,2014,37(9):20-24.

Logic way and practice implication of reform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university in new era

WANG Lei

(College of Marxism,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Hebei066004,China)

Abstract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are analyzed from three dimension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social needs and demands for problems."One core" "two wings" and "three forces" constitute the logical path for the innovativ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pride in teachers′ profession is strengthened, The increase of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acquiring provides a two-way interactive practice and guarante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building moral education.

Keywords new er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reform

[責任编辑 马晓宁]

[收稿日期] 2020-01-07[基金项目]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9JY006)

[作者简介] 王磊(1983—),女,河北邢台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新时代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施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新时期高校体育管理创新的理性思考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浅论对环境监察执法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