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鹏志:职业生涯规划不是刻舟求剑

2020-08-12 09:02小单
现代家长 2020年6期
关键词:适应力职业生涯理论

小单

刘鹏志:2001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现为浙江省温州中学心理辅导教师,温州大学兼职教师,温州市心理学会理事。擅长职业生涯规划、考前心理辅导、教师情绪管理、危机干预与哀伤辅导方面的讲座及个别辅导。

刘鹏志先生热衷于先进教育理念的普及,在全国各地举办讲座上百场,深受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好评。日前,笔者就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问题采访了他。

当计划赶不上变化时,职业生涯规划还有意义吗?

笔者:近几年,职业生涯规划越来越受到家长们的重视,因为它事关孩子的未来。您是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专家,请您简单回顾一下职业生涯规划的起源以及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刘鹏志(以下简称刘):职业生涯规划也被称为生涯辅导、生涯教育等。1971年1月23日,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马兰德在休斯敦全美中学校长联席会议上,发表了一篇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演讲,此为职业生涯规划在美国的开端。马兰德接下来的几次演讲又提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构想与计划,自此职业生涯规划在美国风起云涌,迅速普及各州郡,进而风行世界。

职业生涯规划作为课程,在我国港澳台地区开展得较早,并且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我国内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主要在大学和职业中学里展开。鉴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现在越来越多的普通高中也开设了这门课。

笔者:您认为我国职业生涯规划事业发展得如何?存在哪些问题?

刘:职业生涯规划受到国人的重视,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是指导学生的职业与人生发展,只有拥有正确的理念才能保证学生正确的人生方向。许多家长对职业生涯规划理解得过于功利化,将其变成了预测孩子未来职业和填报高考志愿的工具,这是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误解,亟待纠正。

笔者:正确的理解是什么?

刘:职业生涯教育的重点不在于规划,因为在瞬息万变的时代,规划反而可能成为一种限制。接纳不确定性,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未来,才是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正确理解。在职业生涯规划领域,最常听见的一种说法是:“你要为自己确定一个明确的职业目标。”也就是“及早做规划”。这种说法几乎成了职业生涯规划领域的金科玉律。这听起来很有道理,其实是不科学的。

笔者:能说得具体些吗?

刘:职业生涯规划师为学生做规划时,一般遵循的是传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但是这种传统的理论并未经过科学的验证。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发现契合个人特质的职业角色,“人职匹配”是根本理念。不过,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人职匹配的职业决策就是好的或有效的职业决策”这一假设并没有得到实证研究的支持。而“规划”的理论基础基本上都是建立在这一假说的基础上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理论基础科学性尚未得以证实,以此为基础的“规划”的科学性何来?

退一步说,即使“人职匹配”这一假设成立,我仍不建议孩子做这样的规划,因为有些测试已经比较陈旧,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比如最常用的“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是由霍兰德在20世纪70年代初编制的,经过我国心理学家引进并几经修订,逐渐传播开来。但是,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中文版最近的一次修订在1996年,由龍立荣修订,已经使用了20多年。这20多年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的职业层出不穷,而测试版本及结果解释仍旧停留在1996年。这种情况,是不是有点“刻舟求剑”的感觉?

笔者:那么,最新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是什么?

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处在急速变化之中,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比如,人们的工作变动性越来越大,职业生涯发展路径更加难以界定和预见;工作环境更加复杂,影响因素更加多样化,意外事件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个人的生涯发展需要终身学习;等等。在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传统的职业生涯心理学理论已经不合时宜,于是出现了一种新的职业生涯心理学理论——生涯混沌理论。

生涯混沌理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启示是,人的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都是复杂多变的,要以变化的目光看待职业生涯发展。因此,中学生不一定要早早确定明确的职业目标,而是对未来要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中学生处于可塑性比较强的时期,价值观、人生观都没有定型,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倾向都还在发展变化之中,过早地进行规划反而可能限制其发展。

“适应”才是职业规划的重点:从事并不十分喜欢的工作,不一定就出不了成就,全球100位杰出人士中有61位承认所从事的职业并不是自己最喜欢的

笔者:在许多家长看来,孩子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和专业,大学毕业后选择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从此安居乐业,就是幸福的一生。

刘:这是美好愿望,但不太现实。高考竞争如此残酷,不可能人人都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和专业;每年大学毕业生这么多,就业岗位如此少,能顺利就业就不错了,还要适合自己,无异于痴人说梦。

笔者:那么,现实的策略是什么?

