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悲剧的跨时空对话

2020-08-06 14:41韩雨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哈姆莱特悲剧红楼梦

韩雨

摘要:在古今中外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中,悲剧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悲剧中所展现出来的艺术魅力及时代内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是人们精神领域永不凋谢的花朵。悲剧中所蕴含的细腻的情感也给人无穷的力量,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如今,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与融合,悲剧存在的重要性则更为突出,成为中西方文化对比与联系的桥梁与纽带。那些闪耀在历史长河里的经典悲剧,以各自不同的闪光点闻名于世,也带给我们启迪。本文将以外国文学作品《哈姆莱特》和中国文学作品《红楼梦》为例,将两大悲剧进行各方面比较,以此探求人类文明的博大精深,悲剧艺术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哈姆莱特》;《红楼梦》;悲剧

中图分类号:1561.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5-0056-03

一、《哈姆莱特》和《红楼梦》悲剧成分的异同

无论是《哈姆莱特》中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还是红楼梦中的“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悲剧成分处处充斥在两大作品当中,有着明显的相似性,却也有着不可避免的差异。

首先,在内容主旨方面,两大著作中都蕴含着对现实社会及思想文化的批判。

《哈姆莱特》突出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在那个腥风血雨的时代彰显了不一样的精神特质。“生活在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的历史时期,莎翁通过这一伟大戏剧,描绘了旧封建贵族的消亡和代表英国资产阶级利益的新王朝的崛起这一全景。”四莎翁希望通过这一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希冀借此改革社会,匡扶正义,表现人文主义思想和全新的内涵与主张。黑暗的社会不仅仅是莎翁创作的背景,也是其源源不断的创作动力。而对于《红楼梦》而言,社会、宫廷、官场都是其批判的对象,并且,对封建等级制度及腐朽思想的批判也在该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它是中国封建时期的产物,体现着封建文化的特点,也唱出了封建王朝衰败的哀歌,象征着清王朝已經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而封建统治者对人们思想的禁锢,自身的保守更是加重了这一点。曹雪芹耗费自己毕生的精力,渴求人文启蒙的精神内蕴能够在那个落后腐朽的时代迅速传播到每一位国民那里。二者所蕴含的主旨虽都有批判内涵,但更多的是精神的寄托,悲剧中也充满着对未来社会的希望。

其次,从人物形象来看,两大著作当中的典型悲剧人物形象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作品当中的亮点。

哈姆莱特可以说是世界文学著作中的典型形象之一,而其从性格到命运,悲剧的色彩都深深埋藏其中。曾经的哈姆莱特也是聪明睿智,积极向上。然而,家庭的变故让他无所适从,得知父亲被杀的真相之后更是沉浸在报仇与悲伤的心境中无法自拔。遭受打击的哈姆莱特变得忧郁、孤独无助、郁郁寡欢。复仇时的哈姆莱特性格又可以以“延宕”二字精炼地概括,其性格的变化与残酷的现实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然而,哈姆莱特自身性格也具有软弱性,这也是其性格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哈姆莱特出生在人文主义思想与黑暗现实相互交织的时代,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可以说是塑造其软弱性格的助推器。同时,哈姆莱特身上也体现出了宗教神学的印记。“哈姆莱特虽然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但同时他是一个植根于16世纪土壤中的人物。这个时期是紧接着封建制度和教会严酷统治了一千多年之后,许多封建教会的陈腐观念还深深地潜藏在人们的心中,如教会所宣扬的上帝与魔鬼,天堂与地狱。四这些宗教因素都在其悲剧性格的产生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这些也促成了哈姆莱特复仇的悲剧。而与哈姆莱特迥然不同的是,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却并不是生活在一个有着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的时代,而是一个封建思想肆虐、制主义思想盛行的时代。他虽然也生活在一个贵族家庭,但是却毫无自由可言。他的行为方式、思想观点与当时的乌烟瘴气的环境格格不入,他追求自由解放、个性独立,可无奈与那些封建道德礼教背道而驰,而他俨然成为一个可怜的叛逆青年形象。贾宝玉性格“偏僻乖张”“痴“呆%顽*傻”,虽是作者故设的圈套,但若进一步探索与分析,就不难发现贾宝玉这些变态行为是他觉醒后不能正常健康的发展、遭到过于强大的封建势力的扭曲,同时也是他在封建母体中抗争、蜕变时思想行动的模糊性、复杂性、动摇性的反映。这是时代作用下的结果。⑧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使得哈姆莱特性格上的封建因素较少,而贾宝玉身上则蕴含着较为浓厚的封建因素。但两者的性格却也处处充满着复杂性和矛盾性。

