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问题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20-08-20 09:29张珍梅
教师·上 2020年5期
关键词:问题导向教学法小学数学

张珍梅

摘 要:如今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已经得到普遍运用,但许多教师并未把握住该教学方法的关键所在,教学时普遍存在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的情况。因此,教师应首先全面了解本节课教学内容,找准内容中的重难点并进行合理的问题编排,以做好备课准备。而在课堂互动环节,教师则需以高质量的“问题链”来引导学生逐步思考,为学生创造思考探索平台,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实现课堂的高效互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导向;教学法;问题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1-13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3-0090-02

数学一直是小学阶段最难的一门学科,但又是一门必须学习的学科。在该学科教学中,数学问题的设计应对应本节课具体的知识点,思考如何将这些知识点编排到一个个问题之中,如何通过问题来揭示数学的本质特征。这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十分大的挑战。

在该教学目标引导之下,小学数学教学应从“重教”向“研学”逐渐转变,利用问题驱动学生自主探索,为学生创造在课堂上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数学潜能,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乐于倾听、乐于分享、勤于合作的良好习惯。文章结合教学案例,探讨了问题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一、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是指将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

“问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价值和魅力,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驱动,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二、问题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上的具体运用

小学数学课程是小学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学好数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将问题教学法同数学学习有效结合,成为小学数学教师思考的方向。文章将从以下三点进行有效探讨:

(一)精心设计教程,突出问题“重难点”

按照由浅入深、由具体向抽象发展的规律,小学数学学习需要建立在牢固的数学基础之上。如果将数学教学比喻成为“盖楼”,那么教师在其中扮演的是“工程师”的角色,为学生画出数学框架,而学生则是真正的“施工者”。

但在总体规划的时候,教师应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重点与难点,将这些重点与难点作为提问的关键,以巩固学生的数学根基。在实践中,有些教师未把握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课堂教学时偏向于基础性知识教学,很少为学生设置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导致学生的数学根基迟迟无法打牢。

在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前提下,教师设计出多样化、层次化的问题,让学生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某个方面的能力。

例如,在“三角形内角和”教学中,某教师经过调查发现,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是直接告知学生“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这个知识点,这造成了一个现象:有些学生在课前已经预习了该理论,因此对教师课堂上的讲解并不在意;还有一些学生只是记住了教师的话,但心中一直有疑惑“为什么是180度”。在课下练习或者几节课之后,很多学生会将该知识点遗忘掉。鉴于之前的教学经验总结,该教师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学生自主探究三角形内角和规律”,希望将课堂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自主探索,来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记忆;同时围绕该探究主题,教师借助一个个问题将探究步骤串联起来,减轻了学生自主学习压力,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思维。

可见,教师需要在课堂中确立一个明确的教学重点,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同时也为问题的设计指明了大方向,使學生通过回答问题可以更牢固地掌握每个章节的知识点。

(二)巧用提问技巧,构成有效“问题链”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决定了课堂的质量,如果教师安排的问题比较零散且复杂,那么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会一筹莫展,即使全部回答正确,也未必能完整地了解本节课所有的教学内容。相反,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层次性显著,逻辑性严密,那么学生在问题引导下则可以由浅入深地探索课程中的难题,逐渐寻找到问题的核心,最终突破数学学习的难关。因此,将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有效地串联在一起是对教师教学的极大考验,又是提高教学质量必须经历的过程。

“问题链”的设计并不是一个难以克服的问题,而是有章可循的。在教学时,教师通常将这个过程划分为几个小环节,每个小环节中都有其相应的教学重点,教师在找准该重点的基础上,围绕该重点设计几个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维逐渐递进,从而回答出该阶段的中心问题。

例如,在“小数乘小数”的案例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情境导入的方式设置了问题情境:教室需要装修改造,现要求将教室中的地板全部换掉,铺设新地板。在该教学阶段又分为两个环节:地板数量如何求;小数乘法如何算。

