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主导的近代南通园林建设

2020-08-07 06:30国增林
建材与装饰 2020年22期
关键词:张謇博物南通

国增林

(浙江财经大学,浙江杭州 310018)

0 引言

张謇(1853—1926 年),字季直,晚年号啬翁。清光绪二十年(1894 年)考中状元,民国时期曾担任实业总长、农商总长等职。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张謇走上了一条“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道路,一生创办了几十家企业,几百所学校,兴办各类公益事业,成为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政治家。吴良镛先生认为张謇领导的事业及所创造的“南通模式”,对于现在的中国城市建设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在张謇系统的近代南通总体规划之中,园林绿化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如果没有这一重要内容,张謇近代南通的建城体系就是不完整的。

1 张謇园林理念及实践的来源

张謇在他经营的近代南通建城实践中,始终把园林绿化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到规划系统中,其中的原因很值得探讨。

1.1 少年志趣养成

回顾张謇个人的成长史,其青少年时期的志趣是重要影响因素。张謇逝世后,其子张孝若在《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中记载:“我父生平有二件嗜好,一件是建筑......一件是种树。”从书中记述看出,张謇对于园林花木的热爱是幼年培养起来的。另据张謇之孙张绪武《我的祖父张謇》一书相关记载,张謇自少年时期就借参与家屋建造等积累营造经验。这种重视农事经营的锻炼作用巨大,一直影响到将来。

1.2 青年造福乡里

在张謇中状元(1894 年)之前十年,他主要的活动就是“经营乡里”,提倡改良和发展蚕桑事业。光绪十三年(1887 年)春,张謇带领家人育蚕,并陆续向乡人分送桕秧、槐秧和油桐子。两年时间,在通海一带增植桑树百余万株,形成了一股兴办蚕桑的热潮,影响遍及泰兴、如皋、靖江等周边地区。通过探析青少年时期张謇志趣与抱负的实践,可以为我们认识张謇后来大兴园林绿化找到线索。

2 张謇经营南通园林绿化的实践

为更好地认识张謇主导的近代南通园林绿化实践,不妨将研究的视角拉回到百年前。张謇开创大生纱厂盈利后,南通借由民族资本推动,逐步开启了近代化进程。纵观这一时期近代南通的绿化建设,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发展完善的历程,其中就伴随着大量有关园林绿化方面的建设。

2.1 南通博物苑

光绪三十年(1904 年),张謇在通师校区西侧规划公共植物园,园区占地约35 亩,后将植物园发展成博物苑。南通博物苑成为中国人独立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

南通博物苑的园林、景观、绿化建设持续了近20 年,成绩斐然,具有鲜明的特色:①系统规划,有序建设,形成南北控制性轴线。博物苑的第一个建筑是中馆,见图1。后来以中馆为核心形成了博物苑的南北轴线格局;②结合地利,构建丰富的景观层次。博物苑位于师范学院西侧,紧贴濠河,依托所处空间纵深得水景之胜;③系统打造,体现地域性。除建造主体建筑专事典藏陈列外,张謇广植林木,叠山理水,修亭造桥,开设药圃、花圃,豢养珍禽异兽,将博物苑打造成一个兼有历史文物、具有自然科学性质、民俗学式的、配备动物园及植物园格局的博物馆。

图1 南通博物苑中馆及周边景观

2.2 东、西、南、北、中五公园

张謇在《南通公园记》中写道:“公园者,人情之囿,实业之华,而教育之圭表也。”从中可以了解张謇开辟公园的初衷。

东、西、南、北、中五个公园总体布局有三个特点:①五公园集中布置,互为犄角;②五公园紧依南通城护城河濠河,借水造景;③整个公园群具有明确主题。张謇曾作五公园诗:“南通胜哉江淮皋,公园秩秩城中壕,自北自东自南自西中央包,北河有球场枪垛可以豪,东河有女子小儿可以戏且遨,南可棋饮西可池泳舟可漕。楼台亭树中央高,林阴水色上下交。鱼游合纵纵,鸟鸣合调调,我父我兄与我子弟于此之逸,于此其犹思而劳。南通盛哉超乎超。”从中看出五公园分别作以下用途:①东公园辟为儿童和妇女休息娱乐之所;②南公园作为南通名流聚会、议政之处;③北公园以游戏和体育健身为主;④中公园四面邻水,广植花木,配置假山,是赏景的去处;⑤西公园定位为小型动物园。五公园既为一体,又优势互补。

