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驱动思维训练探究

2020-08-19 05:05金洋琼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问题驱动思维训练思维品质

【摘 要】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关注的重点,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问题驱动为导入点,以笔者自己设计的阅读课为研究案例,探究如何运用问题驱动学生思维发展,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概括思维、分析和推理思维、深度思维、批判性思维以及解决问题思维。

【关键词】阅读教学;问题驱动;思维训练;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18-0157-04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强调对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统一的特点”[1]。《课标》明确了思维品质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规定了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不仅如此,《课标》还界定了思维品质的内涵和作用,“思维品质指思維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思维品质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思维品质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从跨文化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对事物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2]。

一、阅读教学的作用

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落实思维品质培养的重要教学活动形式,因为学生在阅读文本时,需要围绕文本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推断、评价以及创新等思维活动。教师依据文本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和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是连接文本与思维活动的桥梁。恰到好处地设置问题能推动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使学生的思维不仅有深度,而且有广度。在初中英语阅读中,如何用有效提问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深度理解文本并探寻其主题意义呢?笔者认为,要精心设计能够激发批判性思维的问题。如针对生活中的问题,询问学生的观点是什么。同时请学生说出能支撑自身观点的理由,并要求学生思考关于同一件事有没有不同的视角等。由此,笔者开展了在阅读教学中以问题驱动思维发展的实践,下面以研究课的部分教学片段为例进行阐释。

二、课例解读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单元中的“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ll have a great time! Section B 2a-2b”[3]。这是本单元的阅读版块,主要讲述了Laura丢失钱包后经过思想斗争,最终决定告知父母并得到了父母谅解的故事。该版块引导学生探讨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给出了相关专家的建议。阅读语篇2b是本节课的教学中心,也是思维训练的落脚点。

(二)本节课思维训练教学目标

(1)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和表达方式、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本的主题与意义。

(2)让学生借助所学知识,谈论自己及他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以积极方式应对处理。

(三)教学设计思路

阅读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和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辨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各种现象;分类、概括信息,建构新概念;分析、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正确判断各种思想观点,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多元思考的能力[4]。这节课的定位是以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的阅读课。文本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贴近学生生活,文章中Laura的观点和经历能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范例。另外这篇文章脉络清晰、证明过程严谨、逻辑性强,这些因素都有利于挖掘文本中的思维元素。

本节课采用整体阅读教学方式,以问题驱动学生思维,用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文本内容、探究主题意义。目的是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借助所学知识解决自己及他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体现了课标阅读教学理念。

(四)阅读过程中问题驱动学生思维训练案例

解读

1.问题激活背景知识,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Section B 1b和1c的听力课介绍了学生Michael在the Lions足球俱乐部的经纪人劝说下想加入俱乐部,但父母不同意,于是Michael陷入了困惑。在导入环节,笔者展示了两幅图片(如下图),帮助学生回忆有关场景,然后提出两个问题“What worries Michael? Who does he go to for help?”。这两个问题能帮助学生梳理上节课Michael没解决的问题:他不知道是否要加入足球俱乐部。这是教材编者用心良苦之处,也给这节阅读课植入了落地的根基和切入点。笔者抓住这个切入点,用问题引导学生归纳出Michael目前的尴尬困境,“ He still doesnt know what to do.”为之后的活动埋下伏笔。之后又提出问题,“What kinds of things do you worry about? Who do you usually go to for help?”,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问题以及都向谁求助过。这些问题激活了与本节课主题worries and problems相关的背景知识,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动机,使学生做好了阅读文本的心理准备。

发散思维亦称“求异思维”或“放射思维”,它指对同一个问题,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探索不同的方法、途径及答案的思维[4]。导入环节的四个问题都没有严格统一的标准答案,具有开放性,学生的回答也具多样性。更重要的是,所提问题都是学生熟悉的且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所以学生有话可说并且乐于表达,这更有助于思维的发散。

2.问题驱动寻找大意,训练学生的概括思维

呈现2b指令和有关文本主旨大意的三个选项,让学生快速阅读,勾画关键信息,概括并选出恰当选项。学生回答时需说明是根据哪些关键信息进行概括的。如从三个选项中都有“If people have problems”就可以概括出文本第一个关键信息是“problems”;根据三个选项中的后半句,学生概括出需要寻找的关键信息是“how to solve them”。依据这个思路,学生在文本中寻找相关信息,提炼概括文本主旨。

