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布利特对肿瘤患者急性房颤的疗效与安全性

2020-08-12 13:01宋欢欢王玉华陈焕玲刘红玲
癌症进展 2020年13期
关键词:布利房颤发作

宋欢欢,王玉华,陈焕玲,刘红玲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元院区急诊科,河南 洛阳471000

近年来,肿瘤相关的心律失常逐渐受到肿瘤科和心内科专业人士的重视,研究发现,部分肿瘤患者最终并不是死于肿瘤本身,而是死于继发的心血管问题[1-2]。肿瘤相关问题种类繁多,其中心律失常是最常见继发心血管问题之一[3]。根据目前的临床认识,房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20%左右的人在一生中至少发生一次房颤[4]。年龄、心脏瓣膜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是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且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抗肿瘤治疗与房颤发生密切相关[5-6]。研究发现,结直肠癌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率是非肿瘤患者的2倍以上[7],乳腺肿瘤患者化疗可导致房颤发生率升高,但化疗药物间无明显差异[8]。事实上,在接受抗肿瘤治疗的患者中,16%~36%的患者可发生心律失常[3]。急性快速性房颤由于心室率过快,可诱发心力衰竭,特别是处于消耗状态的恶性肿瘤患者,急诊合理处理是临床需要重视的问题。伊布利特是一种新型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1995年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为房颤、房扑的一线用药,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胺碘酮是近年来转复房颤的常用药物,也有较好的效果,但该药对QT间期的不良影响以及肺部的并发症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本研究探讨伊布利特对恶性肿瘤急性房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元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房颤的肿瘤患者。纳入标准:明确诊断恶性肿瘤并接受手术、化疗或放疗;急诊心电图明确诊断为快速型房颤;血液动力学稳定,血压>100/60 mmHg(1 mmHg=0.133 kPa)。排除标准:心率<55次/分;血钾<4.0 mmol/L;基础QTc间期>440 ms;既往有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病史;未置入起搏器的病窦综合征,Ⅱ度或Ⅱ度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近1个月内有明确的心肌缺血发作。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研究共纳入82例急诊科就诊的发生急性房颤的肿瘤患者,其中男63例,女19例;年龄51~74岁,平均年龄为(62.4±13.7)岁;肿瘤类型:结直肠癌39例,胃癌17例,肺癌16例,肝癌6例,肾癌4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治疗组患者接受伊布利特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胺碘酮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病史等临床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接受伊布利特治疗,具体给药方法为:①首次剂量,体重>60 kg的患者,首次给药剂量1.0 mg,应用0.9%氯化钠稀释至20 ml后,缓慢静脉推注,给药时间10 min;体重<60 kg的患者,首次给药剂量0.01 mg/kg,给药方法相同。②再次剂量,首剂给药结束,观察10 min后未能成功复律,且QTc间期延长<60 ms,无严重的不良反应时,体重>60 kg的患者再次静脉推注伊布利特1.0 mg;体重<60 kg的患者再次给药剂量为0.01 mg/kg,给药方法相同。一般情况下,每次复律治疗伊布利特的用药剂量不超过2.0 mg,给药过程中心律成功转复时立即停止给药[9]。对照组患者接受胺碘酮治疗,给药方法为:5~7 mg/kg,静脉推注30~60 min,然后以1.2~1.8 g/d持续静脉滴注或分次口服,直至总量达10 g[10]。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房颤情况,包括房颤发作时间、持续时间、房颤发作次数、QTc、心率等;治疗期间监测患者血压、心律、心电图表现等。其中查体、检验及检查数据均为患者最近一次(时间为发作前1天~2个月)未发作房颤时的随访结果。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房颤病情的比较

本研究82例患者发作急性快速性房颤1~3次,平均(1.6±0.7)次,病程即从首次发作急性快速性房颤至本次就诊时间为2小时~33个月,平均18.8个月;房颤持续时间20.0~210.0 min,平均130.6 min,房颤发作时心室率117~183次/分,收缩压92~146 mmHg。两组患者发作次数、病程、本次持续时间、心室率和收缩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房颤发作病情的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房颤发作病情的比较(±s)

