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背景下冰雪体育人才培养的实然困境与创新对策

2020-08-25 09:47姚小林安婧宁博文单子然牛鹤璇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冰雪人才体育

姚小林 安婧 宁博文 单子然 牛鹤璇

摘要:

2022年冬奥会临近,政策红利与资本垂青之余,冰雪体育人才缺乏却成实然困境,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成为“破局”关键。本文以北京冬奥会为背景,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目前冰雪体育人才培养的实然困境,从理论层面为推动人才储备献计献策。研究认为:应该理性定位,做好人才需求与供给对接;资源共享,共同搭建人才培养平台;精准对接,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全方位制定冰雪体育人才培养创新对策:瞄准市场定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應用型冰雪体育人才;结合多种资源,共建冰雪体育赛事管理与运营人才共享平台;精准人才对接,全力保障高层次冰雪体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利益。

关键词:

北京冬奥会;冰雪体育人才培养;实然困境;创新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20)04-0029-05

Abstract:

With the 2022 Winter Olympic Games approaching, the lack of winter sports professionals has become a real dilemma while the policy dividend and capital are in favor of them. Accelerating the training and innovation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has become the key to break the situation.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ijing Winter Olympic Gam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in the current training of winter sports professionals, and makes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talent reserve from the theoretical level. The research holds that: we should make rational positioning, do a good job of talent demand and supply docking, resource sharing, and jointly build a talent training platform; accurately docking, shorten the talent training cycle, and comprehensively formulate innovative strategies for winter sports talent training.Aiming at the market positioning, we will cultivate the applied winter sports talents to adapt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build a talent sharing platform for winter sports event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based on a variety of resources; connect precise talents to fully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high-level winter sports technology and innovative talents.

Key words:

Beijing Winter Olympic Games; Winter sports talents training;Actually dilemma; Innovative countermeasures

冰雪体育人才是我国冰雪体育健康发展的人才储备与发展根基,如何适应冰雪体育发展趋势、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全方位提供人才等服务保障,事关我国冰雪体育整体发展大局,但就目前服务保障阶段来看,冰雪体育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人才需求缺口短时间内很难填补。在社会环境和需求变革情境下,传统的冰雪体育人才培养范式受到挑战。为了恶补人才短板,国家已颁布了系列政策为冰雪体育人才培养释放政策红利,从2017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声势浩大的跨界跨项选材,最大可能弥补冰雪体育竞技人才缺口,但从冰雪体育长远发展来看,大众冰雪体育人才缺乏才是关键所在,冰雪场馆建造与维护、管理与服务、冰雪机械操作等专业工程人员、冰雪场所产业运营等人才缺口较大。从现阶段而言,冰雪体育人才培养重要阵地在专业体育院校,面对出现的人才缺口,目前来看不同高校均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为了更好的总结人才培养规律、探寻人才培养多元化模式,本文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切入点,分析在冬奥会背景下我国冰雪体育人才培养问题,创新人才培养形式与内容,力求从实践层面为推动冰雪体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1冰雪体育人才的内涵界定

国内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已经开始致力于对冰雪体育人才的概念界定,杨树人、李健夫(1995)提出了培养从事冰雪体育、教学、科研的冰雪“复合型”人才的概念[1],徐文东(2006)将冰雪体育人才界定为奥运项目类人才、冰雪产业开发类人才、产业管理类人才、服务类人才,并提出了各类人才的培养路径,具有一定代表性[2];阚军常等(2019)则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3 亿人参与冰雪体育”的目标背景下,对实现国家顶层设计需要的人才进行了归纳说明,认为所需要的人才主要分为四类,分别是专业教学指导人才、冰雪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冰雪赛事专业人才、冰雪场馆技术保障人才。相对于冰馆雪场的数量而言,冰雪体育相关人才更为紧缺[3]。北京冬奥组委体育部部长佟立新在介绍“冬奥会的筹备工作进展和竞赛组织的人才培养情况”中表示,竞赛组织需要五类人才:一是国际专家;二是竞赛核心团队;三是技术官员;四是冰雪体育专业技术人才;五是体育专业的志愿者;对于大众冰雪体育人才而言,目前缺乏的是专业技术人才与志愿者团队[4]。