在找到文本主旨后,笔者提出有关文本的问题“What does the writer tell us in the first paragraph? What are the second and third paragraphs about?”,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寻找并综合语段中的关键信息进而提炼出每段的大意。这个活动能有效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在阅读中,学生需要对文本信息进行提炼加工、分类简化,也需要提炼文本主线。这些都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概括能力。学生的概括能力越强,理解和接受能力就越强。

3.问题驱动探究文本表达方式和主题,训练学生的分析和推理思维

推理思维属于深层次的思维类型,阅读教学中应要求学生运用推理思维,对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做出合理的推测,揭示出文本蕴含的而又未明确说明的含义。推理类问题有很多,如人物的观点、情感和个性,文章中所含深意,作者的写作意图等[6]。

文本阅读不仅是读懂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理解文字背后的意义,以及掌握作者架构文本来阐释自己的主张或观点的方式。八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也有一定的分析和推理能力,但是他们的思维还比较片面、不够完善、缺乏严谨性。所以在阅读教学中需要运用有效的方式使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得到训练和提升。而好的问题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能力,驱动他们积极思考,这无疑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

在阅读教学实践课中,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以促进学生深度分析文本,做出合理推断,探寻文本的主题与意义。

在探究文本第二段的大意“Lauras experience

and her opinions”后,笔者设计问题“Whats the

writers purpose by telling Lauras experience to us?”,驱动学生思考作者描述Laura的经历和观点的目的。通过研读第一和第二段、联系文章主旨,学生推断出作者是用Laura的例子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这是论述文体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举例论证。

探究第三段的大意“the expert's opinions”后,笔者提出了问题,“Whats the writers purpose

by sharing the experts opinion?”。这个问题能引导学生思考最后一段中专家的观点与前面两段之间的关系,弄清楚作者引出专家的观点的真实目的,即支持自己的观点。同时也示范了论述文体的另一种常用表达方式:引用他人的观点证明自己的主张。

笔者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推断出这篇文本的表达逻辑是:提出观点→实例证明→引用专家的观点证明。这是一种清晰的论证方式,这种论证方式始终围绕并不断深化文本主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4.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事件的本质和意义,训练学生的深度思维

深度思维体现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是思维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阅读教学中,深度思维的培养常常被忽略。究其原因,是教师的意识不强和方法有限。要想充分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必须在问题设计上下工夫。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充分挖掘第二段描写Laura的经历和观点的语句,层层设问,以推动学生的思维纵向发展。下面是笔者首先提出的两个问题,“What happened to Laura? How did she solve her problems?”。

这两个问题带动学生了解事件基本情况,位于认知水平框架的“知识”层级,锻炼的是低阶思维。

接着笔者继续追问(T:教师  S:学生)。

T:Why do you think her parents were understanding?

S1:Her father told her he sometimes made careless mistakes himself.

T:Why did her dad tell her like that?

S2:Because her dad wanted to tell her that everyone could make mistakes.

S3:Because her dad didnt want his daughter to feel worried.

T:What other reasons can you find?(后面的回答省略)

這三个问题能帮助学生深度理解信息“understanding”,同时也渗透了教学生如何与父母沟通的情感教育。这些问题位于认知水平框架的“理解”层级,仍然锻炼的是低阶思维。

接下来笔者继续提出问题“How did Laura feel in her experience? What makes you think so?”。

这两个问题能帮助学生梳理Laura在整个事件中的情感变化过程:丢失钱包时害怕、挣扎,问题解决后轻松、愉悦。学生在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有相似的情感经历,梳理Laura在整个事件中的情感变化,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也给了学生一个启示:无论你怎样挣扎,选择积极面对并解决问题才是最佳出路。这也传递出作者写作的真实意图。