最后,从两大著作的叙述结构和艺术技巧方面来看,二者都有极为精巧之处。

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无论是从情节安排、人物布局、语言表达等多方面都极为出众,彰显莎士比亚的大家风范。最为经典的就是在《哈姆莱特》中安排的“戏中戏”,环环相套,将情节推向了高潮。而在人物的安排上,莎翁则是以哈姆莱特这一主人公为中心,形成了层次分明的人物关系网络。语言则是人物性格体现的重要途径之一,《哈姆莱特》这一著作语言极为精炼,处处隐藏着细节,将人物形象刻画的极为精妙,悲剧色彩也体现地非常到位。同时,《哈姆莱特》采用了莎士比亚所常用的交叉对比式结构,哈姆莱特为父复仇是主线。福J布拉斯和雷欧提斯为父复仇是副线,这三条复仇线索平行对比而存在。@这些线索相互交织,共同促进了“复仇”主题的展现和完成,也同时将这一伟大悲剧生动传神的演绎出来,震撼人心,发人深省。而曹雪芹的《红楼梦》,则处处充满着虚幻的色彩以及形形色色的悲剧,一个一个的故事,无论是大是小,都可以独立成篇,却又可以相互照应,统一成文。而在人物关系的表现方面,《红楼梦》经常采用的是对比映衬的手法,对一件事情抱有不同的态度将会体现出人物性格的多样性,而也将悲剧的主题风格展现出来。

同时,《红楼梦》中的景物描写也是衬托悲剧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大观园的修建都是根据人物性格而制定的,通过居住环境不仅可以了解到人物性格,还可以了解到人物各自的命运。园内日常活动的环境描写将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情绪相融合,反映人物心情,对人物造成影响。旭《红楼梦》的语言更可以堪称为经典,里面的诗句可以说是随处可见,而这些更是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暗示了其悲剧命运。如用生动凝练的诗句写林黛玉的外貌特点,也暗示了她的悲哀结局。

二、《哈姆莱特》与《红楼梦)的悲剧成因分析

二者悲剧的成因,可谓是众说纷纭,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共性。笔者暂从主观原因及客观原因两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从客观原因方面来看。

《哈姆莱特》和《红楼梦》中的社会环境都有黑暗的一面。莎士比亚是生活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这一时代有着不同于以往的特点,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希望的种子与黑暗的土壤可以说是并存。莎士比亚将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塑造在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现实中,以此来表现出当时的英国,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宫廷生活腐朽糜烂,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趋尖锐,造成一些列社会问题。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这一形象,则正是为了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彰显人文主义精神。而尽管哈姆莱特所生活的时代已经有了先进的人文主义思想的照耀,但是封建顽固的势力依然存在着。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的历史时期,他所面对的敌对势力过于强大,而仅凭一己之力实在难以扭转乾坤,发扬人文主义,获得新生。