从国内多名知名专家对冰雪体育人才分类的观点中,本文对目前对冰雪体育人才分类进行合理分类,冰雪体育人才包括运动竞技人才(包括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和科研人员),和其他冰雪体育人才(赛事运营人才、培训服务人才、创业创新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市场服务人才和冰雪管理人才)。

2冰雪体育人才培养的实然困境

2.1政策红利,竞技类冰雪人才增速明显

2015年初,国家登记注册的冰雪體育人才仅有5 000余人,而夏季项目的一个基础项目,注册人员就能多达2 000人,冰雪竞技人才缺口较大。为了尽快补齐冰雪体育竞技人才短板,解决2022年北京冬奥会参赛难题,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从2016年开始,开始了全国范围的跨界跨项选材工作,跨地域、跨项目全面补齐人才缺口,鼓励和引导各省市体育局、运动项目管理中心、项目协会和社会机构积极为国家输送高质量冰雪体育人才,并颁布了一系列冰雪体育人才的利好政策,如《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设立跨界跨项运动员运动水平等级激励政策的通知》(2018年)等,2016年北京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冰雪运动发展的意见(2016—2022年)》及七项配套规划(简称“1+7”规划),首次明确冰雪体育7项核心任务,其中之一就是培养冰雪体育人才,借助于冰雪体育体系,实现“1248目标”——1张“北京冰球名片”、2套冰雪竞技队伍、400亿冰雪产业收入和800万冰雪人口。既释放了国家对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的重要信号,也实质性的推进了体育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目前跨界跨项选材工作已初见成效,竞技类冰雪人才增速明显,而且效果逐渐显现,2018年在平昌冬奥会雪车、钢架雪车和女子跳台滑雪三个项目上,多名中国选手首获冬奥会参赛资格,则是借助“跨界跨项选材”政策红利的显现[14]。

2.2高校助力,赛事运营和管理人才量变明显但质变未现

由于地域限制与受众群体限制,冰雪体育人才在我国历来总量不足,多年来,国内多家专业体育院校致力于冰雪体育人才培养,最早的当属哈尔滨体育学院,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致力于培养冰雪体育人才,成立冰雪系,首开冰雪体育人才培养先河,构建了教学、科研、训练、竞赛和社会服务“五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北京体育大学致力于培养精英体育人才,2016年成立冰雪学院,逐步打造冬奥会青训体系;首都体育学院正采用“体教结合、校企结合、校社结合”方式培养人才,增开冰雪防护救护、冰雪场馆管理、赛事组织管理等多个方向。同时包括沈阳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等多所专业体育院校均将冰雪体育人才培养列为学校人才培养重点,还有一批综合性院校和高职院校,如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首钢工学院、北京体育职业学院、黑龙江冰雪体育职业学院等也开始招收冰雪专业高水平运动员及学生等[10-13]。全国上下加快培养冰雪体育人才的热情十分高涨,主要以赛事运营与管理人才为主。但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目前大众体育人才培养主要依靠高校,虽然多所高校结合自己的相关学科专业进行重新专业设置与制定可行的课程方案, 以全面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经济的吻合, 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与专业适应能力,但相对于社会冰雪体育人才需求而言,目前高校培养的冰雪人才总量还远远不能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赛事运营和管理人才数量基数依然不足,在满足冰雪体育需求方面还尚未有明显成效。

2.3培训主导,高层次技术与创新人才保障体系不健全

大众冰雪体育人才中,高层次技术与创新人才缺乏是制约冰雪体育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影响高层次人才缺乏的重要原因之一则在于缺乏相应的人才保障体系。人才保障体系包括人才引进、培养、管理、激励等一系列政策与措施的集合,多年来,大多数冰雪体育专业技术人才都是通过特定岗位职业培训或在职教育等得以实现,如场地建设与管理人才、器材维护与操作人才等,都是社会培训结构与高校联合培养,而高层次技术人才,如国际比赛场地制冰师等,均是聘请国外专业人员来临时担任。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高层次技术人才需要较长培养周期,短期内国内培养模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但从长期来看,应该重视高层次技术人才的培养问题,由于相应的激励与保障体系不健全,导致高层次技术人才的引进工作受阻,同时国内人才创新环境与相关扶持政策落地未完全实现,急需精准人才培养对接,培养国内人才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各种保障和激励措施,保障人才培养链条的完整性。

