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认知的发展及其教育

2020-08-12 09:08曹应飞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认知发展

曹应飞

摘要:美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除了美化生活,它还被用作治疗心理疾病的工具。当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对儿童的教育,然而在具体操作方法上却收获甚微。究其原因,成人对儿童发展阶段的了解并不深刻,这也是导致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产生误解的原因之一。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种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认识儿童美术认知发展,了解促进其发展的因素对儿童教育来说必不可少。本文采用了访问调查、抽样调查和网络调查法,收集了儿童六十幅作品,并对儿童美术认知的发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儿童美术;认知发展;区别率

中图分类号:J954;B8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7-0206-02

一、引言

童年经验是一个人生活轨迹的开端,亦是解开其性格与思维方式的密码,在研究心理发展的过程中,这一环节必不可少。儿童在其童年时期累计创作素材,成年后这种素材会反复出现并形成新的素材。当然,这一新的素材也是基于我们最原始的童年经验。人不可能摆脱童年经验去创造新的经验,正因如此童年经验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多方面的影响。童庆炳在他的《文艺心理学》一书中也指出“童年经验构成内在世界,是一个人心理发展不可逾越的开端,对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思维方式等形成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童年时父母亡故或离异,或家道中落对性格及气质的影响尤其大,不愉快的童年会让人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美术史上也有许多大师,人们研究他们的作品大都绕不过对他们自身经历的研究。就像儿童的成长一样,都有阶段性可循。

二、绪论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对儿童来说,他们成长的第一步是随手的绘画,其次才是文字。儿童对美术的认知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儿童在绘画中抒发自己情感,作为语言认知体系尚未健全的儿童来说,通过他们的艺术作品能让成年人更好的了解儿童并与其建立良好的沟通。那么,儿童对美术的认知究竟是如何发展的?在这种发展中又有哪些因素起着制约或促进的作用?

三、研究对象的阶段划分

(一)研究对象年龄划分及依据

首先,必须明确本文所研究的对象是指3至12岁的儿童。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对儿童智慧发展做了四个主要阶段的划分,他将O至2岁的儿童定义为感知运动阶段;2至7岁的儿童为前运算阶段;7至11岁的儿童为具体运算阶段;11岁以上的儿童为形式运算阶段。而在儿童绘画发展中将智慧发展处于前运算阶段的2至7岁儿童所相对应的绘画发展具体为:2至4岁的儿童处于涂鸦阶段A至7岁的儿童处于前图式阶段;将智慧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7至11岁儿童所对应的绘画发展具体为:7至9岁的儿童处于图式阶段,9至11岁的儿童处于写实萌芽阶段。根据皮亚杰的理论研究本文将研究对象做了如下划分:即3至7岁儿童处于自我认识阶段,即就是说儿童在这一时期会逐步产生自我意识,并开始以自我为中心观察和感受周围的世界;7至9岁儿童处于初建空间秩序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会不自觉的重复视觉对象,画面中会出现明显的重复线条,并且这些线条会出现较明确的空间秩序;这里9至12岁的儿童处于逐步具象的绘画阶段,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即是从写实萌芽向拟写实阶段的发展中,这一时期的儿童会产生几何图式的画面,并且渐渐转向自然描绘,线条更具有写实性。

本文将研究对象按年龄划分为以上三个时期,让我们从“儿童为何要这样画?当之一问题逐一展开。

四、研究过程

(一)研究年龄在3-7岁的儿童绘画

儿童为什么要这样画?我们收集了60幅儿童的绘画作品,并对其进行了分类。并发现在小一点的孩子中,如三岁、四岁的孩子,他们在画画时有一些明显的特征。比如他们会用很简单的笔触代替他们要表达的东西,他画在纸上的或许是一个点,或者一条线,又或者是个圆圈,就是随手的一笔涂鸦。显然他们画画的笔触受制于他们用笔的技巧,而他们还不是很熟悉要怎样用笔。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人物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谈及儿童绘画发展时说到儿童忠实于原型的程度受制于儿童有限的观察力与技巧。“从儿童早期绘画中,我们既看不到忠实于自然事物的形象,又看不到透视变形。”并且从儿童绘画中确实能够看出,儿童控制系统还不够成熟。以一个不规则的图形来代表他所想表达的事物,儿童不是故意要画成这样,他只是没有复制现实,而是在象征现实。绘画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活动,写字和画画之间是没有本质的区别的,只要拿着笔在纸上畫下东西,就能使他们愉悦。至于究竟想画出什么,最终画出来什么,这些不仅受制于他们对现实的观察以及他们用笔的技巧,最重要的是这些画在纸上的东西足够满足他们对绘画的期望。这种现象随着儿童年龄的不断增长也会发生变化。7岁之前的孩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在我们征集的作品中,有许多这一年龄段孩子的作品,他们画自己的家和家人,通常没有透视关系,比如房子是由三角形的屋顶和长方形或正方形的房间组成,画面中的人物亦是,圆形或三角形的脸,两条象征性的胳膊和腿,手是一个圆圈,或者圆圈上面长了好几个半圆,用来代表手指。有趣的是画面中妈妈的形象高过房子,高过大树,并且画面中人物的头部比例明显大于其他部位。这些被放大的事物对儿童来说是画面中最重要的,他们把最重要的事物夸张放大来突出其重要性。就像在埃及雕像中,大臣和仆役的雕像一般都比国王和王后的雕像要小,还有画家马萨乔笔下的《圣母与圣子》,圣母抱着圣子明显大于两侧的仆人。这些被放大的事物都被赋予了某种重要的价值,阿恩海姆形容这种价值时这样说到,“正是这种主观价值,才促使儿童把这些事物画得更大”。

