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收复新疆之役的战略合力形成路径探究

2020-08-06 08:29董大亮洪戎
兰台世界 2020年7期
关键词:左宗棠新疆

董大亮 洪戎

摘 要 为收复新疆,晚清名臣左宗棠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战略措施,凝聚起有效的战略合力。左宗棠的战略合力,具体体现在对权力关系、后勤基础、军队整训、外交斗争的重视,本质上就是高效、合理地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战斗优势。左宗棠凝聚战略合力的路径是统一西征事权、筹集充足粮饷、整训军队、开展外交斗争以配合军事行动,最大限度调动起国内外积极因素,形成了对阿古柏集团的压倒性优势,最终赢得胜利。对于和平时期的国家建设而言,左宗棠为收复新疆而凝聚战略合力的路径,仍具有普遍借鉴意义。

关键词 左宗棠 新疆 西征 战略合力

Abstract Zuo Zongtang, the famous minister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mplemented a series of effective strategic measures to strategically combine forces to recover Xinjiang. Zuo Zongtang's strategic force combination emphasized power relations, logistical basis, military training and diplomatic struggle. In essence, Zuo Zongtang efficiently and reasonably used political, economic, military and diplomatic resources and made a strong "strategic synergy", with which he transformed resource advantages into war advantages. The formation path of Zuo Zongtangs strategic force combination lay in uniting the command authority in the Western Expedition, raising adequate food and wages, training the army and carrying out diplomatic struggles to coordinate military operations, thus motivating positive factors at home and abroad to the largest degree, forming an overwhelming advantage over the Aguba Group and ultimately winning the victory. For national construction in peacetime, Zuo Zongtang's process of combining forces for recovering Xinjiang is still of reference significance.

Keyword Zuo Zongtang; Xinjiang; Western Expedition; strategic force combination

被后人誉为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的左宗棠,最为突出的历史功绩,莫过于收复新疆。左宗棠以垂暮之年统帅大军,一举扫荡窃据我国领土多年的阿古柏集团,为风雨飘摇的晚清中国书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壮士长歌。左宗棠之所以能在国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恢复“金瓯一片”,固然和清廷的支持、新疆各族人民的協助、前线将士用命有关,但更体现了他为收复新疆而凝聚起来的战略合力的有效性。战略合力,顾名思义,就是在战略高度上指挥调度各种战争因素所形成的合力。左宗棠凝聚战略合力的路径有着鲜明的特点:以建构指挥体制为出发点,统一西征事权;以夯实后勤基础为核心,筹集充足粮饷;以整军备战为关键,提升部队战斗力;以外交斗争为配合,对英俄各个击破。目前,学界对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论述虽汗牛充栋,但对其战略合力构建过程路径仍有待进一步明晰。本文试图依托《左宗棠全集》等档案材料,揭示左宗棠收复新疆之役战略合力的构建路径,阐释其如何最大限度调动国内外积极因素,形成战略合力,进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战争胜势,冀望对今日复杂问题的解决应对之道提供参考借鉴。

一、以构建指挥体制为出发点,统一事权

光绪元年(1875)三月,清廷发布谕旨,任命陕甘总督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并授予他军政粮饷等方面的全权。然而左宗棠面对的是一个异常复杂的局面。一方面,左宗棠上任初期,办理新疆事务者并非一人,事权分散、令出多门,相互间彼此掣肘,极大影响了收复新疆的战略部署。另一方面,英俄两国对新疆地区进行了广泛的渗透,英国承认阿古柏势力的合法性,与其建立商贸关系;俄国则趁机占领伊犁地区。外国势力的干涉导致军事政治外交因素错综复杂,迫切需要在战略上综合考量。