因此,他的复仇及悲剧也就带有了社会历史意义。而从社会道德方面来看,哈姆莱特的悲剧性在于他本质上是一个善良的知识型人物,他的身上散发着人文主义的光辉,是一个有着道德意识、善良的人物形象。虽然他深谙为父报仇,重整乾坤的道理但他的良心又使纠结于自己的做法,因此显示出他的延宕与犹豫,迟迟不肯行动。他的道德水平高于了社会平均道德水平,然而却演绎了一场理想破灭的悲剧。而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则是实实在在建立在封建社会背景下的,封建伦理道德纲常等就是那无形的束缚与羁绊。对地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盲从,在这部巨作当中尤为突出的展现出来。因为贾元春在宫中的关系,贾府的地位也明显上升,同时,还特意为此修建了大观园。然而贾宝玉深知自己的生活环境,却不甘于此,但只是流于空想并没有能力去改变现状。而宝玉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也是建立在社会原因之上的,贾政和王夫人认为宝玉黛玉二人虽情投意合但家世并不匹配,因此让贾宝玉娶了薛宝钗,最后又酿成了悲剧。宝玉和黛玉之间情投意合的感情,却也要建立在封建社会的制度上,紧贴着封建社会的思想。封建社会因思想固化、政治因素、社会环境等社会原因而导致宝黛爱情悲剧。同时,家族的衰败史在《红楼梦》的脉络中也清晰地呈现出来,同时也暗含了封建社会荒淫无度、挥霍破乱。这些都为红楼梦》中的悲剧作了铺垫,埋下伏笔。

其次,从主观原因分析。

悲剧作品的悲剧性当然也要靠人物形象完美展现出来。《哈姆莱特》当中最典型的人物形象哈姆莱特,笔者在前文也提到过他的悲剧性,而其最为突出的也就体现在性格与精神方面。哈姆莱特的性格中蕴含着谨慎和机警,犹豫与延宕,这些都恰如其分的印证了哈姆莱特在其复仇过程中将会遭遇坎坷与诸多不幸。而在一步步走向悲剧的同时,哈姆莱特的心路历程可谓也是艰辛而复杂,精神压力的不断增大使得作品悲剧性的程度循序渐进、越来越高。王后虽是哈姆莱特的母亲,但是其种种丑态与面目使得哈姆莱特的心灵收到了严重的打击与冲撞。哈姆莱特由此對于他的母亲失望了,甚至于对整个世界中的女人都彻底绝望了。满怀着这种绝望,他认为生命也就没有了什么意义。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在后来的故事当中,哈姆莱特也受到了他的朋友的背叛。朋友受到国王的命令前来试探他,而哈姆莱特却一眼就看穿了他们的目的,这个事情又给哈姆莱特当头一棒,让他不得不思考更加沉重而悲哀的生命。而面对他所珍爱的奥菲利娅,他却再也无法相信爱情,怀着绝望之情说出了一连串让人们觉得“无比疯狂”的话语。而带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走向了复仇之路,更是一步步走向悲剧的命运。对于《红楼梦》来说,经典人物林黛玉贾宝玉的悲剧最受人们的关注。二人的形象中蕴含着悲剧,而在二人的爱情中也更能看到。贾宝玉的性格矛盾也是决定其人生悲剧重要因素,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作者所描述的贾宝玉是一个病理的典型。这种病态的表现就在宝玉的性格矛盾和性格缺陷上。@他的叛逆思想在前面的叙述中也已经提到,而这种大胆到几乎可以去否定封建制度与伦理纲常的人,却也要依赖于强大的封建社会当中,而他的精神也是痛苦和难以忍受的。他渴望自由,无拘无束,但仍然受妥协意识的支配,不敢也不能迈出那一步。他厌倦了现实生活,但又依恋于现实生活,因此,他的人生处处充满着矛盾,而这种矛盾也是他性格悲剧与命运悲剧的重要原因。而黛玉的骨子里就有一种孤高自许,多愁善感的成分,她寄人篱下的生活更增添了她身上的那份小心与谨慎,而黛玉也是个有着极强自尊心的女孩,在第二十二回中宝钗生日宴上,凤姐提出“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史湘云心直口快,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史湘云并无恶意,但黛玉心思细腻,极为敏感,认为将其比作戏子让人取笑、看轻。而她看到宝玉一直和湘云使眼色,因此觉得宝玉认为她轻贱,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同时,黛玉是一个富有诗人气质与才华的女子,但在她写的诗词当中也可以看出她的悲伤与愁绪。黛玉的性格缺陷使得她无法与那个封建时代相抗衡,也不能实现自我超脱与救赎,因此她是悲哀的,而她与宝玉的爱情也以悲剧结束。

