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良: 铁板铜琶唱稼轩

2020-08-19 12:51由卫娟
齐鲁周刊 2020年16期
关键词:辛弃疾济南

由卫娟

7 月24 日晚,李保良在辛公故里“稼軒书院”吟唱辛词。

李保良先生9岁即入济南京剧院学员班学习,工老生。2008年主演的新编京剧《辛弃疾》获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一等奖。这部戏磨了八年,经王晓鹰等5位导演打造,几易其稿,让李保良从此成为辛公终身铁粉。

新编京剧《辛弃疾》最早的剧本是采用河北京剧院一位编剧创作的《长剑歌》,以辛弃疾的青铜剑贯穿始终,并辅以爱情线。最后呈现的版本较为现代,抓取辛弃疾身上两个最主要的精神特质——民族英雄与伟大词人,以其“金戈铁马、铁板铜琶”的抗金历程作为铺陈故事、结构情节的主要线索,形成跌宕起伏的戏剧冲突,又将辛词以幕后合唱,演员前台独唱、吟诵等形式穿插其间,把辛弃疾作为伟大词人的一面以暗线附着于主线之上,揭示了辛弃疾从一个战场骁将成长为伟大词人的心路历程。该剧在辛弃疾归正后的命运起伏中,留在金国的童年好友党国英不断浮现,对辛弃疾进行灵魂追问,凸显辛弃疾悲剧性与孤独感。

和岳飞等英雄的舞台艺术形象不同,辛弃疾的舞台形象参照极少,给李保良的表演带来了很大的难处。

为了表现出辛弃疾把“栏杆拍遍”的执着、“西北洗胡沙”的豪迈,为了表现出主人公生活境遇、精神气质的复杂性,李保良多次到辛弃疾故里朝拜,捕捉辛公遗韵,默默地在辛公故居一呆就是一天,或背词、或揣摩人物心理,甚至只是放空入定,期待与辛公的灵魂沟通。在7月24日演出前,他依然准备了祭品,因时间关系未能如愿,则在舞台上向辛公跪拜、祷颂。

他甚至远赴上饶辛公墓,即兴唱上一曲“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以祭。多年之后,他依然记得当年从铅山坐中巴50多分钟,然后在稻田中步行20分钟到达辛公墓的情景。辛公墓当年只是一个不高的土丘,孤零于野。正是夕阳西下时,他想起辛公21岁后再没能返乡,一生求抗金复土而不得,最终客死他乡,不由得悲从中来。他在坟前边哭边诉:你孤独吗?济南老乡来看您啦。咱济南的院团排您的戏,我演不好您,您一定托梦给我,指点我。

他购买了很多版本的辛弃疾传记和词集来阅读研究。其中,济南人刘铁龙撰写的长篇历史小说《辛弃疾》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甚至跑到黄河出版社仓库里,包圆了库存的80余本。

他还去参加辛弃疾国际研讨会,请教专家,不断深入对辛弃疾、辛词、宋史的理解。就在辛弃疾研讨会上,学者赵晓岚为他指正了“佛狸祠下”的“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强”的读音,并给《辛弃疾》一剧提出多处意见。赵晓岚们为李保良复原了一个真实的、复杂的辛弃疾,伴随着人生阅历演艺生涯的的丰厚和,李保良逐渐发觉:8年磨出的《辛弃疾》依然存在各种遗憾。采访中,他不断地提及,如果现在让他来演,他会往京剧本体艺术上多靠一些,会对辛弃疾的复杂性体现得更充分。尤其是他在演绎大舜、孔子、邓恩铭等艺术形象后,他更有能力支撑辛公的灵魂与血肉。他的父亲李盈台老先生是济南著名书画家,80多岁时早上醒来一下地常哈哈大笑:老李我,又站到地上了。那种又赚了一天的生命达观被李保良用在《大舜》的气质中。他在演绎《邓恩铭》时,忽然想起宋天子初见归正的辛弃疾时的一见三叹。圣人、伟人、少年英雄的生命轨迹和人生境界,让他心中的辛弃疾形象更加丰沛。

《辛弃疾》一剧中,采用了多首辛词,但李保良作曲的十二首辛词全是自己重新创作的。他的创作,更接近于戏歌,更走近辛公的内心,更符合山东人的语言结构。他以京昆旋律为主调,融入了山东地方戏和山东柳琴的音乐元素,将交响乐、古典民乐、流行音乐结合在一起。如《西江月》,他用了柳琴的元素,体现辛公的醉后步态。《菩萨蛮》原来设计类似京韵大鼓,后来改为年轻人更容易接受的曲风 。 《丑奴儿》原来的曲风比较沉郁,后来李保良改为学堂幼儿亦歌辛词的形态,“少年不识愁滋味强说愁”的滋味更浓。在新词里沉潜愈久,李保良的演绎愈灵活多变。他从辛词中读出了不一样的辛公,也找到了自己永恒的兴趣和滋养。

李保良主演《辛弃疾》剧照。

退休后,李保良希望能有一个舞台,一直唱辛词,演辛公。他认为,这是济南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人生下半场,在跟世界交代之外,人越来越需要对自己的交代。辛弃疾,就是李保良对自己的交代。

猜你喜欢
辛弃疾济南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济南拍卖
Paving Memory Lane
济南
Hi济南
Hi济南
辛弃疾的作战和治军思想
“济南第一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