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创立时期共产党人的初心解读

2020-08-20 07:53王相坤
党史文苑 2020年6期
关键词:军阀政党

王相坤

社会主义浸润全国人心祸机之急,迫于眉睫,言念及此,谁不伤心!然则如之何而后可?曰:世界潮流只有顺应而无抵抗。今日亦只有旦夕蕲望我国国民,趁此潮流,大众觉悟,革命洗心,痛自改悔,步文明先进国之后尘,于共和政体之下,发挥社会的“德谟克拉西”之真精神。无论政治、经济、教育莫不循此正轨渐进于完满境地,而尤宜急于社会政策之实行,社会问题之解决,使现实社会得复返于安稳状态。诚能如此,即使社会主义浸润全国人心,社会党员布满海内,亦已如机械体之已附入安全瓣,而无意外危险之虞,且将发挥其真意义消却其危险性,而贻世界以良好之模范也。若是者,非为某阶级讲利益之事,乃为世界谋和平,国家策长久,社会图安宁之事。质辞言之,乃为吾人自求多福之事也。愿我国国民,其毋忽诸!

——谭平山 《“德谟克拉西”之四面观》(1919年3月25日)

彻底的革命如果人民真有彻底的觉悟,那么人民就会有彻底的革命;人民真有自动的能力,那么人民就会有自动的革命。这等彻底的革命,和自动的革命,不独不会产生革命,而且会扑灭不正当的革命。如美国独立的战争,和放奴的战争,也算一种革命,未闻美国脱英独立和奴隶解放之后,因为脱英独立和奴隶解放而有生出什么革命,所以我希望我国自今以后,不可倚靠什么不正当的势力,去谈革命。更不愿人人都眼睁睁看著国家将近灭亡,仍然畏首畏尾、或是趋炎附勢,不肯实心实力去先行革了军阀的命。

——谭平山 《军阀亡国论》(1920年1月12日)

最大多数之最大幸福全国农民有三万七千余万人,居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五,那么所谓实际上,改造社会,所谓根本上改造社会,和所谓最大多数之最大幸福那方面着手改造社会,岂不应该先向那现在的农村着手吗?

——谭平山 《我之改造农村的主张》(1920年4月1日)

要快快地努力去奋斗我亲爱的劳动界同胞呵!我亲爱的中国劳动界同胞!我们不要做政家的走狗!不要做官僚的厮役!不要做洋大人的忠仆!不要做军人刽子手!不要做资本家的孝子贤孙!还要快快地去努力奋斗!还要快快地努力与资本家决场胜负!且慢替人热闹,跟人欢喜呵!

我最后有几句话,对我们中国有觉悟的知识阶级说说:我们中国的知识阶级同志们呵!我中国的有觉悟的知识阶级的同志们呵!我们今日所居的地位,是运动劳动的运动,这是不必讳的,也亦是不能免的,故我们也要快快地努力去奋斗!更要快快地与劳动界携手,共资本家决场胜负,乃不至被万国劳工会的会员,笑我们替他热闹,跟他欢喜。

——谭平山 《万国庆祝声中我们中国劳动界的鏖战声》(1921年5月5日)

以改造社会为最大目的 我们组织这个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以改造社会为最大目的;但改造社会不是少数人的事,是全社会的人们都应该担负这个责任的,而且本团的组织,纯以马克思主义做中心思想,因为我们确信马克思主义有改造社会的能力,但马氏学说实在高深得很,我们团体的目的志在参加实际运动,虽不是专尚高谈学理,但我们想改造社会,应该以现实社会做对象,故不能不先经过研究那一个阶级。

——谭平山 《在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会上的致答词》(1922年3月14日)

专家解读: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主要创始人

谭平山是中国现代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他是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广东共产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要人物,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较早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能够救中国

谭平山10岁开始读私塾,1898年考入明城县东洲书院,在这里受到了严格的教育。1904年夏天,在东洲书院毕业后,谭平山考入肇庆广肇罗实中学读书。两年后,做了一辈子裁缝的父亲患了重病。他在临终前叮嘱长子谭干祥:一定要供平山继续读书,以“守成创业,振发家声”。这样,谭平山在长兄谭干祥支持下,靠借贷和抵押家产继续求学,并于1908年考入广东高等学府——两广优级师范。这时,孙中山已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之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在广东大加传播。同盟会领导了萍浏醴起义、潮州府饶平县黄冈镇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地区起义、云南河口起义等。虽然这些起义先后失败,但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对谭平山产生很大影响,他开始关心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走出了“守成创业,振发家声”的思想境界,并于1909年加入同盟会,开始进行一系列的秘密反清活动。