3冰雪体育人才培养的创新目标

3.1理性定位,人才需求与供给对接

2022年北京周期的逐渐临近,人才需求缺口短时间内很难填补,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长期以来冰雪体育发展所需人才定位不准,社会需求与培养目标不对应。随着2022年冬奥周期的逐渐临近,冰雪体育竞技人才、场馆建设与维护人才、冰雪体育管理与服务人才等仍存在较大缺口,据预测,人才缺口高达十万人,急缺冰雪体育指导人员、冰雪机械操作与工程技术人员、冰雪场所运营人员等,而从目前人才供给来看,大多数专业体育院校以培养冰雪体育指导人员为主,而高职院校则致力于培养机械操作与工程技术人员,人才需求与供给严重不对等,各地在冰雪人才培养过程中自我摸索、自寻发展思路,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急需政府和管理部门统一规划、加强引导,共同破解冰雪体育人才供需难题。

3.2资源共享,共同搭建人才培养平台

冰雪体育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必要有大量的专业人才致力于社会服务工作,但从目前几所培养冰雪体育人才的高校来看,毕业生的数量难以满足人才的需求。一方面学校的冰雪体育学科优势未能在人才培养中完整展现,导致部分课程设置不合理,另一方面,学生缺乏实践平台,适应岗位需求的技术性人才缺乏,由于缺乏必须的实践场所,长期依靠高校培养与社会机构培训培养人才的岗位实践性很难保障,虽然有一大批既懂技术又有理论基础的毕业生充实到人才队伍中去,但技术的高度与难度暂时难以满足岗位需求,迫切需要丰富人才培养路径,找准人才需求定位,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优势与职业培训结构平台资源,提升人才对接效益,要积极扩宽人才来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更好地补齐人才短板。

3.3精准对接,缩短人才培养周期

随着北京冬奥周期的临近,如何缩短冰雪体育人才培养周期成为困扰的难题。就目前而言,要缩短冰雪体育人才培养周期,核心在于关键人才的培养,即注重关键岗位识别、关键人才动机激发和关键人才培养设计。首先,找准制约大众冰雪体育发展的关键环节与岗位,这个关键环节与岗位的选择,要从大众冰雪体育的长远发展趋势来看,要从国家大众冰雪体育发展战略来选择,同时我们要意识到,随着大众冰雪体育的发展,这个关键环节与岗位处于不断变化当中,在大众冰雪体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关键环节与岗位也有所不同;其次,要尽力做好人才培养的动力激发环节,即做到“选好苗、服好务”,制定一系列保障措施切实保障人才利益,不断发掘和培养核心人才;再次,要做好人才培养的过程服务工作,细化人才培养方案,尽可能缩短关键人才的培养周期,提高成材率。

4冰雪体育人才培养的创新对策

4.1瞄准市场定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冰雪体育人才

定位方向不同,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不同,冰雪

体育人才培养要更加具有针对性,才能更加有效地节约资源,发挥人才培养的最大能动性。目前,冰雪体育人才的定位要着重考虑三个方向:一是市场需求定位:瞄准市场需求,培养适应冰雪体育运动发展的应用型冰雪体育人才,以解决冰雪体育爆棚凸显冰雪人才匮乏问题;二是高水平竞技需求定位:瞄准体育强国建设需求,大力提升冰雪体育高水平竞技能力,以解决冬季奥运项目为国争光的现实问题;三是冰雪体育教育需求定位:对焦冰雪体育运动发展的普遍性需求,大力提升冰雪体育的教育教学,以解决冰雪体育发展的内生动力的根本性问题[10]。

4.2结合多种资源,共建冰雪体育赛事管理与运营人才共享平台

人才共享平台则是充分调动人才发展的各种配套资源,全方位培养人才。长期以来,我国冰雪体育人才结合主要指的是体教结合、育引结合、校社结合等。

4.2.1探讨体教结合新方式体教结合是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将体育的本质与教育的功能充分结合的官方指引,是整合教育与体育诸多资源实施的人才培养重要举措,提出多年来,关于体教结合的内容、方式以及要求等进行过多种探讨,有过“体教结合”“体教融合”“体教一体”等多种提法,不断探讨体育与教育培养结合的方式与方法。党的十九大以来,对体教结合的新方式、方法、路径的研究层出不穷,在冰雪体育人才培养上,应该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指导方针,建立规范的人才监管制度,加强立法与市场监督,整合多方资源,通过教育、培训、政策法规等多种形式探讨体教结合良性运行的新方式。