在权力关系上,除了督办新疆军务的左宗棠,还有多个文武官员拥有处理新疆事务的权限,如乌里雅苏台将军、伊犁将军、乌鲁木齐都统、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哈密办事大臣等常设文武官员,以及专办新疆军务的乌鲁木齐提督成禄、督办新疆军务的景廉、帮办新疆粮饷的袁保桓等满洲大员。这些人自恃满洲出身,根本不奉左宗棠这样一个汉人官员的节制。更为致命的是,这些人都有专折奏事权,可以直接向清朝中枢陈述意见,借中枢谕旨之名抵制左宗棠的指挥。所以左宗棠虽被任命为钦差大臣,但实无指挥这些大员的权力,反而倍受掣肘。景廉“泥古太过,无应变之材”[1]42,而且与左宗棠争粮争饷。乌鲁木齐提督成禄,对清廷训令置若罔闻,不受陕甘总督节制,扣克粮饷。而袁保桓“立意抵牾,意图牵帅”[1]49,擅作主张。这种错综复杂,而又政令混乱的局面,甚至让很多旁观者怀疑,清军到底能否顺利出关作战。

面对严峻的现实,如果不改变这种十羊九牧、事权不一的状况,那么收复新疆将永无指望。因此左宗棠首先决定要重建指挥体制,统一西征事权,将军务、政务、粮饷、外交等至关重要的权限集中在自己手中。

左宗棠首先要求清廷授权自己统一西征事权,排除他人掣肘。为理顺权力关系,左宗棠上奏清廷参劾成禄、景廉、袁保桓,要求统一事权。在统一事权的基础上,左宗棠奏请清廷,通过任命得力干将来控制前线军务政务。左宗棠的老部下刘典被任命帮办陕甘军务,谭钟麟被委任为陕西巡抚,使二人专心料理陕甘事务,以便就地筹划西征,使西征无后顾之忧。在前线军事主官人选上,左宗棠任命得力部将刘锦棠为总理营务,并授予前敌总指挥的全权。通过这一系列的人事变动,左宗棠基本上掌握了用兵新疆军、政、粮饷的全权,并重建了指挥体系。使关内关外军务后勤连成一气,为开展军事行动创造了前提。

此外,左宗棠还要求清廷授权其主持涉及新疆的外交事务,以配合军事斗争。由于英俄等国在新疆的广泛渗透,收复新疆的军事行动必将引发与英俄的交涉。左宗棠一反晚清地方大员视外交如畏虎狼的常态,主动要求清廷赋予其关于西征事务的外交大权,要求各官员“凡遇俄事交涉新疆者,应咨臣定见主办。”[2]43清廷出于对左宗棠的全力支持,毫不犹豫地给予了肯定,宣布凡属西征对外交涉事宜,“先行知照左宗棠,酌度情形,由该大臣主持办理”[2]44。左宗棠外交大权在手之后,以其毫不妥协的对外态度,部署外交活动,使外交与军事行动相呼应。

二、以夯实后勤基础为核心,筹集充足粮饷

左宗棠统一西征事权后,立即着手解决与作战相关的各个环节。其中最为首要的当属后勤问题,必须筹集足够的军饷和军粮,方能保障军事行动的顺利展开。左宗棠受命为陕甘总督之初就曾指出:“粮运二事,为西北用兵之要。”[3]3

1.倾尽全力解决军饷问题。用兵新疆本来就是在社会疲敝、国库极度空虚的情况下艰难进行的。更为雪上加霜的是,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应该向西北提供军饷的各省份纷纷以“洋防为急,塞防为缓”,资金大量流向海防建设,使本来就吃紧的西征军饷更加紧张。为此,左宗棠连续上疏清廷,要求清廷在财政上尽力满足新疆用兵需求。清廷中枢对左宗棠的要求给与了大力支持,于1875年秋,谕令户部优先解决西征军饷问题,并规定自1876年起必须每年完成原定军饷数量的八成以上。1876年春,清廷同意左宗棠向外国银行借外债500万两,并责令各省提前拨解300万两,再加上原定用于海防经费的200万两,合计共1000万两,以济西征急用。从1874年到1877年间,左宗棠通过各种途径先后筹集到4200多万两饷银,其中各省拨解2000多万两,外国银行和本国商业借款约1360万两,户部和其他拨款850万两,基本解决了收复新疆的饷银需求,为大军出关奠定了重要的财政基础[4]244。