1910年,谭平山从两广优级师范毕业后到雷州中学担任数学教员,后任校长。雷州是粤西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孙中山派其哥哥孙眉秘密潜伏湛江领导革命活动,当时雷州中学毕业的学生不少成了广东南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骨干成员。1915年年底至1916年春,革命党人领导了广东护国运动,在肇庆建立了两广都督府,与北京政权对峙。1916年夏秋,北京袁世凯政府和广东龙济光政府先后覆灭,国家开始了黎元洪执政时代。但国家局势越来越糟糕,派系林立,军阀混战,桂系军阀在广东出卖利权,残暴统治。三民主义能否救中国,中国的出路在哪里?这是那个时期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声。带着这些问题,1917年谭平山考入北京大学,选择到文科哲学部门学习,正是出于寻找真理的考虑。到北大不久,谭平山便于1918年4月写了《哲学对于科学宗教之关系论》,从科学的角度来考察哲学与宗教的关系。他对哲学中的几个重要概念智力、感情、意志、科学、宗教等进行研究,得出结论:“以智力抵制感情,以感情融合智力,而保持人格之统一者,又专赖于意志。”“智力为科学之基础,感情为宗教之本源,意志为哲学之根据。”他认为,科学是最为重要的,任何学术“决不至与科学冲突。凡与科学冲突者,皆后于时势之宗教耳”。这些观点,虽然尚显幼稚,但可以看出他对科学的重视,对寻求救国真理的期待。

这时候,实际上谭平山对三民主义救中国的理想已经开始动摇,并转向研究并信仰马克思主义。1918年秋,谭平山加入了在陈独秀支持下发起组织的学术组织新潮社。新潮社于1918年12月13日在《北京大学日刊》刊登《新潮杂志社启事》,宣布该刊“以介绍西洋近代思潮,批评中国现代学术上、社会上各问题为职司”。1919年1月,《新潮》杂志正式创刊。谭平山的《哲学对于科学宗教之关系论》一文就是在《新潮》创刊号上发表的。围绕科学与哲学问题,谭平山于1919年2月又发表了《法理与伦理之本质分论》一文,从二者发生原因、规定方法、广义与狭义、内面与外面等五个方面,论证法理与伦理的本质区别,进一步深化对科学与哲学关系的认识。

1919年3月,谭平山在《新潮》杂志发表《“德谟克拉西”之四面观》一文。文章高度评价马克思的《资本论》,指出:“夫经济的‘德谟克拉西中之最大问题,岂非劳动问题乎?而对劳动问题之解决,为最有价值之言论者,岂非马克史(马克思——引者注)所著之《资本论》乎?马氏之说,乃以里克尔多以下正统派经济学家之言论为基础,而研究近代产业上之历史,其结果遂以建设社会主义的制度为急务者也。彼谓从历史上考究产业之变迁发达,其根本常起因于货物之生产及分配之方法。……马氏由斯得出结论,遂主张剩余价格论,以排斥不劳动之蓄积,而鼓吹劳动者之奋起,以实现产业上之革命。故《资本论》一书,实为近代社会民主党所始终奉行之圭臬。”文章还列出《共产党宣言》的十大要领,结合国际联盟规约,一一进行分析,并介绍了国家社会主义、讲坛的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等政治派别的政策主张。这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资本论》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党宣言》的文章之一。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谭平山的政治理念悄然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还体现在:1919年1月,谭平山在北京大学参加了哲学研究会和新闻研究会。2月19日,他与毛泽东等一起,出席新闻研究会改组大会,选举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为会长。4月,他又从日本《太阳杂志》上翻译了《劳动问题之解决》一文,热情介绍国际劳工运动。5月,五四运动爆发,谭平山投入到爱国反帝运动的洪流中。5月3日晚,他参加了北京大学法科礼堂召开的部署五四运动的大会;5月4日,参加了天安门广场的集会和游行示威,还参加了当天痛打章宗祥、怒斥陆宗舆,火烧赵家楼曹汝霖住宅的斗争,被北京反动军警逮捕关押。由于蔡元培等奔走营救、全市学生的坚决斗争和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次日谭平山等32名被捕人员被释放出狱。

