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例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生命支持治疗效果分析

2020-08-13 07:15陈兰春杜慧君唐玮欣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20期
关键词:心脏骤停

陈兰春 杜慧君 唐玮欣

【摘要】 目的 分析心肺復苏术(CPR)后患者实施生命支持的情况及其效果, 为下一步提出改进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CPR后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预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将患者分为A组(不良神经功能结局组, 55例)和B组(良好神经功能结局组, 13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各项生命支持治疗情况、体温及院外心脏骤停(OHCA)和院内心脏骤停(IHCA)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8例患者CPR后24 h内最高体温为(37.3±1.5)℃, 其中29例(42.6%)体温>37.5℃;CPR后7 d内最高体温为(38.0±1.5)℃, 其中36例(52.9%)出现中度发热(腋温>38.0℃)。良好神经功能结局组患者CPR后24 h内最高体温为(37.6±0.7)℃, 与不良神经功能结局组的(37.3±1.6)℃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58, P=0.513>0.05)。良好神经功能结局组患者中, OHCA患者3例(23.1%), IHCA患者10例(76.9%);不良神经功能结局组患者中, OHCA患者14例(25.5%), IHCA患者41例(74.5%);两组患者OHCA和IHCA发生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虽然对心脏骤停(CA)行CPR后患者实施了各种生命支持措施进行综合救治, 但其死亡率仍然很高。早期体温管理尚有待进一步加强与规范, 院前急救时及早建立人工气道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

【关键词】 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术;生命支持;预后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0.012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life support treatment on patients aft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so as to provide the evidence for further improving. Methods   A total of 68 patients after CPR were divided into poor neurological outcome group (55 cases) and good neurological outcome group (13 cases) by recovery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The general data, life support treatment status, body temperature, and occurrence of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 and 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HCA)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nder and ag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The highest temperature of 68 patients within 24 h after CPR was (37.3±1.5)℃, of which 29 cases (42.6%) had a temperature>37.5℃; the highest temperature within 7 d after CPR was (38.0±1.5)℃, of which 36 cases (52.9%) had moderate fever (axillary temperature>38.0℃). The highest body temperature of good neurological outcome group within 24 h after CPR was (37.6±0.7)℃, which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that of patients with poor neurological outcome group (37.3±1.6)℃ (t=0.658, P=0.513>0.05). In good neurological outcome group, there were 3 patients with OHCA (23.1%), 10 patients with IHCA (76.9%); In poor neurological outcome group, there were 14 patients with OHCA (25.5%), 41 patients with IHCA (74.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occurrence of OHCA and IHC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Although patients underwent comprehensive life support measures after CPR for cardiac arrest (CA), the mortality rate is still high. Early body temperature management needs to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and standardized, and early artificial airways in pre-hospital rescue maybe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CA patients eventually.

【Key words】 Cardiac arrest;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Life support; Prognosis

近年发布的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指南, 对规范和推广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现场CPR及后续高级生命支持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特别对基层医院帮助更大。但目前CA患者的死亡率仍居高不下, 国外报道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出院存活率仅为10%~12%, 院内心脏骤停(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HCA)为15%~20%[1, 2], 国内报道<10%[3, 4]。如何提高CA患者抢救成功率, 仍然是当今医学界的一大难题。为了解本科CPR后各项生命支持措施实施现状及其效果, 探讨改进措施, 作者对2014年1月~2018年12月的68例CPR后患者, 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期间各种生命支持措施的实施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因CA行CPR, 恢复自主心跳并昏迷, 为行进一步生命支持治疗而收入ICU的患者68例, 其中男51例, 女17例;年龄11~89岁, 平均年龄(57.9±21.0)岁。其中IHCA患者51例, 发生于外院急诊的10例、送检过程中3例、过床时2例、本院急诊14例、病房中22例;OHCA患者17例, 发生在救护车上4例、其他场所13例。CA发生原因:急性心肌梗死15例, 心律失常7例, 严重颅内疾病12例, 误吸、痰液堵塞、感染等引起上气道阻塞9例, 严重肺部疾病10例, 肺外严重感染6例, 内环境紊乱2例, 严重创伤4例, 其他5例。所有CA患者均立即给予CPR, OHCA患者起始复苏人员为非医务人员的11例(其中2例治愈)。到达ICU前均建立了人工气道, 但17例OHCA患者中, 现场建立人工气道的仅2例, 送达医院急诊后才给予建立人工气道15例。

1. 2 研究方法

1. 2. 1 信息采集 详细查阅所有患者的病历、病程记录和特护记录等, 提取相关信息, 包括一般资料、CA发生原因、地点、复苏人员性质、复苏时间、复苏后生命支持措施(包括体温管理、镇静镇痛药物的使用、呼吸机的使用、肾脏替代治疗、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等)的应用情况及其效果、结局(死亡和出院时的状态)等。

1. 2. 2 分组方法 根据预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将患者分为A组(不良神经功能结局组, 55例)和B组(良好神经功能结局组, 13例)。不良神经功能结局患者包括住院期间死亡、出院时中度及以上昏迷者。神经功能良好结局患者包括出院时意识清醒、无明显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表现者。两组患者均给予各种生命支持措施。

1. 3 观察指标 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各项生命支持治疗情况、体温及OHCA和IHCA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一般资料及各项生命支持治疗情况比较 不良神经功能结局组患者中, 男40例, 女15例;平均年龄(59.5±20.5)岁;良好神经功能结局组患者中, 男11例, 女2例;平均年龄(51.0±23.0)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项生命支持治疗情况见表1。