2.通过外地采运和本地生产相结合的办法,解决军粮问题。左宗棠统帅六万大军,每年要消耗粮食接近五千万斤,开始阶段主要靠内地远途采运。军粮补给路线长达2400多里,途经沙漠、戈壁,既无水草又无粮台,运输成本高而效率又非常低下。左宗棠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西事筹兵非难,惟采买、转运艰阻万状。”[3]3左宗棠仔细权衡后,决定扩大粮食来源,用争取的西征军饷向产粮较多的内蒙古包头、绥化地区采买粮食,他下令在绥化设立“西征采运总局”,在包头地区设立分局。此外,左宗棠还派人到乌里雅苏台、科布多一带开辟粮源。1875年,俄国总参谋部军官索斯洛夫斯基到达兰州窥探军情,左宗棠利用沙俄与阿古柏的矛盾向沙俄购买了500万斤粮食,虽然后来俄国人仅运到140万斤,但对西征还是有所裨益。在推动粮食来源多样化的同时,左宗棠还下令西征各军就地屯田,以实现自给自足。1875年,张曜统领的“嵩武军”在哈密屯田,“垦荒19000多亩,可获粮数千石”[2]6。第二年,张曜部又获粮5160石,可供该部半年所用。通过以上的外地采运与本地生产相结合的办法,到1976年春军事行动展开前,前线集中的粮食已经达到4000万斤,足够大军一年的食用,为即将开始的北疆战役的胜利提供了足够的粮食储备。

3.制定了合理的转运措施。为保证粮食的有效转运,左宗棠制定了“兵饷粮运统筹规划”的原则,下令各军进击之前要精确计划粮食消费量,按标准携带,这样就不至于在行军途中缺粮。向前线储备军需物资时,左宗棠改善传统的靠大车转运的方式,决定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路段,采用不同的运输方式:道路良好的关内使用大车,而缺乏水草的关外沙漠戈壁地段和山地则使用骆驼负运。而且实行节节转运的短途运输方法,避免长途运输造成牲畜损失。这一办法实施后左宗棠又注意到官运弊病太多,兵勇不爱惜装备,员弁趁机中饱私囊。于是他又下令将官府所有的车、骡、驼减价出售给商民,由民间承运。由于商人出于利益考虑,愿意尽力多运快运以多得运费,因而效率大大提高。

三、以整军备战为关键,提升部隊战斗力

1.精简部队员额。左宗棠坚持“裁汰疲乏冗杂牟丁以求精,资遣伤残废疾牟丁以省累”的原则,对部队进行精简整编,以切实提升战斗力[5]46。原乌鲁木齐提督成禄被革职后,左宗棠将其所部16营整编为3营。原督办新疆军务的景廉旧部号称34营,被左宗棠整编为15营。以上两部都被交由新任乌鲁木齐都统金顺统领,金顺所部也增至40营。由于金顺部空额亦多,新疆北路收复后,左宗棠又将其裁去一半,成为20营。左宗棠直接指挥的主力湘军,也大力进行整顿,剔除空额,汰弱留强。他规定凡是不愿出兵西征的,不论是军官还是士兵,一律遣送回原籍。经过一番努力,到军事行动开始前,左宗棠总计裁撤马步军40余营,实存马步130余营。尽管左宗棠指挥的营数大幅削减,但每个营的实际人数都得到充实,作战实力不降反升。

2.开展针对性训练,并提升部队装备质量。部队精简员额后,左宗棠严令各部勤加演练。刘锦棠部按照指示,于同治十三年(1874)秋在凉州训练了几个月,才分四批出关西进。对于各部队的火力配备,左宗棠也尽力加以充实。金顺出关时,配给该部“开花大炮”1门;张曜出关时,配给连架劈山炮10尊,德国造进口大炮1门;刘锦棠部装备最优,配有新式大炮10多门,各种新式枪支1000多杆。此外,左宗棠还建立了一只独立的炮兵部队——侯名贵炮队,配备先进火炮12门。不光前线部队的火器得到加强,后方火器储备也很充足。左宗棠在上海设立采办转运局,授命商人胡雪岩向外国进口枪炮、弹药,运送到兰州。除了外购,左宗棠还在兰州设立火药局和甘肃制造局,就近生产近代枪炮弹药。通过这些措施,左宗棠储备了大量近代枪炮。据左宗棠后来回忆,1875年时,“由沪所解来复枪尚存万余只”[6]42。这就使清军的战斗力得到大幅提升,具备了收复新疆的军事实力。