通过参加五四运动,谭平山看到人民的伟大力量。他说五四运动使他“知道群众运动,不是一部分和一阶级的事体,必要得国民中多数的同情。表同情者人数越多,那群众运动的效果就越大”。从此,谭平山选择了马克思主义。12月14日,谭平山在《新潮》上发表《现代民治主义的精神》一文,用他所了解的马克思主义的知识,论证现代民治主义的精神,文章首先论证了民治主义的积极意义,指出:“现代的民治主义,是个劳动阶级对于非劳动阶级争自由平等发生的,这是现代民治主义的出发点。”他认为:“现代民治主义的精神特质,约有两点:第一,现代的民治主义,以反对资本的托拉斯做出发点,故以劳动中心主义做中坚,而要求真正的自由,真正的平等,真正的解放;这是现代民治主义的精神第一特质。第二,今日的资本家,不只是垄断了产业的霸权,并且在政治上产业上社会上所有一切人间生活的领域,无不被他的势力所支配。因之今日的劳动阶级要求解放,非把资本的托拉斯昔日所掠夺的,所盘踞的,所霸占的,社会上产业上政治上一切人间生活的领域,尽行解除之摆脱之不可。换一句话:现代的民治主义,不是单独的政治领域上,和这般资本家争些地位,和争些势利便罢。一定要抱着个去恶务尽万死不顾的大决心,冲入社会上产业上,而要求人间精神的满足;这是现代的民治主义的精神第二特质。”谭平山这里所说的,就是只有“去恶务尽”,消灭资本家阶级,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自由。这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

1920年3月,他说:“到底我对于政治持那种主义呢?简单说来,那‘军国主义‘帝国主义和所谓‘经济侵略主义是素来我所嫉视的,一定反对,不在话下。但我对于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合理的社会主义,尚多所怀疑。和对于马克斯的‘社会主义——‘历史的社会主义‘实际的社会主义,因和我国的国势情形,有些不同,故对于他学说的内容,也要从实际上略有变更,方能适应于我国。”既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又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这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到1920年结束北大学习生涯,谭平山完成了从三民主义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

较早提出“反军阀”的思想

反军阀,是1922年中共二大写进民主革命纲领的。但这一思想早在1920年1月尚未酝酿建立中共时,谭平山就提出来了。

从辛亥革命以来9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屡次失败的经验教训中,谭平山逐步认识到军阀是其中祸根之一。他认为:“这九年间闹过了一次二次三次四次的革命,不知牺牲了几多无辜的生命,人民受尽了几多的痛苦,终归未能够把个真正的共和国实现出来。这是什么缘故呢?都是因为这几回的革命,全靠着这般军人去干的。一般的革命家,都是养虎自卫的。所以国内经过多一次的革命,军人的势力,就会巩固多一次,和扩张多一次。至到今日,那个军人的势力,已经巩固到铁桶一样,能够左右我中华民国的命运了。我们的国家,变成军人专有的国家;我国的政治,变成军人独擅的政治了。所以军人在社会上,握了一种特殊的势力,成了一种特别的阶级,组织了一种特别的系统,这就是叫做‘军阀,故近日所谓北洋系,西南系,和东三省系,直隶系,安徽系,云贵系,广西系等,就是南北军阀所专有的名词。又有所谓大北洋主义,大西南主义,和大东三省主义,大云南主义,大广西主义等,就是南北军阀拿去做号召的旗帜。”于是,1920年1月12日,谭平山写下《军阀亡国论》一文,分析在近代中国的政坛上军阀所起的消极作用,主要有“破坏共和”“蹂躏国会”“压迫政府”“操纵行政”“把持外交”“摧残教育”“侵犯司法”“搅乱财政”“阻碍统一”“抑制民治”“助长政争”“增长内讧”。文章举例说:“我国的国体,已定为永远的共和国体。故所以有摇动国体的,就是犯了内乱的罪名,应该处以死罪的。而袁世凯以北洋的军阀头目,竟敢强奸民意,变更国体,自称皇帝,和张勋等奴才,拥立宣统,实行复辟。”“国会为民意的机关,神圣不可侵犯的。而自民国以来国会经两度非法的解散。而且民国五年时,北京军警有包围两院和冒称公民团殴打两院议员的事实。以及近日南方军人有驱逐某议员出境之类,这都是蹂躏国会的事实。”文章最后提出,希望我国国民吸取昔日法国革命和今日我国的辛亥革命不彻底的教训,“自今以后,不可倚靠什么不正当的势力,去谈革命。更不愿人人都眼睁睁看著国家将近灭亡,仍然畏首畏尾、或者趋炎附势,不肯实心实力去先革了军阀的命”。这篇文章深刻分析了军阀当道对国家的严重危害,提出打倒军阀、“去先革了军阀的命”的历史任务。