指标房颤发作次数病程(月)本次持续时间(分)心室率(次/分)最快最慢1.7±0.7 18.3±10.5 132.7±59.4 1.5±0.7 19.2±11.4 128.5±53.6 161.8±24.6 133.5±21.2 159.3±25.8 134.6±22.1收缩压治疗组(n=41)对照组(n=41)102.9±11.7 104.2±12.5

2.2 临床疗效的比较

两组患者药物治疗后,共56例(68.3%)患者转复成功,其中治疗组患者转复成功率80.5%,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校正后的QTc短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无超过440 ms(男)或450 ms(女)的QTc,两组患者的QTc均长于基线水平,其中治疗组患者的QTc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43,P=0.300),对照组患者的QTc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7,P=0.002)。两组患者转复后血压、ALT、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查肝肾功能,未发现明显肝肾功能损伤。(表 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3 讨论

恶性肿瘤患者常处于消耗状态,身体状况往往较差,一旦发生急性快速性房颤,往往难以耐受,尤其部分患者经过化放疗等抗肿瘤治疗,心脏功能也可能部分受损,若不能尽快转复为窦性心律,可能会导致进一步降低心脏功能,诱发心力衰竭或原有的心力衰竭急性加重,甚至并发恶性心律失常导致死亡。胺碘酮既往被广泛应用于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转复治疗,相比其他药物,其在血液动力学恶化、导致心律失常等方面,相对比较安全。随着新药物不断研发,关于胺碘酮的首选地位争议越来越多,尤其是对于血液动力学、QT间期的影响,但对于经过严格选择患者,胺碘酮仍然是临床常见的选择[10]。近年龄,伊布利特逐渐受到临床的重视,该药为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11],1995年由FDA批准用于转复90天内发生的快速房颤/房扑,中国于2007年批准上市,但普及相对较慢,随着临床应用经验的逐渐积累,2011年,中国发布了第一版的伊布利特临床应用专家共识[9]。伊布利特作为Ikr阻滞剂,可使3位相快速复极明显延迟,进而延长QT间期,并可明星增大跨室壁的复极离散度[12],容易诱发尖端扭转型心动过速,如果严格选择患者,可将明显降低使用风险[9]。

本研究发现,伊布利特对恶性肿瘤患者发生的急性快速性房颤的转服有较好的疗效,房颤转复成功率为80.5%,优于对照组的56.1%,这可能与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病例选择有关。相关研究发现,伊布利特在房扑转复成功率为77%,高于胺碘酮的6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6),但该研究的样本量也相对较小[13]。尚需进一步的大样本量研究予以明确。此外,还有研究同时应用这两种药物来转复持续性房颤,结果显示,伊布利特联合胺碘酮对持续性房颤的转复成功率为71.8%,高于单用伊布利特的5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本研究结果显示,转复后,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ALT、Cr比较,差异均无明显差异,但转复后即刻治疗组患者心电图的QTc短于对照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虽有延长,但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而对照组患者QTc较转复前的基线水平有所延长。这些初步的数据显示,与胺碘酮相比,伊布利特转复恶性肿瘤患者急性房颤的效果较好,与其他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首先是样本量较小,这主要是因为这类患者总体上数量相对较少,其中一部分是在住院期间发生急性快速性房颤,临床情况与急诊接诊的患者存在明显的差异,进一步的研究可以通过扩大样本量,将这部分患者纳入研究之中,观察伊布利特对不同状态的急性房颤肿瘤患者的作用。其次,没有进行一定时间的随访,患者在转复之后的心电稳定性如何,目前不是很明确,但本研究对于临床从事肿瘤领域治疗的临床医生,亦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综上所述,伊布利特转复恶性肿瘤患者急性房颤的效果和安全性均较好。

猜你喜欢
布利房颤发作
《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魔杖就绪 魔法世界回归
PTGD联合择期LC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应用
脂肪酸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研究进展
半胱氨或能逆转心脏病发作和中风过程
单眼发作的原发性急性房角关闭双眼生物学参数差异
房颤别不当回事儿
预防房颤有九“招”
诡辩获罪
诡辩获罪
布利丹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