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古诗教学浅谈

2020-08-19 10:22陈小林
成长 2020年9期
关键词:观沧海人教版古诗

陈小林

诗歌是我国丰硕的文化遗产,学生从诗歌中吸取精华、陶冶情操,也是培养其创新精神的一条有效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如何通过诗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接受爱国主义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显得尤为重要。有写景、抒情、咏怀、借古讽今等。包含较为广泛深刻的思想内涵。古诗教学历来都是考察语文教师功底,检测语文教学手段重要的砝码。笔者一直从事语文教学,而且长期从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作为一线的农村的语文教师,更应考虑学生的实情,农村学生基础薄弱,接触面窄等实际问题。在平常的教学中,针对古诗的学习,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我总结了以下教学方法:

1 在情景中教会学生读诗

反复诵读,读中悟情。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背诵等,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意境,我常常让学生手拿扇子或书本扮演诗人诵读古诗,使学生仿佛亲临其境,感悟诗意。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让学生手拿折扇,漫步吟诗,并配上悠扬的古筝伴奏,使学生融入诗境,殷殷离别之意跃然其中。同时,在指导诵读时,我还注重引导学生自主诵读,结合写作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切身感受诗歌所带来的魅力。比如我在教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观沧海》时,我就注重诵读的教学,诵读的方式要灵活多变,并指导学生表情诵读,同时在指导学生诵读《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我要求学生会想象,把自己想象成策马东征,指挥三军的统帅。读出气势,读出豪迈。在诵读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再造想象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这样的诵读下来,学生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并且还巩固学生对诗句记忆。学生的诵读过程,提高了自身对《观沧海》的理解,这样的理解也促进了学生对《观沧海》的诵读。联想、想象、理解、诵读有机结合,让学生真正地进入角色,身历其境与诗中景、诗中情相融;与诗中人相通,充分地发挥主动性,读出语言的味道,读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

2 在情景中教会学生品

我国古诗是我们五千年文化的精髓的一部分,意蕴深长隽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的沉淀。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充分考虑农村学生的实情,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去感受、去品味、去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指导学生抓诗眼,提示其丰富内涵,挖掘诗歌言外之音、弦外之音。比如我在教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中的《天净沙·秋思》时,我就指导学生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入手,去品味诗歌的主旨。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以此指导学生去理解作者所白描的十种景物。这十种景物有机的映衬文章主旨,使学生理解这些景物成为使“斷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这样下来,学生也就能很好的品味到景有情,情景妙合无痕。

3 在情景中教会学生会意

在教授古诗时,如果只是停留会读、会品两个阶段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学会领会诗歌的写作目的和艺术特色。笔者作为一线农村语文教师,要知道学生会意是很难的。因为农村学生对于诗歌的写作目的和艺术特色把握较难,为了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诗歌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对诗歌写作目的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比如,我在教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的《武陵春》时,注重作品由景而情,从神态举止到内心波澜,写得既真率自然如行云流水,又跌宕起伏似浪峰波谷,形成一种凄婉径直的词风,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作品流露出作者在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情感的描写,生动真切地表现了词人暮春寡居时的凄婉、悲痛的情思。

古诗的教学结构可以多样,教学方法千变万化。古诗教学应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指导学生会读、会品、会意,体味诗歌的情感。依据学情,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观沧海人教版古诗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观沧海
人教版11.1功-教学设计
劳劳亭
陶瓷绘画《观沧海》
协会 通联站
人教版必修四核心词汇闯关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
人教版选修八核心词汇闯关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