在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能否革掉军阀的命?谭平山进行了深入思考。他的视野从中国扩展到世界。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谭平山看到了消灭军阀的希望。1920年3月,他写出《世界军阀的末日》一文,系统论证军阀产生的原因和消灭军阀的历史必然性。文章指出:“什么是军阀?什么是军阀成立的原因?都是……以为人类的世界,无论何时,都是弱肉强食的世界。故建立国家的目的,无非是扩张人类的侵略性。因之想维持国家的生活,不得不多设些军队、厚蓄些军备,而且竭尽全国的能力,去扩张军事范围,国家又设立种种特别的法令,去优待和拥护这般军人。习非成是,相沿成风,就不知不觉养成这般军人,在国家地位上,和社会地位上,成了一种特别的阶级,占有各种的特别势力,这就是军阀成立的原因。”文章进一步分析,产生军阀的万恶之源是军国主义,而军国主义根源于国家的侵略政策。如一战中的德国,二战中的日本等。第一,军国主义主张实行强制征募的征兵制度,驱迫全国壮丁,去受军事教育,强化军国思想。第二,军国主义对内主张厉行专制政治,反对民主政治。凡是厉行军国主义的国家,所有国内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都是不敢去干涉军人,拘束军人。军人的势力,实足以支配全国的政治,国内几乎只有军政而无民政。第三,军国主义对外主张侵略主义和帝国主义,反对国际和平主义。因为他想排斥他国的一切利益,在世界上独自一国占个优越的地位。所以,去扩张军事的范围,训练雄厚的陆军,建造多数战舰飞船和潜航艇。预备对于弱小的国家,去攻掠兼并;对于敌国的国家,去寻衅挑战。这是一战爆发的最大动因。因此,军国主义是产生军阀的理论基础,而实行军国主义主张的人就是军阀。

谭平山认为,凡是穷兵黩武的国家,凡是滥用军事力量的军阀,最终都是要失败的。军阀最终必定被消灭,是这样一些因素决定的:

一是不合普通国民的心理。文章指出:“爱和平,爱自由,爱平等这三种心理,是普通人类所同具有的,是不因国籍而有差别的。故今日所谓幸福,不独是物质的条件,更不独是经济的条件。真正的幸福,究其实,不出和平幸福、自由幸福、和平等幸福三种。而和平幸福,更为诸种幸福之母。假使国内有个穷兵黩武的军阀,天天威迫和利诱这一般平民赴疆场就死,又天天扬兵耀武,去侵伐邻疆,弄到人家鸡犬不宁,四民失所,这个时候,还说什么幸福?……故无论哪一国的国民心理,对于鼓吹杀人的军国主义,和率兽食人的军阀,没有不疾心痛首,想法子去驱除净尽的:这是世界军阀灭亡的第一原因。”

二是不合今日世界的潮流。文章指出:“今日世界的最大潮流就是民治主义。故无论哪一种组织,哪一种事业,都要具有民治主义的精神,方能够存在。否则必渐归淘汰。”谭平山认为,当今世界,违反民治主义的君主专制政体,已经荡然无存了;君主立宪政体,不久也会变成历史;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正在旗鼓相当地进行斗争,且无产阶级已经冲进资产阶级的第一防御线了。在这个过程中,世界的军阀是君主和资本家的保护人,处在世界潮流的最急之冲,哪有不先行破灭的道理?若不先擒获军阀,那实行的民主政体就有可能成为君主专制的招牌,这是世界军阀灭亡的第二原因。