(二)研究年龄在7-9岁的儿童

儿童在7-9岁的阶段,具备了一定的运算能力,并且在思维上有了明显的逻辑,他们可以理解水结冰,亦可以理解冰化水。在这一阶段儿童的绘画会出现透视,并有了明确的空间秩序感。画面中原来平面的房子变成了立体的,人物也比房子小了,白云下面是长得比房子高的树,树前面正中间是一所大房子,在房子门前有一条长长的小路,路的左边是爸爸,右边种了一株小花。不难发现这时爸爸的头部和房子的底部相接,爸爸站在了房子前面的草地上,画面中出现了空间感。在另一幅画中,一幢带透视的房子,后面站着自己和妈妈,很明显妈妈和小朋友的身体都用长方形代表,两个人的胳膊和腿都是用直线表示,手的部分由三个椭圆代表手指,脚用一个近乎三角形的形状表现,并且都是朝向左边,头发都是画出了大致长短。画面中的事物能否画的被接受,和儿童创作绘画的目的与标准分不开,而儿童在镜子中也不可能看到自己长方形的身体和像豆子一样的手。这说明这样画能满足他们对画面最终的期待,阿恩海姆用“再现概念”来帮助我们理解这一点。他是这样描述的“在儿童身上做的实验证明了认出一个事物与模仿一个事物之间的巨大差别,从而帮助我们认识到再现性概念的无比重要性”。并且在上述作品中,正印证了再现概念里“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最先掌握的是垂直与水平之间的关系”。的确,从收集到的儿童画作中也发现了这一点,胳膊和手似乎最易于用直线表达,画面中的人物几乎都是直立的姿态。并且他指出“帮助儿童成功的最有效方式,是诱导他们去注意一条斜线或对角线的组成结构和如何摆出这种结构”。在这一年龄段的儿童画作中,我们也发现许多画作出现了除了圆形,垂直与平行的线还有一些图形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菱形等图样,这说明他们已经掌握了最容易掌握的圆形和垂直与水平。

(三)研究年龄在9-12岁的儿童绘画

9-12岁的儿童,他们的绘画逐渐趋于自然,更具有写实性,这与儿童智力发育和童年经验也是分不开的,他们的用笔技巧比以前成熟,对事物的认知也逐渐更真实,这个阶段的儿童也或多或少都会在绘画方面受到各种教育。因此他们的画作更容易被接受,从最初的圆圈到垂直平行的直线,再到有倾斜角度的出现,最后将他们融合起来,并且越来越成熟。在我们收集的儿童作品中,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可以画出简单的素描了,这是他们经过后期美术教育学会的技巧。有一幅彩铅画,画面上一个橘子上有个卡通形象,就半剥开皮的橘子来说,不仅有透视,还画了投影,使物体有了明暗关系。线条也不是简单的圆形以及垂直与平行,在剥开的橘子皮边缘,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不规则的形状。这说明在这一阶段,儿童已经可以很好的将各种成分结合在一起。

(四)阿恩海姆的区别率

说到这里,有一点必须要强调,那就是儿童对美术的认知与他们的年龄并不是相对等的,用阿恩海姆所提出的区别律来解释,就是说“儿童年龄段与儿童画的各个发展阶段之间,没有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正如同龄儿童的智力年龄或智力商数也都不同一样,他们在相同的年龄所达到的形式水平也各不相同。这就是说,他们创造的样式的成熟性只能通过他们的画去衡量,而不是通过他们的年龄去衡量。”本文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讲3-12岁的儿童分为了三个阶段进行研究,但并不代表每个阶段的孩子的绘画就与他的年龄一一对等。阿恩海姆提及要通过他们的画去衡量他们所创造事物的成熟性,而非年龄。

五、调查结论

本文将儿童美术认知分為了三个阶段,分别解释了三个阶段儿童美术认知是如何发展的。根据阿恩海姆的区别率,我们知道儿童美术认知与年龄的关系不是一一对等的,也会因为教育以及生理和智力发育而产生差别,但是无论儿童认知美术发展的快或慢,每个阶段的发展都不会少。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并为其提供正确的教育方式,对构建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来说,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艺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孔起英.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与学前儿童绘画的发展和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1996(04).

[4]朱德珍.对聋哑儿童美术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08.

[5]朱曼殊,武进之.对正常儿童、聋哑儿童和盲童的一项比较研究——语言和思维发展的关系[J].心理科学通讯,1982.

猜你喜欢
认知发展
基于学生认知发展的物理问题情境设计
浅谈幼儿园语言文学作品选择的标准
基于核心价值取向研究幼儿体育游戏的设计与实现
区角游戏对幼儿素质教育的作用论述
扮演游戏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
中职数学教学要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小学英语教学如何创设情境
众人拾柴火焰高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