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隐忧与策略

2020-08-16 13:54张怀重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3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院校

张怀重

[摘           要]  在高职院校中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任务,就应该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并将其视为必要路径。在思政课程中可以凸显其所具备的政治教育功能,但是在其他课程中这一点却是相对隐蔽的。因此,高职院校应落实并贯彻课程思政理念,将其所具有的独特隐性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将以往的“思政课程”逐渐发展成“课程思政”。就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思路对策。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隐忧;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3-0062-03

2016年12月7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由此可见,课程思政的实质就是希望我国高校所有课程,都能将思想政治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发挥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功能,引导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导向、社会责任、奉献精神等方面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练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正确做好为祖国发展人才的培养服务工作。而且这一理念也是当下学界的重点议题,我们部分高校已经开展了相应的改革与探索,当下全国各个高职院校也处于积极推进的过程中。

一、“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之间的辩证关系

众所周知,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其是开展立德树人工作的必要手段。而立德树人在其实践环节中,应当将重心放置在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与重要任务上,将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自动与我国青年学生自身的学科素养、知识、综合能力、身心健康、未来发展等因素紧密结合争取做到融为一体。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其均是实现立德树人的主要方式。在教学中应有思政作为其统领之魂,而在各类课程中需要呈现出对思政育人的要求标准。关于思政课程,其应是思政理论教育的重要课程体系组成,至于课程思政则应是融合于思政教育目标的课程教学体系。文中所指的思政课程应是在我国高职院校中所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也是具备中国特色与品格的学科体系。文中所指的课程思政应基于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方法,高校与高职院校其他相关课程都应该具备育人职责并将思想政治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也可以将学校中的全部课程当作育人载体,将思政教育落实到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是教學育人理念的创新。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所指的课程思政主要表现在课程中对其“三观”进行科学引领,也是对传统教育理念与思维方式的一种突破,目的是积极引领学生学习什么知识技术,在人才培养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正如前文所提及的思政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有外显性,而其他的各种课程中在这一功能具有内隐性。我们以警校的思政课程为例,其主要包含“毛概”“形策”以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这就体现出相对明显的思想边际以及学科定位。可是不管是实践课程还是教育理论课程,二者均具有相应的培养目标以及价值范式,同样也是体现思政教育生动化与具体化的主要知识载体,因此应在潜移默化的知识学习过程中进行教育。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体现着明显的职业技术特点与社会服务功能,如警体课就包含单警队列、警察技能、警务战术、散打、警棍盾牌、匕首操、射击等。而且每一门课程所具备的育人任务及相应的教学手段各有不同,所以需要正能量对其进行引领。要想培养出具备“德才”的高水平人才,课程思政还应进一步掌握思政教育所具备的思维方法,由此才有利于处理好课堂教学、课堂管理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才可以实现社会理想与学生个人综合素养的有机融入,才可以引导高职学生树立健康的职业观与道德观,真正让高职教育事业满足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高职院校实现“课程思政”的重要价值

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课程思政”是当下高职院校实现思政教育有效创新与发展的现实需要。就“课程思政”而言,其主要深度寻找各类学科课程中所涉及的思政教育要素,在此基础上能够系统性地对教育资源加以组织,进而构成教育合力,而且实现“课程思政”能够充分体现出教育所具有的“协同效应”。所谓的“协同效应”,其主要是基于以往的协同理论放置于教育领域结合实际进行创新及发展。依据辞海中对“协同”的解释,就是实现相互配合,其主要源于药学中对两种或者是超过两种药物进行“协作”,用于说明要比一种药物独自使用具有更大的作用。同样两个或者是超过两个的主体在进行教育活动中,因为他们之间的目标、功能甚至是结构均具有一定的类似,而且实现教育资源与实践平台的有效共享,不仅可以切实降低教育成本投入而且还能将教育效果发挥到最大,要想充分发挥教育协同效应的重要基础应是实现各个学科课程之间的开放与融合。要使课程之间实现相互协同,能够达到同向而行的目的,也就是所谓的基于能够协同这一平台的两类课程,在引入双方的部分要素及策略之后,一方面可以有效节省教育成本的提升效率,另一方面还可以推动其实现优化与升级,以此达到重新塑造的目的。当下的思政课程属于一门公共理论课,因此其所起到的影响十分有限,因此要想实现“课程思政”,就需要让诸多课程共筑合力,以此实现育人的“同向同行”。除此之外,还应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二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不仅要将思政课程所具有的核心作用充分发挥,而且也应该把其他课程所具有的育人价值发挥出来。因此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实现外显性教育融汇在内隐性教育中,才能够实现思政教育由以往的专人逐渐向全员的时代性转化。