3.整顿军纪。良好的军纪就是战斗力。因为军纪关系到能否够构建良好融洽的军民关系,为军事行动提供助益。面对复杂的民族关系,为争取新疆当地少数民族同胞的支持,左宗棠一再强调军纪的重要性,他指示前线将领,务必严肃军纪,禁止扰民。左宗棠认为:“安集延虐使其众,官军抚之以仁;安集延贪取于民,官军矫之以宽大。”[7]22如果能严守军纪,则“不复此时易以成功,及后长治久安亦基于此”[8]62。由此可见,左宗棠已经把严肃军纪、安定民心提高到了关乎新疆以后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良好的军纪,也让左宗棠的部队以正义之师的形象出现在新疆各族人民面前,为争取各族人民对军事行动的支持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四、以外交斗争为配合,对英俄各个击破

英国对阿古柏伪集团的明暗支持,以及俄国占领伊犁,给中国收复新疆提出了诸多外交问题,让左宗棠必须衡量各种复杂的外交因素。另一方面,英俄两国之间对新疆的政策差别,又让左宗棠有了利用两国矛盾,各个击破的机会。左宗棠坚定地站在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立场上,充分利用英俄两国的矛盾,灵活运用外交手段配合军事行动的展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从1875年左宗棠受命收复新疆起,到1878年基本收复除俄国占领的伊犁地区以外的新疆全境,左宗棠主要的外交策略是缓和与俄国关系,全力应对英国。左宗棠认为,面对英俄两国在新疆的干涉,重在防止俄国与英国联合制华。因此他制定的方针是先行征讨阿古柏,搁置俄国占领伊犁的问题,以此稳住俄国。同时对英国支持阿古柏的言行给予坚决回击,挫败其外交阴谋。

1876年,清军收复北疆,兵锋直指阿古柏老巢喀什噶尔。为了保住阿古柏集团,作为阻隔俄国南下印度的缓冲地带,英国急不可耐地跳出来进行调停。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通过李鸿章向清政府发出试探:“能否准喀酋(阿古柏)投诚,作为属国,不必朝贡,免致劳师糜饷兵连祸结?”[9]271877年4月,英印政府宣布将向喀什派遣公使,表示对阿古柏集团的支持。在这种情形下,清廷内部开始出现妥协的声音,清廷中枢对是否继续消灭阿古柏集团犹豫不决。针对这一状况,左宗棠在上疏中有力地批驳了英国的调停主张。左宗棠简单明了地指出英国人的目的:“英人代为请降,非为安集延,乃图保其印度腴疆尔”,并明确向清廷表示:“兵不可停,地不可弃。”[10]33在左宗棠的影响下,清廷最终一扫犹豫姿态,决意彻底扫除阿古柏集团。

1877年9月,左宗棠开始了收复南疆的军事行动,阿古柏见大势已去,服毒自杀。英国为了保存残余的阿古柏势力,再次进行调停,要求清廷允许阿古柏集团作为“属国”,每年“入贡”。左宗棠再次回击了英国的阴谋,指出英国人如果要保存阿古柏势力,为什么不在印度或其他英国属地割让一块领土给其建国,却要让中国割让领土?他认为英国的目的仍然是“阴图为印度增一屏障”,其后果却是让中国在新疆地区“撤一屏障”。左宗棠还上疏清廷,强调不必担心英国干涉,“设有意外争辩,枝节横生,在我仗义执言,亦绝无所挠屈”[10]77。同时,左宗棠还及时指示前线将领,尽速进剿,不要理会英国人的干扰,如遇英国人交涉,请其赴肃州大营,由左宗棠直接应对。正是由于左宗棠的坚定果断,屡次揭穿英国阴谋,再加上前线军事行动进展顺利,最终让英国分裂中国疆域、扶植阿古柏集团阴谋彻底破产。

