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中的美与审美

2020-08-06 14:38金游子
艺术评鉴 2020年13期
关键词:审美心理音乐美学

金游子

摘要:音乐学科作为美育的主要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经,具有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以美育人功能”①。那么,使音乐课程按照审美认知的规律来构建和实施,无疑是中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体系中需要突出的要点。笔者在观看了第七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观摩课活动的录像后,在《学会聆听——音乐与人生》一课中深受启发,并结合音乐美学的相关知识,对音乐课堂中的美与审美进行分析。

关键词:音乐美学  审美心理  音乐表现要素  音乐表现内涵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3-0102-03

音乐美学是美学、音乐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音乐艺术美学规律的理论学科。作为音乐美学基本研究对象的“音乐的美与审美”,同音乐、特别是音乐教育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2017年由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将“彰显美育功能,提升审美情趣”作为音乐课程基本理念之一,那么,了解音乐美的本质、形态和范畴等音乐美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音乐审美的基本通道,会对于在音乐课程中落实该基本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观看第七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观摩课活动的录像,其中成永胜老师的《学会聆听——音乐与人生》一课,体现出了关于音乐美与审美的几个亮点,引起笔者的关注,现略做分析。

一、把握学生审美心理

音乐美是音乐所具有的品格和意味。音乐美既为音乐这一客体所具有,又不能脱离审美主体的感受,它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与统一。从客观属性来说,音乐美是现实生活美的反映;从主观属性来说,音乐美是人们审美观念的反映。

笔者注意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大量与学生沟通、互动,积极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心理欣赏音乐作品。

(一)产生审美直觉

教师通过对比聆听的方式,为学生播放两段音质不同的《草原小姐妹》,让大家充分感受到音质对声音美产生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选择音色品质高的音乐进行聆听欣赏。

审美直觉是对音乐美的直接感知,是对音乐审美对象的整体把握,其中包含音乐审美感受的直接性、音乐审美对象的整体性和音乐审美感官的愉悦性。因此,选择高品质的音乐作品,才更能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审美直觉,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二)营造审美心境

在逐个知识点讲解过后,教师引导学生专注欣赏视频《欢乐颂》,并在音乐中感受其情感内涵。从教学现场看,学生能够专注地、完整地欣赏音乐作品,是由于教师引领和帮助学生营造了适宜的审美心境。

心境会在某一时间内具有持续性、弥漫性、扩散性等特点,也是个体在音乐审美过程中的基本心理状态。将审美心境调整到相关的音乐范畴并运用各种方式引起个体的音乐注意,使其能够凝神静气地聆听,把注意力稳定在音乐音色上,是获得音乐美感的必要条件。

(三)形成审美情趣与习惯

课堂中,教师选择了大量优质、动听、富有美感的音乐作品,这对学生音乐审美情趣的形成非常有益,而且教师在教授音乐知识的过程中,很注意音乐审美方法与习惯的培养,要求学生多听音乐,记住音乐主题,对学生形成审美情趣认知、养成审美习惯产生积极作用。

音乐审美既是音乐课程的目标之一,也是人们基本文化素养的一个部分。有了倾听音乐的习惯,就会有审美的情趣和自信。形成音乐审美习惯,离不开音乐倾听,再经过广听(量的积累)、精听(质的品味)的反复过程,个体会逐步达到心灵上的体验与感悟,学会心赏,也就学会了欣赏;养成习惯,便养成了情趣。

二、抓住音乐表现要素美

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学者雷默教授在其专著《音乐教育的哲学》中指出:“音乐教育所采用的音乐,应当是好的音乐,也就是真正有表现力的音乐”②他强调:“音乐教育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逐步增加对音乐要素的敏感”③研读课标,相关表述值得我们关注:“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現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④这段话应是指导音乐教学通往音乐审美的重要通道。

在《学会聆听——音乐与人生》一课中,笔者注意到,授课教师充分抓住音乐表现要素的美,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以感受、分析音乐表现要素为切入点,进而把握音乐风格及音乐情感的内涵美。

(一)旋律美

教师通过让学生聆听《我们走在大路上》《小白菜》《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三段旋律不同走向的音乐片段,来理解旋律的概念,并体会不同旋律作用于音乐情绪的旋律美效果。

