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

2020-08-13 12:49李勇华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54期
关键词:腹针肌张力痉挛

李勇华

(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脑病科一区,广州 广东 510800)

0 引言

脑卒中是一种危险性疾病,在临床中比较常见,该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病死率,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脑卒中患者很容易引发肌张力增高等并发症,从而使患者运动阻力增加,导致患者出现运动不协调的问题,减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需在临床中实施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对患者肌张力加以改善。针刺治疗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种疾病康复治疗,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1]。本课题针对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采取综合康复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试验研究对象是来我院就诊的60 例脑卒中患者,研究时段为2018 年8 月至2019 年10 月,经电脑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30 例,包括男16 例、女14 例,年龄在36-72 岁,平均(54.21±2.36)岁;对照组30 例,包括男17 例、女13 例,年龄在35-71 岁,平均(53.27±2.41)岁,对比基础资料,差异性不显著(P>0.05)。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检查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②病情稳定,情绪波动不明显。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障碍意识的患者。②与严重肝肾脑功能障碍合并的患者。③对针刺晕针、恐惧的患者。

1.2 方法。①单项康复训练治疗应用于对照组。由康复医生评估患者病情,对患者四肢简化Fugl-Meyer 运动评分和改良Ashworth 肌张力的分级进行评估和记录,依据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计划,由专业医生给予治疗,1 天1 次,1次30 分钟,1 个治疗周期为4 周,统计四周后的治疗效果。在康复训练中,首先,给予手法治疗。通过关节负重、被动关节负重及挤压肌腱等特殊手法对患者局部痉挛加以缓解。其次,给予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运用不同感觉对正常人体神经生理进行刺激,对肢体痉挛状态加以控制,以正常的运动方式将日常活动完成。第三,进行功能性活动训练,在对患者痉挛进行控制的同时,自主将站起、步行等训练完成。②康复训练联合腹针疗法治疗应用于观察组。康复训练法同于对照组。由针灸医生给予患者腹针治疗,在结束腹针治疗的30 分钟后,由专业治疗师给予康复训练。辅助患者呈仰卧位,将腹部充分暴漏出来,局部位置采取75%乙醇进行常规消毒,在进针过程中与血管避开,只捻转不提插或者是仅进行轻度提插。选取关元、气海、中脘、下脘、元四穴及引气归为主穴,选取上、下风湿外点、外陵、大横、滑肉门、商曲及气旁作为配穴,每次留针30 分钟,1 天1 次,治疗 5 天后,休息2 天,1 个治疗周期为4 周。

1.3 观察指标。①对比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FMA 评分。采用Fugl-meyer 评分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分,满分100 分,上肢、下肢各按66、34 分,轻度运动障碍为96-99 分,中度运动障碍为85-95 分,明显运动障碍为50-84 分,严重运动障碍小于50 分。②对比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效果。显效:肌张力评级降低级别超过2 个;有效:肌张力评级降低级别超过1 个;无效:肌张力评级并未出现明显变化。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应用统计学软件测评数据主要,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t为检验值,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χ2为检验值,对比数据,差异显著(P<0.05)。

2 结果

2.1 对比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FMA 评分。治疗前,两组患者FMA 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见表1。

表1 对比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FMA 评分(±s,分)

表1 对比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FMA 评分(±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0 30.13±2.47 20.36±2.15对照组 30 30.45±2.34 13.05±2.23 t-0.515 12.925 P-0.608 0.000

2.2 对比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效果。比较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数据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见表2。

表2 对比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效果(n,%)

3 讨论

中医认为脑卒中后痉挛的范畴为“臂肘挛疾”、“痉病”、“筋病”,阳气温养筋才能维持柔和自如的肢体,阳气衰弱是运行筋脉不畅,导致痉挛[2]。肝和筋是脑卒中后痉挛的主要发病部位,筋燥血虚、阳热、风为该疾病的病因病机。腹针治疗的基础是中医理论,核心为神阙调控系统,脏腑经络学说是一种指导方法。腹部是分布最多人体经络、最集中肺腑、最丰沛气血的部位[3]。通过针刺腹部穴位,能够使脏腑经络功能最大限度地被调节,促进气血生化,快速恢复肢体功能,实现降低肢体肌张力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脑卒中过度增高后肌张力是指损伤运动神经元,减弱抑制下运动神经元作用,从而引发运动障碍。通过长时间被动静力牵伸可以降低亢进反射,减低和逆转早期痉挛。运用等张收缩、重复牵伸等技术,抑制偏瘫患者患肢痉挛,达到肌张力动态平衡[4]。对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采用综合康复疗法,能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上肢运动能力,加快运动能力恢复速度,最终实现良好的治疗效果[5]。本次试验主要对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采取康复训练联合腹针疗法与单项康复训练的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观察组FMA 评分为(30.13±2.47)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 评分为(20.36±2.15)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低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数据对比,差异性显著(P <0.05)。可见,综合康复疗法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单项治疗。

总而言之,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采取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能够获取显著的治疗效果,明显改善肌张力,保证患者生活质量,提升治疗总有效率,加快疾病恢复速度,有临床实践价值。

猜你喜欢
腹针肌张力痉挛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型手震颤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面肌痉挛如何护理
防运动后肌痉挛喝水不如补电解质
别让肌张力障碍成为健康的“拦路虎”
腹针加局部痛点围刺法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
腹针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