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戏《石磨的婚事》的主题意蕴

2020-08-17 07:24明巧玲
时代人物 2020年6期
关键词:婚事陋习石磨

明巧玲

现实题材是当下戏曲创作的热点。国家层面的扶持、各级政府的鼓励以及资金和评奖的大幅度倾斜,都为戏曲的现实题材创作提供了机遇,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已蔚然成风。由范县四平调艺术传播研究中心创作演出的现代戏《石磨的婚事》,以倡导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为主题。称得上是一出富有精神能量和艺术感染力的现实题材。

文艺作品要通过艺术形象的精神价值和感情倾向,对社会对民众作道德引领,既然要道德引领就必须处理好道德评价与艺术规律的关系。该剧在这方面处理得比较好。它以农村大龄青年石磨和岳喜燕的婚事为主线,讲述现代痴男怨女生活里的各类纷扰,着重围绕因高额彩礼所产生的故事,解析了当下金钱至上的婚姻陋习,同时也歌颂了党的精准扶贫政策与农村青年忠贞爱情,敢恨敢爱,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峰回路转,人物语言风趣幽默,让人捧腹,对铺张浪费和婚丧大操大办农村陋习进行了激烈的抨击,对于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促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不难发现,剧作家从当下农村纷扰的生活中提取了当前最迫切,最严峻的社会问题,提炼了属于我们民族灵魂光彩的元素。通过一个个艺术形象,作了成功的审美表述和舞台呈现,在一个比较深刻的层次上感动了我们,震撼了我们。

成熟的剧作家总是在作品中凝聚对生活的深层思考。他们在构建戏剧冲突和塑造人物时,不会停留在对人物事件简单的复现上,而是努力开掘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品格,借生活故事给人类提供了展示自身高贵品质和精神人格美的英雄形式,并将其推向极致。我们在舞台上领略这罕有的高尚,心中类似的精神存在在便被唤醒,在价值上得到肯定,感情上引发共鸣。优秀人物的可贵,主要不表现在特定时空具体的主义和行为,而在于从行动和思考中飞升起来人格精神。这种人格精神会有恒常的感召力,会成为民族精神久远的营养。可以说,《石磨的婚事》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它致力于从底层民众生活中发掘新的道德资源,十分难能可贵。有人认为,当下的文艺底层意识匮乏,确乎如此。文艺作品竞相关注的是时尚生活、高端人物、前卫意识,真正深入表现底层世相和民众命运的好作品不多,深刻发掘普通百姓道德闪光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对底层生活的漠视和民众真实心态的隔膜,不但容易遮蔽中国社会最重要最内在的真实,还可能误导社会的审美风尚乃至时代的精神趋势。《石》剧的作者目光始终向下,执著地在底层采掘精神的艺术的新,确信最典型的命运纠葛、最深刻的心灵冲突、最独到的人生感悟和最深厚的道德底蕴,都潜藏在底层生活的土壤中。该剧以戏剧形象告诉我们,底层的生活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剧越来越呈现出新的尖锐矛盾,该剧表现的主题就是对当下社会的物质主义和道德缺失发出拷问。它具体讲述的是,黄河北岸荷花小镇的小伙石磨,与姑娘喜燕相恋六年,但因高昂的彩礼,婚事一拖再拖。就在石磨爹娘为彩礼一筹莫展时,石磨路遇车祸。肇事者预付他三万赔偿,他却将钱退回,坚持是自己撞上去的,不是他人所为。喜燕的父亲见石磨拿不出彩礼,遂逼迫女儿与石磨退婚。医院护士兰馨目睹此事,爱上诚实善良的石磨,不但不要彩礼,还要陪嫁100万。然而石磨不为所动,坚守与喜燕的纯真爱情。石磨二舅为成全外甥婚事,编造谎言说石磨爹中了八百万彩票,喜燕父亲方才应允儿女婚事。在石磨与喜燕拜天地时,得知真相的喜燕父亲冲进石磨家再次闹婚强行将女儿拉走……通过石磨、喜燕一对恋人与传统陋习的不懈斗争,智慧地机趣地揭示了彩礼给农村百姓带来的隐形灾难和生命羁绊。