这两个问题位于认知水平框架的“分析”层级,锻炼的是高阶思维。

接下来笔者挖掘语段中能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元素。笔者继续提出问题,“Who do you think is the key person in solving her problem?”。这个问题能有效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文中Laura的父母理解Laura,最终促成了问题的解决,但是谁才是真正的问题解决者呢?有的学生说是Laura的父母,因为父母理解并原谅了她,所以问题解决了。但也有学生说是Laura本人,因为如果她不告诉父母,父母就不可能有机会帮助她,所以决定权在Laura手上。还有学生说是Laura和她的父母,因为Laura选择了告诉父母,她的父母选择了理解并帮助她,最后终于解决了问题。课堂上学生讨论得很热烈,不同学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和理由。在讨论之后笔者指导学生:“Laura才是问题解决的核心人物,因为只有Laura本人才能决定事件的走向。”这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解决问题的哲学思想: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一要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最后笔者又提出问题,“What can you learn from Lauras experience?”。这个问题不仅能训练学生分析、评价和形成自己个性化观点的思维能力,而且还具有现实意义,能帮助学生梳理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即积极面对并寻求帮助。由于篇幅有限,下文摘取部分学生回答片段。“We should face the problems bravely. We should share our problems with our parents because they have much experience. Although parents will be angry, we still should tell them.”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笔者不断追问“为什么”,引导学生得出更具有逻辑的结论。

最后这两个问题位于认知水平框架的“分析、评价和创造”层级,都能锻炼学生的高阶思维。

在设计训练学生深度思维的问题时,教师要关注问题之间的先后顺序和逻辑关系,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达到训练深度思维的效果。

5.用问题引导学生质疑,培养批判性思维

分析阅读文本我们可以明确作者的观点是:把你的问题告诉父母或专家能帮助你解决问题。但是从听力材料中,我们知道Michael把问题告知了父母和专家,但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所以,在读后环节,笔者抛出了需要学生深度思考的问题。“Compare Michaels and Lauras experiences and think over why they had different results after sharing their problems with their parents.”回答这个问题,学生需要通过对比Laura和Michael的两个案例,分析作者和文中专家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于是学生开启了批判思维训练之旅。下面是部分学生的观点“ Michaels and Lauras parents have different personalities. Lauras parents are understanding, but Michaels are not.” “Michaels and Lauras problems are different. Michaels problem is more important than Lauras. Parents always care much about study.”“Its impossible for Michaels parents to agree with Michael because grades are the first. But Laura only lost a wallet.In parentseyes, its not very important.”虽然学生只能看到问题的某个方面,但是他们通过评价他人的观点学会了辩证看待问题,同时也学会了质疑作者的观点。

6.寻找问题解决途径,训练解决问题思维

通过读后第一环节的铺垫,学生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告知父母或专家只能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而且有时并不一定有效。所以自然就过渡到读后活动的第二个环节。笔者提了四个环环相扣的问题,“What other ways can you think of to deal with your worries and problems? How can you help Michael deal with his problem? What worries or problems do you have? How do you deal with them?”。第一个问题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的回答也是精彩的,如“Keep a dairy. Ask my roommates for help. Surf the Internet. Write e-mails to online friends and so on.”。第二个问题可引导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帮助身处困境中的Michael摆脱困境,使学生树立用自己所学知识帮助他人的意识。有个学生说:“Michael should make promises to his parents he will study harder and get good grades.”还有个学生说:“Michael can ask his teacher for help.”甚至有学生说:“Michael can ask the agent to tell his parents the good things of joining the club.”第三、四个问题是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知识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如有个学生说她想当时装设计师,但是她的父母不同意,所以她就告诉她的小姨,但小姨也没能帮助她解决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她决定先给父母写封信谈谈自己的理想和打算,并做出承诺,然后再和父母交流沟通。在课堂上,一些学生想出的办法有些幼稚且没有可操作性,但是他们毕竟开始思考如何应对棘手的问题,尝试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他人和自己的问题。这无疑有助于使学生逐步养成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达到令学生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从而真正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所倡导的育人

理念。

好的问题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追问能使学生思维的火花越烧越旺。教师要多角度、全方位地考虑教材与学生的特点,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生活中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元素,设计出能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优质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养成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Go for it!) 八年级上册[T].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温爱英.一节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阅读课[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6(11).

[4]顾海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J].英语教师,2015(6).

[5]陈胜.从思维品质培养视角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7(4).

【作者简介】

金洋琼(1966~),女,四川省金堂中學外国语实验学校,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猜你喜欢
问题驱动思维训练思维品质
以问题驱动改进随机变量分布的教学
以计算思维为中心的数据结构教学方法探讨
“问题驱动式”生物高效课堂打造的做法
逻辑学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媒介运营管理者应具备的一种新的思维品质
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度
生活化的数学有效融入思维训练的尝试
“问题驱动+能力提升”卓越课程建设与实践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加强语言表达训练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