同一时期,相比于对英国的坚定斗争,左宗棠对俄国的态度却较为缓和。因为俄国虽然占领伊犁,但没有对阿古柏集团给予明确支持,也没有刻意阻挠清军的行动。所以左宗棠提出“缓置伊犁”,暂不与俄国交恶。在筹集军粮阶段,左宗棠还同俄国签订协议,购买了部分俄国粮食。总体上,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役过程中,俄国基本上保持了作壁上观的态度,没有对作战行动造成重大干扰。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略合力,本质上就是高效合理地运用政治、經济、军事、外交资源,凝聚起强大战略合力,进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战争优势。左宗棠统一西征事权,提高了指挥效率。俄国人库罗帕特金认为,左宗棠统揽事权后,“中国人的行动变得有力起来”[11]140。左宗棠以粮饷问题为重中之重,首先解决收复新疆的后顾之忧。当时的媒体对左宗棠全力筹粮并不理解,军事行动大获全胜后才知晓左宗棠“先谋军食”,实是老成谋国。左宗棠的整训军队,让清军的战斗力大大提升。英国人包罗杰评论指出:“这只中国军队完全不同于所有以前在中亚的中国军队,它基本上近似一个欧洲强国的军队。”[12]248左宗棠采取的缓和对俄关系、全力回击英国阴谋的外交策略,为军事行动排除了外交阻力。这种成功运用外交手段配合军事斗争的手法,在晚清中外交涉历史中,是十分罕见的。当左宗棠完成这些战略部署后,阿古柏势力就已经难逃覆灭的下场。俄国军官考察了左宗棠的战争准备后说,阿古柏的事业已经宣告失败,这只是个时间问题,因为双方力量对比太不相称[13]。

左宗棠在收复新疆过程中所采取的协调各方面资源、凝聚战略合力的战略措施,不仅指导了军事行动的胜利,在随后对新疆地区的开发建设中,也得到了充分贯彻。在左宗棠的主持下,重新回归版图的新疆迅速开展了政治、经济、文教领域的综合改革,融入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今天,我们在铭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功绩时,更应重视指引他获得成功的战略合力的实现过程,并发掘其当代价值。谋定而后动,统合各方面资源,凝聚成战略合力,依然是有效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思维。

参考文献

[1]左宗棠.左宗棠全集·奏稿 [M].卷46.长沙杨氏刊本,1890.

[2]左宗棠.左宗棠全集·奏[M].卷49.长沙杨氏刊本,1890.

[3]左宗棠.左宗棠全集·书牍[M].卷14.长沙杨氏刊本,1890.

[4]王天奖.左宗棠评传[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

[5]左宗棠.左宗棠全集·奏稿[M].卷44.长沙杨氏刊本,1890.

[6]左宗棠.左宗棠全集·奏稿[M].卷15.长沙杨氏刊本,1890.

[7]左宗棠.左宗棠全集·奏稿[M].卷18.长沙杨氏刊本,1890.

[8]左宗棠.左宗棠全集·奏稿 [M].卷17.长沙杨氏刊本,1890.

[9]李鸿章.李文忠公全书·译署函稿[M].卷6.吴汝纶编录,1908.

[10]左宗棠.左宗棠全集·奏稿.[M].卷49.长沙杨氏刊本,1890.

[11]库罗帕特金.喀什噶尔[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2]包罗杰.阿古柏伯克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13]王国平.阿古柏政权与俄、英关系述评[J].中学历史,1987(1).

猜你喜欢
左宗棠新疆
被乞丐教训的左宗棠
新疆反恐,暗流与真相
暮年左宗棠
左宗棠棋前明“大义”
左宗棠棋前明“大义”
何谓高人
左宗棠巧对老屠夫
新疆多怪
新疆味道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