2. 2 兩组患者体温比较 68例患者CPR后24 h内最高体温为(37.3±1.5)℃, 其中29例(42.6%)体温>37.5℃;CPR后7 d内最高体温为(38.0±1.5)℃, 其中36例(52.9%)出现中度发热(腋温>38.0℃)。良好神经功能结局组患者CPR后24 h内最高体温为(37.6±0.7)℃, 与不良神经功能结局组的(37.3±1.6)℃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58, P=0.513>0.05)。

2. 3 两组患者OHCA和IHCA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OHCA和IHCA发生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文献报道IHCA的主要原因依次为心脏疾患、肺脏疾患和脓毒症[3]。本组IHCA的原因主要是心脏疾患, 其次为呼吸和颅内疾病, 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4]。提示对严重的心、肺、颅内疾病和严重感染的住院患者均应时刻警惕发生CA的可能, 并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本组存活并具有良好神经功能结局患者13例, 其中IHCA患者10例, 略高于OHCA的3例, 可能与前者能及时得到正确、有效的处置有关。

亚低温(32~36℃)治疗可以改善CA患者生存率和神经功能结局[5-7], 指南推荐对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实施亚低温治疗。本组使用冰帽或冰毯控温的患者46例(67.6%), 与文献报道相一致[8], 提示CPR后相当一部分患者未采取严格体温管理措施, 且采用控温措施的患者也未能达到亚低温治疗的要求。良好神经功能结局组CPR后24 h内最高温度与不良神经功能结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所采用的体温控制措施未能改善预后, 与文献报导不一致[5-7], 可能与未能达到亚低温治疗的目标体温有关。本组CPR后24 h内最高体温为(37.3±1.5)℃, CPR后7 d内最高体温(38.0±1.5)℃, 冰帽或冰毯控温平均使用3.4 d。提示CPR后体温升高常见, 可能CPR后的患者, 其体温易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如原发疾病、缺血缺氧性脑损害、感染、肌肉阵挛、抽搐或药物等, 说明, 有必要对早期亚低温治疗进一步强化与规范。

本组46.7%患者使用了镇静镇痛, 镇静镇痛可减少大脑的耗氧、控制抽搐及寒战等, 对大脑起到一定保护作用。部分病例未使用镇静镇痛的主要原因是大脑缺血缺氧性损害过于严重, 已表现为深度昏迷、瞳孔散大固定。所有病例均给予机械通气, 92.6%需要使用升压药, 提示CPR后患者, 多存在呼吸及循环功能受损, 主要可能与原发疾病、大脑缺血缺氧性损害及镇静镇痛药物等因素有关。因此, 对CPR后患者, 应密切注意呼吸及循环的支持与监测。此外, 在生命支持治疗的应用方面, 良好神经功能结局组和不良神经功能结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似乎提示, 必须在此基础上寻求其他方面的突破以期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

本组17例OHCA患者现场建立人工气道的仅有2例, 推测对不良临床结局有重要影响。强烈提示需加强对院前急救队伍的培训, 提高其现场救治水平。

综上所述, 近年来, 本院ICU对CPR后恢复自主循环的患者采取了综合措施进行生命支持治疗和脑保护, 但个别细节还有待提高, 尤其是早期亚低温治疗的体温诱导方法、目标管理等仍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另外, OHCA现场抢救水平有待提高, 尤其必须注意及时建立人工气道。如何进一步降低CA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 尚需进一步研究及院前、急诊及ICU等部门的密切配合。

参考文献

[1] Andersen LW, Holmberg MJ, Berg KM, et al. 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 a review. JAMA, 2019, 321(12):1200-1210.

[2] Sandroni C, Nolan J, Cavallaro F, et al. 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ncidence, prognosis and possible measures to improve survival. Intensive Care Med, 2007, 33(2):237-245.

[3] 胡琦, 趙箐华, 邹丽君, 等. 241例心跳骤停与心肺脑复苏的回顾性分析.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4, 13(3):158-160.

[4] 李恒, 张新斌, 邓卓超, 等. 东莞南部镇区305例院外心跳骤停事件的回顾性分析.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6, 21(2):106-109.

[5] Bernard SA, Gray TW, Buist MD, et al. Treatment of comatose survivors of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with induced hypothermia. N Engl J Med, 2002(346):557-563.

[6] Bernard SA. Mild Therapeutic Hypothermia to Improve the Neurologic Outcome after Cardiac Arrest-NEJM. N Engl J Med, 2003, 346(8):549-556.

[7] 李国吾, 武玉荣, 邹俊, 等. 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术后脑复苏的影响.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9, 14(2):193-194.

[8] Gebhardt K, Guyette FX, Doshi AA, et al. Prevalence and effect of fever on outcome following resuscitation from cardiac arrest. Resuscitation, 2013(84): 1062-1067.

[收稿日期:2020-01-21]

猜你喜欢
心脏骤停
急诊实施心肺复苏术救治危重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心脏骤停复苏后患者亚低温治疗的临床研究
心肺复苏机与徒手心肺复苏在心脏骤停救治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肾上腺素联合血管加压素、胺碘酮治疗心脏骤停的效果观察
82例心脏骤停患者急诊心肺复苏效果分析
心脏骤停复苏后低温林格液诱导亚低温治疗与护理
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对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的影响
CCU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影响
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体会和影响因素分析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脏骤停1例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