三是不合社会组织互相发达的原则。谭平山认为,人类社会组织的发达,是均调的发达,不是单调的发达;是多方的发达,不是片面的发达。因为人类社会所有各种组织是有机体的组织。务必要组织中各分子,互相调整,互相均平,方有发达的希望。假使一部有过剩发达的倾向,他部必定发生萎缩不振的现象,卒至影响全部,也跟着不能发达,这是自然的道理。在今日世界未能够真实达到大同的时候,军事的组织,虽然是未能完全舍弃。但使不量度国家的能力,贸然以扩张海陆军为务,势必至缩小他种组织的范围。久之政治腐败,经济恐慌,内乱频起,国家尚且不能自保,军阀那有单独存在的道理?这是世界军阀灭亡的又一原因。

在分析军阀产生的原因、做出军阀注定灭亡的判断之后,谭平山进一步研究了如何消灭军阀。1920年3月1日,他在《武力统一和口头护法》一文中,谴责北洋军阀派想用武力统一中国最终落得失败的命运,南方的护法变成口头上的护法,指出:“照南北两方面来看,可知现在我们中国,若是全靠这般军人官僚和政客,是不成功的,是无希望的。一定要我们的国民,大家自己发奋和自己努力,想一个根本的解决办法,去应付这个时局,方有统一的希望,和和平的希望。”这就是说,要依靠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打倒军阀,国家的和平才有希望。

较早研究和探索“中国政党”道路

中国共产党是在俄共帮助下建立起来的。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谭平山就开始研究中国政党问题,提出今后组织政党的方针,这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准备。

谭平山较早地关注政党问题,与他个人的经历有关。他1909年加入同盟会,1913年转入国民党,在国民党里战斗了10年,亲身经历这个资产阶级政党的一次次失败。国民党为什么失败——成为谭平山经常陷入思索的问题之一,特别需要从理论上回答这个问题。

这时,他的北京大学同学陈公博发表了《我们为什么还谈政治》一文。在陈公博看来,受“政治之压迫,足以发生革命之原因”。“何者为政治?政治为致国利民福之一种工具也。所以形成一种之国家,自有一国之政治,亦自有其政治之方针。无论其为君主,为共和,甚至为今日之布尔扎维克,其目的不外求人民之福利为止。”受此启发,谭平山认识到,“政党的组织,是国民一种政治的团体,就是全国国民中依共同的志趣,共同的精神,构成协同的能力,而营政治生活的团体”,“而现在国人,又無人谈及政党,甚至有视政党为不名誉的事体,稍洁身自爱者,相戒不敢加入,人人都以无政党关系者,为志品高尚……”所以,1920年3月,谭平山就写出《中国政党问题及今后组织政党的方针——根本的革新政治之第一步》一文,对中国政党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系统论述。

谭平山回顾中国政党的历史,从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黄兴领导的“同盟会”到章炳麟、熊希龄等领导的“统一党”,此后黎元洪、孙武等又创建了“民社党”,袁世凯、段祺瑞等创建了“南北共和统一会”。除外还有江亢虎等创建的“社会党”,黎元洪、段祺瑞、段芝贵、蓝天蔚等组织了“军人统一会”等。一时间,党派林立,互相争斗,或统一,或合并,或无形消灭,或自行解散,最终都失败了。

那时,中国的政党为什么不能成功?谭平山研究认为,主要有八个方面的原因:“一、不以主义为结合中心,而专以权利势力两种为钩饵。二、不以国家生存、社会安宁、人民幸福三点为基础,而以政党机关为个人的敲门砖。三、立党无切实、一贯、特殊的主张,和无实在有把握的计划。四、无奋斗的精神,和独立的志向,不得不倚赖那种不正当的势力以为护符。五、无共同的志趣,无共同的精神,党员犹不能互相了解。六、攻击异己,排挤倾轧,无所不至;无容纳他党的度量。七、专门向政治那方面讨生活,未了解政党的性质。八、轻视社会各种问题,未明白政治和社会的关系。”

从以上八个方面来看,谭平山是站在无产阶级政党的立场来分析我国旧日政党失败的原因,它反映了谭平山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认知水平和对中国国情的把握程度。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今后组织政党的十项方针,在指导思想上,提出“今后的政党当以一定的主义做结合中心”;在政党纲领上,提出“今后政党的政纲当明白具体列出”“今后政党的政纲当以我国为对象”“今后政党的政纲当注意发展党员的个性”;在对待党的态度上,提出“今后的政党不可偏向政治讨生活”“今后的政党不可依赖不正当的势力”“今后的政党当与国内平民为友”“今后的政党当与世界平民为友”。

