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木沟 西藏最大通商口岸和挂在悬崖上的道路

2020-08-20 09:24赵春江
环球人文地理 2020年7期
关键词:樟木国道自然保护区

赵春江

樟木溝,位于西藏日喀则市聂拉木县境内,希夏邦马峰东南侧。沿着318国道一路向南,站在通拉山顶时,天际还飘着冰粒和雪花,而翻过山垭口不到80公里,走过在悬崖峭壁上凿出的天堑公路,就一头扎进了细雨浓雾、绿树花红的亚热带,闯进了温暖湿润的樟木沟。

从高寒地带到亚热带沟谷盛产樟木的自然保护区

真正意义上的樟木沟,从翻过通拉山垭口开始。作为青藏高原与喜马拉雅南坡高山峡谷地带的分界线,自古以来,通拉山垭口都是西藏地区通往南亚次大陆的门户,具有特殊的地理意义。

通拉山垭口不像其他山口那样穿山越涧、沟壑纵横,而是一道大斜坡。站在山口放眼望去,视野极其开阔,北方是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组成的高寒地带,山岭纵横、雪原莽莽;而剩下的东、西、南三面毫无遮拦,一眼可以望到天边:东边有卓奥友峰,西边有希夏邦马峰,南面便是樟木沟谷地。

有诗道:“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若把“向洋”改成“向南”,再用于此处无疑是形象的:到达通拉山垭口的南面,顺行切入喜马拉雅山脉的河谷,随着海拔一路下降,能感觉到一股暖湿气流扑面而来——这股暖湿气流来自印度洋,越过整个南亚次大陆,向亚欧大陆深处挺进,最终被如同天堑般的山脉和高原阻隔,于是在此地停下脚步,形成了相对温暖潮湿的气候。

因此,翻过通拉山垭口进入樟木沟,几乎是一下从高寒区跌进了亚热带的沟谷。而这巨幅的海拔、气候差异,最直观体现在植被的垂直分布上。

通拉山顶,几乎一片荒凉,偶尔可见几簇高寒地带的苔藓类植物;越往南,沟谷中的绿意越发明显,经过聂拉木县城,再过70道班,路边开始出现青稞、油菜花等农作物田地,一块块分布在山间。而到了樟木镇,已经有了完整的亚热带常绿、半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山间植被葱郁、森林繁茂,路边甚至出现了棕榈树和芭蕉树等亚热带地区常见的树种。

事实上,早在1985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便已批文建立樟木沟自然保护区,而这也是西藏地区最南端的生态自然保护区。整个樟木沟自然保护区面积约6800余公顷,保护区内海拔相对高差4000米,年均温11~15摄氏度,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樟木沟保护区内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孕育了极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是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基地和科研基地。

在樟木沟自然保护区,每一段海拔都分布着相应的森林植被类型,从河谷到山顶,依次覆盖着常绿林、落叶林、阔叶林、针叶林、混交林、高山草甸植被……但其中最盛产的,当属樟木,包括有珍贵樟科植物在内的5属7种,樟木沟和自然保护区也由此得名。

悬崖峭壁上的交通要道中国最长国道的终点

樟木沟的整体地貌,是弯曲而幽深的高山河谷,谷地两岸险峰夹峙、飞瀑激湍,宛如悬崖天堑。因此,樟木沟称得上是五条沟中最狭窄的一条,狭窄得局促,狭窄得有些令人感到窒息。

而即使是在这样险峻的地势下,樟木沟也仍然有公路贯通,这条路,就是G318。G318东起上海,横穿江苏、浙江、安徽、湖北、重庆、四川等省市,进入西藏后,经拉萨到达日喀则市,继续一路向西。最终,这条被誉为“中国景观大道”的中国最长国道,翻过了通拉山垭口,在樟木沟中的樟木镇停下脚步,画下句号。

受地形地势影响,在樟木沟路段的318国道,不像在其他沟那样完全冲入谷底,而是如同蜿蜒细长的白色绸带,惊险地悬挂在险峻的山腰间。公路的一侧是险峰危崖,另一侧是谷地深处的河流飞涧,公路沿着一个又一个大斜坡,呈反复的“之”字形,如同过山车一般,层层盘旋而下。

这一段路程并不算长,从通拉山垭口往南,经聂拉木县城、70道班,最后到樟木镇,全程不到80公里。但惊险的是,沿途的海拔却经历了从5200米降到4000米、再从4000米陡降至2000余米的急剧变化。

在这样险要的地理环境中修建公路,难度可想而知。在樟木原住民的记忆里,千百年来,喜马拉雅山直插云天,连飞鸟都无法穿越。居住在南坡山谷地带的他们,在公路未通之前,基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直到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十八军进入西藏时,日喀则军分区陆续派出大量官兵,力图凿通聂拉木至樟木段山路。据聂拉木县志记载:聂拉木至樟木路段,完全是在悬崖峭壁上强行开凿而成。在修路过程中,驻藏部队付出了惨烈的代价。1965年5月,318国道的最后30公里通车之时,已有87名战士因筑路牺牲。

猜你喜欢
樟木国道自然保护区
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
樟木桥抒怀
重器千秋——稀有香樟
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
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