2.3 五山风景区

南通五山是军山、剑山、狼山、黄泥山、马鞍山,地处南通城西南,五峰突起,蔚为壮观。每山有其独特风貌:狼山声名最著,一塔支云;军山因古时筑炮台而得名,观日出佳所;剑山介于狼山和军山之间,因山脊形似宝剑而得名,又有仙洞可以探幽;黄泥山在狼山之西,泉石幽绝;马鞍山居于五山最西,怪石峭壁,独成一格。张謇晚年,开始了对五山风景区的经营。首先从五山林木保护入手,率先鼓励师范生植树。《啬翁自定年谱》记载:“南通五山故为公有,近山村农樵薪于山,因伤及木,山如童然。前令师范第二次卒业生各植数千株为学校林。”

在这之后,五山的建设渐次展开。先在狼山山北建造林溪精舍,见图2。此地林木茂盛,水溪潺潺,很是幽静。大画家吴昌硕曾在溪中大石上题字:“小磊落矶。此石在松巅阁下,翕崖前溪侧。丙辰初夏,吴昌硕书。”另一处是设在军山的东奥山庄,建有受颐堂、倚锦楼等建筑,具有乡野气息。在黄泥山下还有一处西山村庐,是张謇最爱住的地方。堂内有张謇集字对联:“看花听竹心无事,问舍求田忘日高。”在马鞍山张謇建了我马楼,是张謇在南山所建建筑中最高一处。另外,张謇还在黄泥山卓锡庵边建有虞楼,登楼可见对岸常熟的虞山张謇恩师翁同龢的庐墓。

图2 林溪精舍

除公共游赏景观的建设,张謇对不同季节五山风景风貌作统筹考虑,考虑四时景致差异:春景赏樱花、梨花、桃花;夏景赏荷花;秋景赏枫树、桂花;冬景赏梅花、青竹。张謇作了大量赏花、品花的诗,如《约客看梅梅垞》《我马楼外梨花》《芙蓉叹》等,不可胜数,从中可见张謇爱树、爱花、悠游山林的志趣。

2.4 唐闸公园

在张謇经营的近代南通“一城三镇”格局中,唐闸是非常重要的工业区。民国二年(1913 年),张謇开始“规建唐闸纺织学校及公园”。建设公园的初衷是满足唐闸当地居民特别是工人休闲娱乐的需要,让百姓能调剂精神、修养身体。因此,在大生纱厂的对面近岸区域规划了一个大型公园,见图3。

图3 民国时期的唐闸公园

当年唐闸公园主题突出,设施完备,景色丰沛,是处处充满了市井生活气息的人间图景。总体来讲,唐闸公园的建成使得唐闸工业区集经济、居住、交通、休闲于一体,拥有了宜人生态的人居环境。

3 结语

通过回顾近代南通张謇主导的园林实践,可谓内容丰富多彩。近代张謇时期南通园林的发展具有“源于传统、走向近代”的特性,特别是公共性的园林,比较传统的是革命性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又基于南通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遗产,是一种“土生土长”的园林文化,这其中充满了张謇赋予其中的人文气息和大爱精神。对于今天的园林建设,近代南通的实践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参考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张謇博物南通
状元实业家张謇与其兄张詧
基于张謇文创产品开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探索
教育家马相伯与实业家张謇的爱国情谊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南通职业
博物馆奇妙页
南通中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联墨双馨六
Forbidden Mo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