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导师制”在高中艺术生培养中的实践探索

2020-08-09 12:07孙佳玢
读写算 2020年20期
关键词:实践探索培养

孙佳玢

摘 要 笔者在对“导师制”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发现,“导师制”教育教学模式运用到艺术特长生的培养上,可以很好地依据学生个人特点、学习状况等各方面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起到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艺术导师制;高中艺术生;培养;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0-0125-01

导师制”一词最早源于英国,是英国高等教育中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种有效措施,是最大限度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一种先进教育模式。通过聘请校内有相关专业特长的任课教师和校外优秀的教育教学专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状况、智力水平、心理状态等各方面情况,展开有针对性培养的一种教育教学活动。

一、实施艺术导师制的必要性

笔者从事多年艺术教学工作,是学校艺术教育处的负责人。笔者在具体管理实施过程中发现,每年仍然有部分学生存在专业成绩不突出或文化课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纪律观念不强等问题,由于得不到及时引导,导致厌学、违纪,以致高考成绩达不到预期目标的现象也常有发生。经过对这些问题的梳理,笔者发现,导致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三:一是专业教师与文化课程教师之间存在认识不统一,出现各自为政、各行其是、互不干涉的情况,在课程安排和学生管理上甚至出现矛盾和冲突的现象;二是管理不到位,存在重“赛前”短期管理,轻“全程式”系统管理的现象,学生的特长与文化学习在短时间内很难达到平衡发展;三是教育力量整合力度不够,导致教师资源欠缺。教学管理、德育工作、生活管理、心理教育等方面也缺乏整合力度,校本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这些现象都不利于艺术特长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中艺术导师制应該注意的问题

如果简单地将“高中艺术导师制”理解为高中导师充当“管学习”与“当保姆”的角色,这是不恰当的。因为它不利于艺术生发展特长和形成个性,甚至也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高中艺术导师制的目标定位必须基于高中艺术生发展指导思想,以提高艺术生综合素质为根本目标。理想的高中艺术生导师制,应该是在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促进学生个体的各种认知能力,而不能再把高中艺术生当成“无知少年”或者“无知少女”。高中艺术导师制必须彻底放弃管头管脚式的陈旧思维。学校与教师要更多地培养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判断的能力。必须聚焦于更加有效地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形成和自主发展,必须立足于师生平等的教育思想,帮助学生度过成长的青春期。导师制不只是简单地为“导师”分配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明确“导师”的作用与任务。

三、实施艺术导师制方式方法

学校可以成立艺术特长生管理领导小组和导师团队工作小组。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制定管理工作目标、工作思路和管理制度,开展导师团队建设和特长生评价,对导师团队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导,组织相应研究工作等。导师团队工作小组由各专业教师组成,要求导师从学生学习、训练、生活三个层面开展工作,对特长生的文化课程学习、专业训练、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管理、辅导和关注。制定详细的艺术生和特长生管理细则、评价细则,指导每个学生开展自我评价。每学期初制定工作计划,期中向领导小组总结汇报工作进展与落实情况,期末总结汇报,反映存在的问题。

“艺术导师制”领导小组要制定详细的导师基本职责,要求导师必须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成长轨迹,多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情况、兴趣爱好、特长、家庭背景等情况;建立家长联络制度,定期与家长取得联系,在各方面关心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制定学生基本情况统计表、导师辅导记录表、家校沟通交流记录表,从各方面保证“艺术导师制”的顺利实施。就艺术特长生而言,每个人的专业不同,文化课层次差距较大,再进行笼统的“一把抓”显然会影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对专业和文化课学习都起不到促进作用,而导师和教师的区别就在于导师更便于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教育。“艺术导师制”要求每名艺术生和特长生自入校开始,就配备一名三年一贯的导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每一位导师对自己负责的每一位学生,要在专业上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分析、测试、考核和诊断,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潜质特征、能力水平及未来发展趋势,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制其专属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辅导方案,把因材施教、因材施艺落到实处。评价考核是本校“艺术导师制”实施的重要环节,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导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学期期末将从学生进步情况、导师制落实情况等方面由学校、学生和家长对导师工作进行评价考核,按照学校测评占30%、学生测评占40%、家长测评占30%的考核比例进行评价,全方位督促导师工作。

继续提升对导师的全面培训,建立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是实施“艺术导师制”的关键所在。学校应充分利用优秀社会资源,聘请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专业人士和家长志愿者等担任“艺术校外导师”,可以弥补本校导师个别专业上的不足。另外,学校还应鼓励导师间的互相研讨,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找出自身不足之处;并尽量多地为导师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打造高水平的发展平台,尽最大可能提高导师队伍水平。

猜你喜欢
实践探索培养
“微课程”转化“数学后进生”的实践探索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