每个人生活在家庭中,在社会上,都必然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而我们现在社会还相当复杂,对那些落后,阴暗的食物,似乎还可以再描浓一些。在一定意义上,《石》剧是一部社会问题剧,相当深刻的社会问题剧。我国买卖婚姻,彩礼攀比,卖童养媳等陋习,民国时期十分盛行。当时在解放区,以及解放后的五六十年代,曾出现了一大批反映此类题材的戏曲剧目。比如:《小二黑结婚》《罗汉钱》《刘巧儿》《李二嫂改嫁》等等。上世纪晚期,此陋习有所收敛。地处黄河故道的农村,至今有一种传统陋习,似洪水猛兽一般,正在肆虐着残害着善良百姓的机体和灵魂。这个猛兽就是:买卖婚姻与高额彩礼。随着物质化水平的提高,结婚彩礼日盛一日,彩礼悲剧愈演愈烈。剧作者满怀对社会的责任心创作了戏曲剧本《石磨的婚事》。从文本呈现来看,该剧主题立意十分高妙。在五六十年代,中国戏剧舞台上有过反映爱情与婚姻戏,如《小二黑结婚》《刘巧儿》《李二嫂改嫁》等,事隔半个世纪,今天又看到反映现实婚姻与爱情的《石磨的婚事》这个戏,格外亲切,格外的惊喜。《小二黑结婚》中的小芹,《李二嫂改嫁》中二嫂,是为买卖婚姻进行反抗,争取爱情与自由。而现代戏《石磨的婚事》中的喜燕,也是为了爱情与自由,但她不是反抗包办婚姻,而是在反抗高额的彩礼。有戏的戏才有“戏”。这是我在观摩《石》剧过程中深刻领悟到的一点体会。所谓有戏的戏,就是要有戏剧性冲突的戏,或者说要有一个扣人心弦、非常吸引人的故事。有了这样的戏才可能有“戏”。凡是深受观众喜爱、常演不衰的戏,无论是哪个剧种,大都具备这样的特点。应该说,编导注意表现石磨与喜燕这对青年恋人精神的普适性,更致力于发掘他们心灵的当代光彩。特别是在第二场,喜燕与他爹算账那场戏就非常独到、精彩,虽然是父女俩个人的戏,但剧本抓住父女俩的内心情感纠葛,一层层的剥开,即让人笑的心酸,又让同情与可怜。一个好好的家庭,一个幸福的家庭,就这样被“万紫千红一片绿”、“一动不动”高额的彩礼所“阴云笼罩”,欲哭无泪,欲喊无声。“喜剧酿悲剧年年上演年年演,自种黄莲自己咽难逃这一关”,尽管他们已觉醒,但他们很难走出传统的陋习——自个设计的怪圈。这样构架的很好,符合戏剧发展规律,矛盾层层递进,虽出人意料,但又在意料之中,将人物逼向两难,使这个戏一步步推向高潮。这戏写的是爱情,是家庭,是婚姻,是伦理,它有自己的戏剧特质,有人情味,能觸及人的心灵东西很多很多,所以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加之,四平调,很好听,旋律优美,十分悦人,也是它的一大特色、一大亮点,因而得以保留下来,深厚人民群众的欢迎。

主题是一个戏的灵魂。显而易见,《石磨的婚事》主题就是黄河、荷花,它既给人以深沉厚重,同时又给人一种清新,如沐春风一样,扑面而至的感觉。黄河代表着沉重的中原文化,该剧整体的舞台气质紧扣黄河的神韵:汹涌澎湃,粗狂豪迈,奔腾不息,泥沙泛起,风吼浪滚,一声叹息!这种意象,贯穿在该剧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人物的神韵之中。荷花则代表着当下中原地区人积极向上,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操。内容决定形式,而形式又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为了寻找最具黄河地域特色的音乐元素,提纯最具四平调剧种的文化精神,该剧的主创人员遵循戏曲的极简主义戏剧原则,戏曲诗化精神,在黄河和荷花塘上广泛寻找灵感,更好地展现出四平调这一优秀艺术的独特魅力。它以黄河故道作为大背景,以荷花作为环境点缀。整个舞台干净简洁,无房片布景,家的点缀就是一桌二椅,不同家的变化就是对一桌二椅方位角度的不同安放。在设计原则上大胆创新,在戏剧意蕴上做足文章。正像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蝼蚁难寻穴,归鸟易见巢。这里没见一个秋字,秋天却尽在其中。舞美的简洁,为灯光留下了创造性空间营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它的舞台、灯光和服饰等方面,可以说都是根据剧情和人物的需要而设计的,而且是恰到好处;非但没有喧宾夺主之感,反而较好地烘托了剧情,给人们留下艺术想象的空间和无限的美感,同时在视觉和听觉上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和满足感。比如:荷塘旁边那场戏,几个不同表演区的人物情感变化,和最后一场石磨、喜燕的核心唱段,这里灯光随着人物情绪变化而营造出复杂的情绪延伸。同时,该剧还给剧中每个人物定准了音乐形象,特别是石磨和喜燕。石磨的忠厚诚实,喜燕的灵秀机趣,石来运的狡黠油滑,柳秀兰的贤达善良,岳章顺的精明算计,柳登科的智慧热情,兰馨的热烈奔放。通过这样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为观众展示了黄河故道,中原大地农村的风土人情,和农民的喜乐悲苦,也令今天的农民去思考更深层次的东西。

文艺创作要扎根本土,根植时代为基础,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石磨的婚事》对当下生活的当下艺术发出了悲剧性的拷问和喜剧性的引领。它的艺术动机和社会效果,无不印证了爱情至上精神的当代性。希望这部作品在进一步的打磨中,深入践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时代召唤,用心用情用功地记录时代,歌颂人民,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

猜你喜欢
婚事陋习石磨
石磨
石磨:乡愁的老唱片
推磨
贵族单身汉(上)
请假理由
法国社会党发愁奥朗德“婚事”
炒楼陋习
育儿陋习
浓浓石磨情
官场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