在“地板数量如何求”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将核心问题设置为:教室面积计算如何列式?为了辅助学生们思考,教师又设置了几个前置问题,难度都比较低,分别是:①教室装修所需地板数量与什么要素相关?②根据以上教师提供的信息,你们可以得出哪些要素?在以上两个问题引导下,学生逐渐找到了地板数量计算方法。

在“小数乘法如何算”的教学环节中,教师提问的目标在于学生学会小数乘法运算规则,但并没有直接以此为问题,而是向学生展示了“5.8×3.2”和“58×32”的竖式计算,通过设计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比这两个竖式之间的差异,问题分别是:①通过对比以上两个竖式,你们可以发现哪些显著差异?②算式中两个乘数分别是几位小数,而乘积又是几位小数?③这两道竖式之间有什么联系?通过回答以上三个问题,学生逐渐明白了小数乘法的计算规则,并且了解到采用该种计算规则的原因所在。

由以上案例可以看出,严密的“问题链”实际上要求多个问题共同组成一个整体,不同问题都需要围绕相同的教学重心展开,其内容、难度、逻辑之间都应当有关联,而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时首先应明确需要学生探索的核心问题,而后再思考相关的辅助问题,以此来保证“问题链”的相关性。

(三)以问题促思考,注重问题“互动性”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学生主体性地位并不明显,教师占据了课堂中的绝对主导地位,许多问题的设计也都流于形式,这也逐渐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性与个性化发展,长此以往,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能力比较弱,探究问题的水平偏低。

以问题促进教学是新课改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任务,这也要求教师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在与学生建立平等沟通的基础上共同探索问题,以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在与学生的沟通中,教师发现许多学生所希望的课堂就是师生之间可以平等互动,自己可以多些时间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多帮助自己解决疑惑……的课堂。这些都是教师应当努力的地方。

例如,在“鸡兔同笼”问题教学中,教师考虑到该问题比较復杂,学生只有在透彻理解该知识点的基础上才能够运用它去解答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无论是问题的设计还是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师都要将学生自主思考放在首要位置,引导和激发学生思考问题,而后再总结提升。在课程开始之初,教师开门见山地点出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鼓励学生对“鸡兔同笼”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有些同学提出直接画图,还有些同学提出列算式和列表格,这些都是学生积极思考的成果,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且带领学生验证自己的方法是否可行。以“画图法”为例,在学生们疑惑“如何画图”的时候,教师给出了启发性的问题:

师:大家知道在这5只小动物中,有多少只鸡和多少只兔吗?

生:不知道。

师:那我们应该怎么去画呢?也不知道画几个鸡头,几个兔头。

(一时间无人回答)

师:那我们都画成鸡头可以不可以呢?

生:可以是可以,但是腿的数量肯定对不上了。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鸡有两条腿,兔有四条。

一些学生发现了问题所在,提出可以通过假设的方式完成绘画,用腿的数量来检验绘画的正确与否,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在该教学中,教师并没有直接向学生解释“鸡兔同笼”问题的具体计算方式和技巧,而是先引导学生们提出自己心中的计算方法,而后再辅助学生去验证自己的计算方式。通过不同计算方法的对比,学生们自然明白了使用哪种计算方式最简便,哪种计算方式可以被公式化等。在此基础上再去理解和运用公式,对于学生来说也不再是一件难事。

综上所述,“问题导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已经历了多年的教学实践与发展,在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显著的功效。教师若想充分发挥出该教学方法的价值,必须要在“质”和“量”的平衡上做足努力,以“质”为前提,以“量”为保障,通过构建高质量的“问题链”来引发学生一连串的思考,为学生提供思考问题的方法,将课堂真正交还给学生,逐渐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并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晓洁,张广君.教学认识论的当代转向:从知识论到生成论——生成论教学哲学的认识论镜像[J].教育研究,2017,38(7):130-138.

[2]张春莉,吴加奇.小学数学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之间的认知一致性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8):80-85.

[3]何金明,何 珊.数学教师“课堂提问”与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4(36):121-123.

猜你喜欢
问题导向教学法小学数学
大学英语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实施研究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