三、《哈姆莱特》与《红楼梦》的悲剧意义

首先,两部巨著都孕育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与时代之下,带有浓重的时代的烙印。

《哈姆莱特》在整个社会一片混乱,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的情况下诞生,以精炼的笔调及深层意蕴的故事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社会的黑暗与腐朽,但同时也歌颂了人文主义的先进性及所带来的曙光。虽然在对抗中人文主义的力量过于弱小而只能处于劣势,但在一定程度上启迪了民智,传播了先进思想,其进步意义是不容忽视的。《红楼梦》则是在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所写,但当时的社会其实也是危机四伏。而《红楼梦》是从客观上批判了当时的统治,苦于无处诉说,只得将情感思想寄托于小说当中。而这种悲剧的美感渗透于作品本身,显示出末代社会的落后以及曹雪芹自身的无奈之感。

其次,从美学价值来看。

悲剧的美感与价值在作品中的展现更能引起读者的反思与共鸣。无论是《哈姆莱特》还是《红楼梦》,人们在欣赏这两部剧作的内容与情感的同时,也不由得发出深深的感慨。痛惜于悲剧的发生,也将自己的心与作品中的经典人物紧紧的绑在一起,似有身临其境之感。而这种感觉,更是恰如其分地证明了悲剧的伟大与独特之处,可以让不在一个时代的人也能清楚地了解并感知到当时的社会以及那个时代人们的命运,作品中的人物就是一个个缩影,是所有值得探索研究对象的集大成者。两部著作都体现了历史意义上的悲剧以及哲学意义上的悲剧,同时带有艺术写作上的美感。是无论如何都值得我们细细研读的经典力作,也是时过境迁之后仍然珍贵的存在。

最后,从对后世的影响上来看。

能长久流传下来并广为人知的必定是文学作品当中的精品,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榜样作品。《哈姆莱特》和《红楼梦》虽以悲剧为结尾,以悲伤的情调为主格调,但是也是我们在文学研究和写作当中应当借鉴与发扬的。两部著作的传承与发展,也使得文化的多样性得以发展。中西方文化不断进行交流与比较,从比较当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比较,也可以发现两者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对于后世悲剧性文本的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当然,中西方历史发展进程不同,文化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有着极大的差异。因此,对于悲剧作品的塑造与审美也不相同。但古今中外的文学巨著所体现出来的悲剧性,却总可以给人以鼓舞与慰藉。悲剧作品与社会环境、时代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无论是性格悲剧,还是命运悲剧,无论是命中注定,还是人定胜天,悲剧这一形态实实在在存在着,以其独特的意蕴与美感昭示哲理与人生。不同的悲剧形态彰显着不同的意识形态,也从中可以体现出作者的写作特点与情感倾向。悲剧的本身或许让读者有些愤慨与感伤,但其背后的价值,却是可以在历尽千帆、洗尽铅华后依然宝贵的财富,值得后人学习与探索,也值得发掘其中的更加深层的含义。而中外作品的跨时空对话,不仅可以将两个不同风格的作品放在同一水准上比较分析,也可窥见中外文化中所蕴含的无尽的共性与个性,在比较当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避短。在中外悲剧文学经典这一视角之下,我们可以做出更多的努力,领悟艺术悲剧的魅力,感受悲剧背后的深刻内涵。

注释:

①张慧诚,杨眉.复仇者的批判力量——重新解读人文主义悲剧《哈姆莱特》[J].昌吉学院学报,2008(04):41-44.

②陈瑞兰.浅析哈姆莱特性格的软弱性[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S2):4-7.

③周江泓.哈姆莱特和贾宝玉悲剧性格的比较研究[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03):41-46.

④李玉莲。谈《哈姆莱特》的结构艺术[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7(04):87-88.

⑤马丽杨.试论红楼梦》中環境描写映衬的人物性格悲剧[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1):97-98.

⑥敬青.论贾宝玉的悲剧形象[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12):52-53.

⑦冯永芳.林黛玉的性格悲剧探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8):100-102.

猜你喜欢
哈姆莱特悲剧红楼梦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歌德与别林斯基关于哈姆莱特“延宕”观点的辩析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参考答案
续红楼梦
画家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