这些方针,在此后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实践中都得到运用,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把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写在党的旗帜上,体现的是谭平山所说的“以一定的主义做结合中心”;《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共15条,从最终目标和革命手段,从入党条件到党的机构的建立,从加强监督到党员参加政府的规定,从交纳党费到财务管理等都作了明确规定,体现的是“政纲当明白具体列出”的思想;《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规定:“中国共产党彻底断绝同黄色知识分子阶层及其他类似党派的一切联系”,体现的是“政党不可依赖不正当的势力”;《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规定“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体现的是“政党当与国内平民为友”;《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规定“联合第三国际”,体现的是“政党当与世界平民为友”;等等。

在政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谭平山积极投身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工作中。创建共产党的前提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志同道合的同志,奠定建党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1920年3月,谭平山、谭植棠和陈公博在上海美国租界天渔路创办《政衡》杂志,提出的办刊宗旨是“政治——主根本革新,社会——主根本改造,各种问题——主根本解决”。在创刊号上,仅谭平山一人就发表了5篇文章。这一时期,谭平山开始注意探讨解决各种社会问题。1920年4月,谭平山发表了《我之改造农村的主张》,提出改造社会必须向实际上改造、向根本上改造努力,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着想。改造的第一步办法就是从实际调查入手。在谈到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党时,谭平山宣称:“我之政治第一个目的,就是要求保持国家之生存、继续、安宁、发达。但当排除各个国家之生存、继续、安宁、发达的障碍,那时候不得妨害他人所有国家之生存、继续、安宁、发达,而且要根据人类本位主义,以扶助他人所有国家之生存、继续、安宁、发达。”“我之政治第二个目的,就是要求政治须以全部社会为对象,以机会均等,自由发展为依归,不得有阶级男女等区别。”“我之政治第三个目的就是要求发展人类组织政治的本能,和排除发展人类组织政治的本能的障碍,但当排除障碍时,不得侵犯他人,且要依互助主义,扶助他人。”“我之政治第四个目的,就是要求满足人类政治的欲望,和排除能够满足人类政治欲望的障碍,但当排除障碍时,不得侵犯他人,且要依互助主义,扶助他人,更不得牺牲他人的幸福,以满足自己政治的欲望。”即是说,谭平山要建立一个“保持国家之生存、继续、安宁、发达”的党;一个服务人民、“以全部社会为对象,以机会均等,自由发展为依归”,人人平等、互相帮助,让人民参与政治的党;一个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切实发挥政党对国家引领作用的党;一个能够承担起政党的历史责任,有能力排除实现上述目标的各种障碍,并在排除这些障碍中采取和平手段的党。这些原则总体上是正确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思想,当然也有个别观点尚显幼稚,比如,他提出的“当排除障碍时,不得侵犯他人”,在当时的中国,是不现实的。

1920年7月,谭平山和谭植棠、陈公博在北京大学毕业后回到广州,分别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公立政法学校和省立甲种工业专科学校任教。这三所学校是广州响应五四运动和积极开展活动的重要据点。8月,上海建立起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组织。为加快建党步伐,陈独秀与各地联络,推进建立地方的共产党组织。当年,陈独秀在北京大学担任文科学长时,谭平山与陈公博、谭植棠都是北京大学的学生,与陈独秀有着师生之谊。陈独秀给他们写信,要他们在广州组建广东“共产党”。谭平山等人接到陈独秀的信后,积极响应,第一步先于1920年8月组织了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大多数是广东高等师范、广州一中、农业学校的学生,此外,还有少数的几个是教师、新闻记者及广东籍的北京大学的学生。

1920年12月,陈独秀应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的邀请,到广州任广东省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长。这时,广州实际上已经有一个共产党组织,它是在俄共(布)党员斯托扬诺维奇(米诺尔)和别斯林的指导下,由广州的无政府主义者区声白、梁冰弦、刘石心等人参加建立起来的。陈独秀到广州后,就与谭平山一起同他们展开了论战,论战后无政府主义者退出了广州共产党。经过认真酝酿,1921年3月,广东共产党组织进行了彻底改组,取名“广州共产党”,由陈独秀担任书记。陈独秀离开广州到上海就任中共中央局书记后,1921年8月由谭平山任书记。