刘:两个字:适应。传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认为,只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个人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在职业上取得成功,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职业,会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导致自己的职业生涯不成功。其实这种观点是非常片面的,低估了人的适应能力。因为传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缺陷,越来越多的职业生涯心理学家开始关注适应力,进而发展出了生涯适应理论。有研究者认为,青少年为其职业生涯所做的准备,核心是适应力的增强。

美国著名心理学博士艾尔森曾经对全世界100位各行各业的杰出人士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得出了一个让人十分惊讶的结论:其中61位杰出人士承认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并不是他们内心最喜欢的,他们的兴趣并不在那上面。

在以后的走访中,艾尔森发现,这些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出类拔萃,就是因为适应力强。他们一致认为:既然我被安排到了并不十分喜欢的领域,从事并不理想的工作,那就不该有任何的抱怨和懈怠。只有把这份工作当成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在肩上,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是明智的选择。

正是在这种“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成其事”的高度责任感的感召下,这些人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笔者:但是,从事不喜欢的职业,人不会感觉憋屈吗?这种憋屈一定会削减工作积极性吧?

刘:传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认为,如果你选择了一个不喜欢的职业,不但会阻碍你的职业生涯发展,还会导致你产生消极情绪,甚至悲观厌世。这样的观点同样忽略了人的发展性。兴趣并非一成不变,对某一职业的兴趣既可减退、消失,同时也可以培养、发展,而且人的心态也是可以调整和适应的。

研究表明,职业生涯适应力能够直接影响个体的健康发展,是个体健康发展的标志之一。研究者针对美国中学生的研究发现,积极的职业生涯定向和较好的职业生涯准备能够预防问题行为和提升其幸福感,同时减少一些消极情绪。职业生涯适应力与个体的健康发展也是密切相关的,个体的职业生涯适应力能够预测其生活满意度水平。可见,适应力强的个体不但容易在职业生涯发展中取得成功,而且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也较高。

综上所述,强调“规划”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但脱离实际,而且不利于个体发展;而强调“适应”的生涯规划不但有利于社会,而且有利于个体的全面发展与身心健康。

家长要允许孩子在职业生涯探索中出现失误

笔者:既然在职业生涯发展中,适应力是如此重要,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适应力呢?

刘:首先,家长要建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我国家长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尚不到位,误以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找工作的工具,所以“职业生涯规划”的叫法比“职业生涯教育”更流行,足见“规划”理念的根深蒂固。正如刚才所说,过于强调“规划”不仅不利于孩子的职业生涯发展,而且会阻碍孩子的职业生涯发展。这就需要家长首先要建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向孩子强调“适应”的重要性,让孩子明白“职业生涯之道即应变之道”的道理,从而掌握“随机应变”的职业生涯应对策略。

其次,家长要允许孩子在职业生涯探索中出现失误。职业生涯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是做几个测试、填几张量表就可以完成的。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大胆探索,多方尝试,允许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失误。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增强适应能力。有些所谓的职业生涯规划师动不动就向学生灌输“选错了专业会后患无穷,选错了职业会遗憾终生”的思想,让学生束手束脚不敢选择。其實,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大胆地去选择,如果真的选择了不喜欢的专业和职业,也并不意味着无尽的痛苦,还有其他许多可能。

再次,给孩子树立人生榜样。真实的事例往往比较有说服力,因此,家长不妨给孩子推荐一些名人访谈电视节目。社会精英们的真实经历会对孩子深有启发,有利于孩子适应能力的增强。

比如,我所在的温州中学曾经邀请全美温州博士协会会员、毕业于加州大学计算机专业、已在谷歌公司就职5年的校友叶绍志,为学生做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的讲座。叶绍志读高中时,从来没想过将来自己会成为电脑工程师。他在清华大学读的是电子工程专业,后来读博才转攻计算机。他说:“很多同学觉得现在学什么,以后一定就要干什么。在我看来,现在定性还太早,不要过早地给自己贴上标签,往往最后做什么比当初学什么要重要得多,而最后做什么,应该去寻找自己最喜欢的,最适合自己的事情。”他以自己的真实经历,让学生明白不断探索、积极适应的重要性,从而引发学生对适应力的重视。

最后,让孩子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自己的适应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职业生涯规划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性是职业生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仅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无疑是本末倒置。因此,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重视其实践性。与理论性学习相比,实践性学习可以充分利用家长的各种资源,丰富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开阔孩子的视野;可以加深孩子的感性认识,让孩子产生强烈的心理冲击,增加学习的实效性。

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带领孩子走进企业、社区、机关等场所,让学生深入了解当今社会与现代企业;二是指导孩子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解决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走出人生的迷惘,坚定自己的理想与目标。通过这些实践,学生可以大大提升职业生涯适应力。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新事物,它的理论基础并未发展成熟,还处在不断发展与革新的阶段。因此,家长一定要不断地学习,接触新的理论与理念,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以便给孩子提供有效的帮助。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适应力职业生涯理论
论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奔五”的凯莉·米洛:从邻家女孩到流行歌手
谈谈怎样的数学教学更能适应现在的高考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盛满理论
新媒体时代电视节目制作的适应力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理念转变探讨
Kobe Bryant beats Michael Jordan’s career poi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