其次,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要发挥思政理论课自身的引领作用,这是因为思政课可以回答“培养什么人”“要走怎样的路和谁走”的核心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并明确马克思主义所占据的指导地位,对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入教育,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融入教材、流连课堂并深入头脑中。高职院校应依据自身发展实际,将通识课、专业课以及公共课各自的学科特点体现出来,在其中汲取出理想信念、价值引领、社会责任、家国情怀、法律观念以及爱国主义等重要的思政要素,并且可以依托于专业课堂更为自然地迸发出来。对于“思政课程”而言,应成为“课程思政”的主要引领方向,而“课程思政”则能够全面支撑“思政课程”;做到让“思政课程”可以为“课程思政”提供其所需的内容,让“课程思政”能够提供“思政课程”需要的载体与案例,从而真正地互相补充,一同发展,并不是所谓互相取替[1]。

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所面对的隐忧

(一)进一步增强思政教育自身的吸引力

从实际情况来看,高职院校中有一大部分学生并不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储备,部分学生也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在学生个人的行为习惯方面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调教,而且需要有效培养其个人的职业能力。因为学生具有很多方面发展的实际需要,尤其是警校的学生在训练与学习中相对劳累,因此很容易忽视对思想政治方面的学习,这就弱化了思政教育的效果和吸引力。基于此,要想让思政教育吸引“00后”学生视野,还应该在自身吸引力上下功夫,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思政课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做到顺势而为,因事而新,因时而化,提高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地位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些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政课程教学时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没有扎实的学科建设基础;(2)思政课程内容具有重复性;(3)没有高质量的教材;(4)所使用的教学方法相对单一;(5)在教学过程中未能体现较强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除此之外,部分学校对这一问题存在程度不一的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偏低、管理不完善的问题。还有一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政课程过程中存在明显的边缘化,无论是课时安排还是教师的评职定级等诸多方面,未能打破以往的惯例。发展到现在,在学术领域中不断迸发全新的思想、论断以及结论,无论是学科知识内容还是教学手段均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以往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培养新时代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

(三)进一步落实“课程思政”观念

现阶段的课程思政依旧处在探索性的建设阶段,其中的课程育人理念未能走进人心而且也没有充分重视学科德育,有关的学术科研、管理机制等相关工作依旧是任重而道远。在实际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在“课程思政”教育观念上意识相对淡薄,德育能力不足,不能实现课程教学结合思政教育,在个人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提高,除此之外,在创新教育改革手段与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方面也有所不足,再加之课程任务艰巨、学时短等现实问题,使思政教育工作往往受到忽略。譬如,在进行《犯罪心理学》的教学中应融入有关思想政治方面的鲜活案例以此充实课堂,应结合教学内容对案例中所接触的社会现实进行深度剖析,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和法治意识引领[2]。

四、加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建议

(一)提高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程度

在新时代下,我国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各自的办学实践中逐渐探索并形成与其自身特点相符的优势与特色。(1)高职院校应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提升其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并将育人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通过教学改革推动实施育人教学“问诊工程”的有效实施;通过“智慧校园”建设提高对意识形态的合理管控,在校园宣传工作中做到引导教育,从而营造出具有“正能量”的校园文化;(2)严格考核教师自身的师德,充分发挥出为人师表的重要示范作用;(3)加強校风、学风的建设力度,对以“四个自信”为核心的社会实践活动加以推动,从而做到全面服务高职学生的身心成长,为实现中国“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积极培养重要的建设者。

协同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出台新形势下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实施意见。积极扩大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队伍,充分调动和专业课教师能够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中,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所具备的思政元素,而且能够将思政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灵活融入专业课堂与实训环节中,进而有效培养新时代发展下的职业人。进一步促进学校层面转变成以“三全”为主导的育人思政教育观念,将课程建设体制进一步完善[3];能够依托于专业以及行业,基于达成培养优秀职业人的目标,在学生的专业课程中积极挖掘并整合其中所包含的职业道德精神、专业发展历史等有关的思政资源与教育内容,将思政教育方法有效创新,在此基础上充分增强思政教育所具有的实效性。

(二)做好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

1.教师思想认同方面

(1)教师要具有一定的使命担当。作为高职院校教师需要充分意识到育人的必要性与自身所具有的使命担当。需要将立德树人当作其核心环节,在教育教学的整个工作中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始终,做到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积极打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事业的发展崭新局面。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实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而且也是各种思潮不断渗透的重要场所。(2)意识到自身的职责所在。高职教师应意识到“课程思政”是其需要承担的主要职责。在“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应尤为重视“思政”,如果不能体现思政,那么课程教学也将没有“灵魂”[4]。其要求高职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讲授知识、增强能力”,与此同时也需要提高对“价值引领”的重视程度,不然会大大降低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2.教师要意识到提高“课程思政”质量的重要性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院校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