旋律是音乐的必备要素,是音乐的灵魂,在音乐表现中的地位尤为突出,因此也是音乐审美感觉和判断最主要的方面。如西班牙民谣乐曲《爱的罗曼斯》,先是忧郁、后转为明朗、再回到忧郁的凄美旋律,是一首听过就不会忘记的音乐;又如《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该曲取材于新疆塔吉克族音乐,拥有着极具特色的增二度音程跟极具浓厚民族风情的抒情旋律,给人以鲜明的审美享受;再如《云中的城堡》,这首选自于音乐剧《悲惨世界》的歌曲,简洁淳朴、小调色彩的旋律,伴以清澈、纯洁的童声音色,娓娓诉说着小主人公珂赛特的不幸,深深地感染着听者。

(二)节奏美

在教授的节奏环节中,授课教师运用了节奏创编活动,将“你好吗,还记得我吗?还不错,你也很好吧”一段对话,分别以四二拍和四三来呈现,使学生加深了对节奏的体验与认知,同样的文字,换成不一样的节拍,则产生了完全不一样的韵律美。

节奏是音乐的重要要素,如果说旋律是音乐的血液,那么节奏便是音乐的骨骼,无疑会对人们的音乐审美产生影响。最明显的探戈、弗莱门戈这类作品,就具有典型的节奏美特点,附点、切分以及重音使人很容易想起探戈的脚步和甩头,使人们听到就想随之舞动。

(三)速度与力度美

音乐的速度是音乐进行的快慢程度,与音乐所表达的内容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一般在表现活泼、兴奋、激动、喜悦等情绪时,音乐的速度较为欢快,如《春节序曲》、《上元节》;而一些思念、忧愁或悲伤情绪的音乐作品,其速度则较为平缓,如《乡愁》、《天鹅之死》。音乐的力度即强弱程度,同样也会对音乐情绪产生重要影响,例如:摇篮曲总是轻柔的,而进行曲则往往是雄壮有力的。

教学中,在聆听音乐片段《卡林卡》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影响乐曲变化的因素是什么?随后引出速度和力度的概念,学生由此感受到这段音乐表现出的热烈与奔放。在速度与力度的小游戏中,学生跟随教师的指挥手势,用掌声表现出了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听起来是那样美,使人深深感受到这两种表现要素对音乐美的影响。

(四)调式美

调式是音乐表现美的重要因素,一段音乐总要围绕着一定调式展开。调式具有多样性,“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各个不同的民族中,是按照不同的方式逐步发展形成的”⑤,因此不同调式也蕴含着不同的文化与情感,其表现美的因素极为丰富。例如本节课中,教师为学生展示在钢琴上体验的中国五声调式,由于缺少半音及三整音,更能给人以和谐之感。

调式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通俗易懂的,而授课教师通过改变调式的方法,改编了学生们耳熟能详的《两只老虎》,以这种有趣的方式生动演绎了两只性格迥异的老虎,学生也在对比中感受到调式变化所引起的音乐形象变化,使其学习并加深了对调式的概念。

当然,除了上述呈现出的音乐表现要素外,还有和声、复调、曲式、织体等本课中没有涉及的表现要素,也会对人的音乐审美产生不同的影响,这是音乐教学应该给予的关注。

三、体会音乐情感内涵美

音乐情感内涵系指音乐美的范畴,“音乐美的范畴是指音乐美的内在性格”⑥。音乐美与一般美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在一般美学基础上,音乐美的范畴可划分为:优美、壮美、崇高美、欢乐美、喜剧美、悲剧美。笔者认为,音乐的情感内涵美是音乐课堂中最难感悟最难挖掘的部分,正因此本课执教者将其定为了教学难点。

(一)优美

优美是普遍性中最具有性格的音乐美。优美的主要特点有:温柔、平和、纯静、细腻,它是一种诗意的美。舒展流畅的旋律,平稳有序的节奏,适中的速度与力度,均衡的结构形式等是优美的表现特征。合唱《牧歌》、钢琴曲《月光》、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轻音乐《彩云追月》等均是代表性之作。其实,本课涉及到的作品《梁祝》爱情主题亦是典型的优美,遗憾的是教师没有深入引导和开掘。但授课教师在对比聆听五声音阶与七声音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五声调式与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关联,深入浅出发掘了其“和谐”的韵味,也在一定意义上体现出优美与和谐之美。

(二)壮美

壮美是与优美相对应的一种音乐美,如果说优美类似于我国传统美学中的阴柔美,那么壮美即是阳刚美。音乐中的壮美以刚劲、果敢、雄壮、粗犷为主要特征,一般具有昂扬激越的音调、铿锵有力的节奏和整齐有序的形式。军歌与进行曲是壮美的典型表现,例如《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走向复兴》《马赛曲》《凯旋进行曲》等。但同样遗憾的是,本节课也没有涉及壮美的音乐情感内涵,可惜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这两首非常典型地表现了壮美情感内涵的音乐作品。教师是以电影《变形金刚》慷慨激昂的主题曲,配合《少年中国说》富有朝气的词句,表现二者共同表现的振奋昂扬之情,体现出教学设计上的欠缺。

