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下小学音乐课堂评价研究

2020-08-12 01:02王莹莹
科教导刊 2020年21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学科核心

王莹莹

(信阳师范学院 河南·信阳 464000)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段话出自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双城记》,那我们21世纪又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人工智能渐渐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在这些技术带给我们便捷的同时也让我们陷入沉思,未来在社会的发展中,如何掌握一些不能够被替代的、不会被淘汰的知识?什么才是自己的最大竞争力?核心素养正是基于这种背景下提出的。

1 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与内涵简析

核心素养一词最早的提出不是我们教育界,而是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7提出来的,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全球化加快的世界,个人社会、社区劳工组织甚至是国家都充分的意识到要适应这种年代的变化,仅仅关注传统知识技能是不够的,如何让教育培养更加有质量、有效益?就必须要关注知识当中的重心之重,所以核心素养这一词是代表知识当中最为关键的能力,也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在1997年OECD组织提出“理论和概念基础(DeSeCo)”这一项目,DeSeCo认为拥有核心素养可以使人拥有良好的、成功的生活,核心素养是自我实现、终身发展、适应社会、生活就业等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有机集合。与此同时另一个组织LEAP也提出,我们生活在生态环境全球化,科学技术迅速变革的时代,如何理解“哪些是被视为最有创造力的知识?”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关注的到底是什么?我们学生一天的课程也就几个小时放在这里,如何高效利用这几个小时来传输最重要的知识呢?LEAP组织强调全球化和跨文化学习、对尖端技术的掌握、协同解决问题能力、迁移能力和公民素养的培养对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此后八国集团、欧盟、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纷纷加入核心素养,二十一世纪以来各国(包括英国在2007和2010年启动、德国在2003年启动、瑞士在2007年启动、澳大利亚在2009启动)也纷纷研究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核心素养,并将这些核心素养来统领课程标准中的学习领域和教学研究。

中国核心素养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以林崇徳教授为首席专家,将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定义为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括三个领域、6项核心素养指标(见图1)。

图1 核心素养体系总框架

2014年3月教育部明确提出学生在各学段、各年级、各学科下的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由此可见核心素养的实现必须要在具体学科中才能实现,才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17《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就已经凝练出的三个核心素养内涵分别做出了详细说明,表1是对三个素养内容做简单的列示。

表1 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内容概述

结合表1,审美感知的内涵具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我们可以感受到的音乐作品的表现要素,另一类是音乐作品的内容要素,内容要素又可以具体分为由音乐本身带来的音乐性的内容:比如由一首悦耳的歌曲给人带来的开心的、直观的情感,对于非音乐性的内容是音乐本身以外带来的感受:比如还是一首悦耳的歌曲,听者可能会联想到一副画或者一个电影。审美感知素养强调音乐的本体性和独特性,音乐是声音和听觉的艺术,音乐教育在中小学阶段以直接经验为主,音乐审美教育即对审美价值的判断,所以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音乐的耳朵”,而音乐的独特性也在强调音乐听觉,这是音乐最基本最原始的特性,也是音乐学科最独特的地方。

艺术表现素养侧重音乐的实践能力,实践也是音乐学科的本质特点之一,这也强调音乐教学要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表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只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教授。国际三大音乐教学法中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最近几年备受关注,它的教学特点之一“原本性”强调音乐的原始性,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从简单的动作、舞蹈、语言元素出发,引发学习者参与其中,来体验、表现和创造音乐,这种教学理念值得我们音乐教师借鉴。表达是音乐学习最好的检验方式,教师可以在设计教学中根据艺术表现的内涵来具体的设计教学环节比如:唱歌、演奏、舞蹈表演、音乐创作等来培养学生艺术实践能力。

文化理解素养强调音乐文化的多元性,音乐是文化的传播者,我们应该尊重并理解不同语境中音乐艺术的人文内涵,但是文化理解绝不是让我们简单的模仿、一股脑地推崇其他民族文化,首都师范大学的王安国教授曾提出,有相当多的新一代中国公民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不熟悉、不了解,在我们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适宜中小学生学习的更系统、更完备的中华优秀传统音乐资料的编写和出版还不够,这一点值得我们反思,我们的基础阶段音乐教育应当成为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渠道。

总的来说,这三个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在结合传统的三维目标基础上明确了学生在学习该学科后应达到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2 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教学评价实施依据分析

无论是高中还是中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在新课标施行之前,我国的传统音乐教育强调以甄别和选拔人才为主,评价模式比较强制和片面,忽视了学习主体的全面发展,在新一轮的课程标准中,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教育评价的普及性与全面性,以发展每一个儿童的能力为目标来给予评判,但是仍以传统教学三维目标为依据,忽视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在高中教育阶段,新一轮课程改革以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并且在编写教学评价这一板块的内容前面新增了学业质量这一新的评判方式,评价内容与方式较为全面,下面就两个版本的课程标准中评价建议这一模块的内容来做比较(见表2)。

表2 义务教育与高中阶段课程标准比较

就表2的比较中,在评价目的与评价原则方面,可以发现高中阶段的新课标在评价目的与评价原则的两个部分均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据,并将其放在首位,可以看出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在新课标中的地位,所以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中阶段我们的音乐课程要重视对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在评价内容方面,由于两个版本的课程标准理念不同,所对应的评价内容也不同,义务教育阶段是以传统三维目标为依据,从学生的角度来规定评价内容,在高中版的新课标中同样是站在学生角度,但是内容是分别对应三个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可以分析高中版的评价内容较为具体、容易实施。在评价的方式与方法板块中,两个版本完全不一致,相比之下,高中版的教学评价结构更具关联性和具体性,评价的方式是与评价内容相结合。

3 立足核心素养、完善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评价机制

(1)完善义务教育阶段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目标。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的音乐教育已经迈入了核心素养的新时代,高中版的课程标准中已对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有了明确的界定,但是在中小学阶段就已经凝练的三个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是否适用,还需要具体分析,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课程理念,虽然提出以美育人,但是并没有突出音乐的特性,所以我们在新一轮的基础音乐课程改革中我们应建立起对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并且完善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2)建立核心素养下中小学音乐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在高中版的音乐课程标准中音乐教学评价的方法不仅有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评价,而且还有对学生学业质量的评价,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是评判学生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高中版的音乐课程标准在学业质量评价这一模块立足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并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详细阐述了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中学生将要达到的标准,所以在这样的框架指示下教学评价更为具体和易实施。

(3)教师要贯彻音乐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教师对核心素养概念的认知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的各个层面,我们的音乐课程标准改革经历了由“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到“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最终落实到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上面,在新时期的课程改革下,教师的观念转变尤为重要,所以音乐教师不仅要充分理解,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多思考、常实践,从哪些方面来塑造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学科核心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