此后,谭平山还三次参与组织革命政党。

一是参与改组中国国民党。1923年6月,中共三大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确立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1923年10月,孙中山为筹备国民黨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了国民党临时中央委员会,谭平山以中共广东区委书记、中共中央驻粤代表、老同盟会会员和老国民党党员的身份,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21日上午,谭平山向大会作了《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报告》。大会通过了国民党的施政纲领,提出了实行反帝反封建的新三民主义的具体方针,通过了接受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的决定,并宣布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国民党的基本政策。这次改组使国民党由此获得新生,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开始。改组后,谭平山当选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兼组织部部长。鉴于谭平山在国民党内的重要地位,中共中央任命谭平山为中共在国民党的党团书记。

二是组织中华革命党。大革命失败后,谭平山在被国共两党都开除党籍的逆境中,始终不忘自己是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主张“实行民族的社会革命,向着社会主义的路上走”。他认为国民党叛变革命后,“中国革命就是为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并极力主张开展土地革命。1928年夏,谭平山与章伯钧在上海成立“中华革命党”,在他起草的《中华革命党宣言草案》中阐述了中国革命的三大特质:(1)“中国革命,是反国际资本帝国主义”,“是从国际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之下自求解放的民族革命,为全世界反帝国主义运动之一部”。(2)“中国革命,是土地革命”“农业劳动者,是构成劳动平民阶级最大的成分,故中华革命党,就是农民本身的政党,故土地革命,是中华革命最大的任务,耕者有其田,是中华革命党的中心政策”。(3)“中国革命,是超资本主义的”,“是根据国际资本主义的命运,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进展,与夫中国社会阶级对抗的形势,中国革命领导阶级的性格,而决定中国革命的路途,一定超过资本主义这个阶段,在伟大的劳动阶级的领导之下,一方完成民族独立的国家,一方努力于开始社会主义的建设”。1930年5月,邓演达从欧洲回国。8月9日,谭平山与邓演达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在中华革命党基础上成立了“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选举邓演达为总干事。后来,该党又多次易名,最终于1947年2月在该党第四次全国干部会议上宣布易名为“中国农工民主党”,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组织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为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1943年2月,在中共中央南方局支持下,谭平山与王昆仑、陈铭枢、杨杰等国民党中的爱国民主人士在重庆发起组织中国国民党民主同志座谈会。8月,参加座谈会的人士经过交换意见,决定以座谈会为基础,筹组一个正式组织。9月,成立了谭平山等10人筹备小组,后经多次商讨,正式定名为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从1944年上半年起,该组织即以三民主义同志会的名义开展活动。1945年10月28日,在重庆宣告成立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简称“民联”)。民联笃信三民主义,主张国民党立即自动结束党治,各民主党派一律平等,建立举国一致的民主聯合政府;实行民生主义的计划经济,节制私人资本,发展国家资本,平均地权;保障人民的基本自由;军队国有化等。1949年,民联成为参加新政协的民主党派之一,谭平山作为该组织的负责人出席了新政协筹备会议。1949年11月,中国国民党民主派第二次全国代表会议在北京举行,决定将民革、民联、民促和国民党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统一为一个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联、民促宣告结束。

(作者单位: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

责任编辑 / 马永义

谭平山(1886—1956),广东高明人。中共二大、三大代表,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1921年春与陈独秀等领导成立广州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曾任中共广东支部书记。大革命时期,曾任中共中央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农民部部长、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政务院政务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等职务。谭平山(1886—1956),广东高明人。中共二大、三大代表,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1921年春与陈独秀等领导成立广州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曾任中共广东支部书记。大革命时期,曾任中共中央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农民部部长、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政务院政务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等职务。谭平山(1886—1956),广东高明人。中共二大、三大代表,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1921年春与陈独秀等领导成立广州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曾任中共广东支部书记。大革命时期,曾任中共中央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农民部部长、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政务院政务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猜你喜欢
军阀政党
“带领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政党”
焦山碑林吴佩孚碑石刻文化背景考察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立宪主义与政党——以法国为例
传统与现代之间——民初社会中军阀的行动逻辑
专治出墙杏
公民社会与政党共建的探索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在坏的时代能做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