(三)崇高美

崇高美是富于理想性、充满歌颂性的音乐美。崇高美比优美更壮丽,比壮美更深刻,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崇高美往往和祖国、英雄、理想、信仰相联系,与歌颂、赞美、崇拜、敬仰密切相关。颂歌是表现音乐崇高美的常见形式,例如:《祖国颂》《欢乐颂》《圣母颂》 等。本课中,教师以视听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欣赏“快闪”版《欢乐颂》,并发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即唤起人们热爱和平、珍惜友谊、增进团结、为争取世界和平贡献力量的激情和崇高精神,无疑是对崇高美的体现。

(四)欢乐美

欢乐美是表现人类基本情感形式的音乐美。欢乐是人类的基本属性和本能,“乐者乐也”表明了欢乐美在音乐中的突出地位。音乐的欢乐美,往往通过欢快流畅的旋律、活泼跳跃的节奏、明亮的调性、轻盈的和声和较快的速度来表现。典型音乐作品有《祝酒歌》《春节序曲》《金蛇狂舞》等。本课欣赏的《欢乐颂》具有崇高美的同时还有欢乐美属性。正如《欢乐颂》的歌词一样:“啊!朋友,何必老调重弹!还是让我们的歌声,汇合成欢乐的合唱吧!欢乐!欢乐!”

(五)悲剧美

悲剧美是表现痛苦悲哀,引发心灵震撼的音乐美。悲剧美是在悲剧性的音乐表现中对美的肯定,它与优美、壮美、崇高美联系密切,能使人产生深沉的情感共鸣,引发人们心灵上的震撼。旋律与音色在表现音乐悲剧美中具有最重要的作用,如歌曲《松花江上》,二胡曲《江河水》,钢琴曲《悲怆》等无不是旋律如泣如诉、婉转低回,音色或暗淡深沉,或刚烈悲愤。本课中,教师播放了肖邦的《葬礼进行曲》,目的是引导学生运用音乐表现要素的知识,对《葬礼进行曲》的情感内涵进行分析:旋律几乎直线式地进行,速度平稳,力度变化也不明显,乐曲的整体风格和气氛统一,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表现出送葬队伍的悲恸之情,是悲剧美的体现。

(六)喜剧美

与悲剧美相对应的情感内涵即喜劇美。喜剧美是在音乐中表现为一种幽默与诙谐的喜剧样式,主要体现为讽刺、滑稽、轻松、可笑等喜剧效果。音乐中的喜剧美往往采用夸张和变形的音乐手法,如速度的不合时宜,力度的突然转换,音域的两极使用,反复的无休无止…如歌曲《跳蚤之歌》,器乐曲《小放驴》《幽默曲》等。

需要指出的是,音乐表现内涵的审美具有多重性和相融性,一个音乐作品可能具有一种或多种审美表现内涵,例如悲剧美与优美、壮美、崇高美联系密切,体现了审美表现内涵的相融,但是某一种内涵起着主要的审美表现作用。

音乐美在音乐中无处不在,能否感受到音乐美,关键在于是否具有敏锐的音乐听觉以及解读和判断音乐美的审美知识。“音乐的美是音乐这一客体对象所具有,然而又脱离不开审美主体的感受”⑦它产生于主客观的结合之中。成永胜老师的《学会聆听——音乐与人生》一课中,比较好地体现了音乐美的本质——主客观的统一,这是本堂音乐课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正如教师在教案“教学理念”中提出的“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是高中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是本课的基本立足点。

2017版《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将“审美感知”作为音乐学科的第一个核心素养,可见其重要意义。因此,笔者想说:音乐教师作为音乐美的引导者与教授者,应以审美的态度解决好对音乐课程与教学的审美解读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彰显音乐学科的美育功能。

注释:

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政府信息网,2015-09-15。

②[美]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

③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④李重光:《音乐理论基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第44页。

⑤钱皑洁:《音乐教育与音乐美学的思考》,《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⑥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第325页。

猜你喜欢
审美心理音乐美学
解读设计中的儿童审美心理
感性的体悟 理性的传达
不可复制的贝多芬
儿童剧《马兰花》的艺术审美魅力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观众学视阈下的国产公路电影
1980—1983年电影中的审美体验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