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氩等离子电凝(APC)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0-08-13 06:21吴军杨洋孙明琨张瑜赵宇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62期
关键词:消化性等离子消化道

吴军,杨洋,孙明琨,张瑜,赵宇

(黑龙江省鸡西鸡矿医院,黑龙江 鸡西)

0 引言

息肉是粘膜表面膨胀的增生物,是良性物质,而肠息肉和胆囊息肉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多聚物类型[1-2]。由于消化性息肉通常是致癌的,所以往往提倡进行手术处理。近年来,随着微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内窥镜在诊断和治疗消化性息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3-4]。在到本院就诊的消化道息肉患者中择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的消化道息肉患者60例,观察内镜下氩等离子电凝(APC)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到本院就诊的消化道息肉患者中择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的消化道息肉患者60例,将这60例患者按照入院的时间随机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在研究组30例患者中,男性15例,占研究组例数的50.00%,女性15例,占研究组例数的50.00%。患者年龄20~80岁,平均(40.1±3.5)岁,在这之中,5例患者是属于多发性息肉、25例患者是属于单发性息肉,息肉的直径0.5~3.0 cm,平均(1.8±0.9)cm,22例患者为胃内息肉、1例患者为结直肠息肉、4例患者为食管息肉、3例患者为十二指肠息肉。在参照组30例患者中,男性20例,占参照组例数的66.67%,女性10例,占参照组例数的33.33%,年龄 20~75岁,平均(47.5±3.9)岁,在这之中,5例患者是属于多发性息肉、25例患者是属于单发性息肉,息肉的直径0.5~3.0 cm,平均(1.8±0.9)cm,21例患者为胃内息肉、3例患者为结直肠息肉、2例患者为食管息肉、4例患者为十二指肠息肉。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相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但组间可以对比(P>0.05)。

1.2 方法

所有在手术前实施各项基础检查(凝血酶时间、心电图检查、凝血时间检查),对检查的指标进行仔细观察,胃息肉患者使用胃镜检查,对肠息肉的患者在检查之前口服硫酸镁来达到清洗肠道的效果。在手术前30 min,静脉注射山莨菪碱注射液10 mg+地西泮注射液10 mg,口服利多卡因2% 10 mL。

参照组患者使用高频电刀手术治疗,具体方法:使用电刀实施息肉切除,手术过程中,在内镜下,使用圈套器或热活检钳对息肉进行切除。息肉直径<0.5 cm的患者,给予热活检钳灼除或粘膜下注射后圈套器切除;息肉直径>0.5 cm的患者,多使用圈套器行粘膜下注射后切除。有蒂息肉多行圈套器切除。

研究组患者实施氩等离子APC术,具体方法:引导患者摆出正常的检查体位,将氩等离子插线接头插在有地线的插孔上,将氩气阀门打开,进行设备调试,将氩气的气流量调整至2 L/min,电凝的功率保持在60 W左右,强度保持在5000 V/m2,在治疗之前,进行严密的体外测试,使用电子内肠镜观察病灶,根据息肉的形状、数量以及大小制定不同的方法处理。首先处理较小的息肉,然后再使用电凝将较大的息肉进行切除,在内镜头下使用APC凝固导管伸到病灶上方大约0.3~0.4 cm,1~3 s/次,可进行多次治疗,直到病灶变成黝黑、泛白、泛黄,可让患者腹部胀气减少。

研究组患者和参考组患者接受治疗后都要进行24 h的术后观察,1~2餐禁食,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进行胃酸抑制,口服,1~2次/d。口服果胶铋胶囊进行胃粘膜保护,3次 /d,2粒/次,持续治疗14 d,禁止剧烈运动。

1.3 效果判定

(1)在两组患者接受介入之后,将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详细对比,对比方法:①痊愈:患者经过治疗之后,各种相关表现完全消失(食欲不振、呕血、黑便、腹部疼痛不适),进行胃镜检查后,显示息肉消失;②显效:患者经过治疗之后,各种相关表现显著改善,进行胃镜检查后,显示息肉缩小面积>70%;③有效:经过治疗,临床表现显著缓解,息肉面积缩小30%~70%;④无效:各种临床表现无改变,甚至加重,息肉面积无缩小甚至增大。

(2)将两组患者护理介入之后对相应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大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对比[n(%)]

2.2 两组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消化道增生性疾病就是消化道息肉,病因起源也是主要来自黏膜上皮,能够通过胃镜检查发现息肉的患者>50%,息肉的癌变率也在30%~50%。而且会根据年龄的增长不断上升。其中不正确的饮食和息肉生长脱不开关系。消化道息肉的临床诊断通常使用内窥镜检查,该检查可以达到与立体显微镜一样的观察水平,实时观察腺体开口状态,并按照开口形状、部位和粗糙度诊断疾病[5-6]。内窥镜用于诊断消化性息肉不仅能够确定损伤的性质,而且还能够理解损伤的渗透深度和内窥镜治疗后的残余条件,提高对小息肉的识别、检测,能够及时发现早期癌症和轻微癌症,提高治疗效率。此外,迅速治疗和跟踪消化性息肉是控制消化管恶性肿瘤的重要措施。APC疗法是一种治疗消化性息肉的技术,始于1960年,并在临床中广为人知,并利用了技术成熟等优势[7-8]。然而,在临床的最近几年里,对消化性息肉的治疗方法进行监测的结果并不理想,一些病人又出现了癌性息肉或转移。氩等离子凝固是一种用于引导和固化需要高频电流和单极处理的技术,使用电离和导电氩,即氩等离子[9-10]。在镜子内应用氩等离子固化的优点在于,可以自动限制固化深度,从而减少穿孔发生率;此外,氩等离子束可以自动定向于治疗患病的炉灶,而不论其是否氩流的方向和注射头指示的方向可以轴向、侧向和反向自凝固,直至病灶的各个部分,并且可以更容易地处理消化性息肉和出血性。

本次研究表明,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大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综上所述,对消化道息肉的患者使用内镜下氩等离子APC治疗能够提高治疗的有效性,降低并发症发生情况,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消化性等离子消化道
神秘的 “物质第四态”
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消化性溃疡观察与探究
生活方式干预在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的应用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基层卫生院消化性溃疡内科治疗效果探讨
消化道出血有哪些表现?若有这4个,是时候注意了,如何护理
远离消化性溃疡 无忧生活
谷氨酰胺在消化道肿瘤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嘴和消化道(2)
等离子面板出货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