4.2.2激发育引结合新路径育引结合是新时代以来,国家为了解决人才缺口难题而提出的人才培养路径,冰雪体育人才由于其特殊性与专业限制,在我国的人才资源库中向来急缺,“育引结合”是将培养人才与引进人才相结合,主要是最大限度的激活人才发展活力,做好人才流动规范管理,打通人才管理与流动桎梏,在培育人才的同时将亟需的人才引进来。根据教育部最近出台的《加快直属高校高层次人才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强化高层次人才培育支持、促进高层次人才顺畅有序流动,培养造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文件还强调要实施高层次人才流动的规范化管理,不鼓励东部地区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而从根本上遏制这类非正常职业流动和恶性竞争行为,还需进一步做好人才流动规范管理、高层次人才培养和人才成长激励机制改革。长期以来,我国冰雪专门人才数量不足,亟需人才育引结合的加速推进,一方面通过多种途径与保障措施将亟需的冰雪技术人才(如场地建设、技术开发人才等)引进来,同时想方设法的将其他行业的精英人士如经营管理人才,通过短期培训跨界吸引进来,强化高层次人才的顺畅流动;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才培育的质量与效率,按照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人才培育目标,制定科学的人才培育规划,建立良性的人才市场选择机制,根据市场需求建立起中长期、短期等人才培育方案,切实加强人才培育进程。

4.2.3破解校社结合新难题校企结合是充分发挥学校与第三方机构的人才联动培养路径,这里的“社”既包括致力于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机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等,又包括各种冰雪体育社团、协会结合,如滑雪协会、滑冰协會等,让学校与第三方机构共同建立冰雪教学联盟,充分发挥社会机构人才培养的广度优势,拓展冰雪体育人才培养的范围,最大程度上解决冰雪体育人才的短缺问题。要搭建一条由政府、学校、第三方机构等相互联系的人才发展桥梁,加强人才登记与分类工作,发展行业、专业人才市场,提高冰雪专门人才的市场适应性与竞争力,对我国冰雪体育专门人才进行有效的市场配置工作。

4.3精准人才对接,全力保障高层次冰雪体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利益

精准人才对接,主要指的是供需对接、激励与保障对接、岗位与职位对接。高层次冰雪体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对接是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效连接的必要步骤,是全力保障高层次人才利益的重要屏障,可以更有效的弥补高层次人才缺口[8-9]。

4.3.1要把供需对接放在对接首位

随着2022年冬奥赛季的逐渐临近,冰雪体育人才短缺的事实也迫在眉睫,据不完全统计,京张联合承办2022 年冬奥会,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对高层次的冰雪体育复合人才、专门技术人才的需求缺口高达70%[9]。2018年《体育总局冬运中心关于调整全国冰雪赛事参赛资格办法的函》首次力破冰雪竞技人才注册来源壁垒,将冰雪竞技人才还归于社会与大众,各高校也加大了冰雪体育人才的培养力度,多所高校纷纷增加冰雪体育及相邻专业,为我国冰雪体育大力发展提供人才供给。要承认的是,若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3 亿人参与冰雪体育”的大盘子衡量,目前的冰雪体育人才缺口依然很大,在目前冰雪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以冰雪体育人才的长远发展为目标,着力解决眼前的冰雪体育人才困局,培养复合型的冰雪体育人才。

4.3.2全力保障激励与保障对接人才培养与保障并存是人才管理的重要问题,人才管理政策的激励性因素包括政策因素、宣传因素、市场因素等推动力,保障性政策包括管理、导向、绩效等支持力,这里提到的激励与保障对接,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考虑专业人才的特殊性,又为人才长期流动与合理安置提供基础政策保障,高层次人才保障与激励政策的完善将最大程度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实现人才“引进来”与“留得住”的双赢局面。要加快相关保障体系与服务机制建设,从地方、行业人才保障措施入手,保障人才合法权益的同时,也给行业发展提供稳定的人才保障基础,避免人才的恶性流动,确保组织权益。

4.3.3切实加强岗位与职位对接岗位与职位对接是现代教育观最基本的原则与要求,冰雪体育人才除了要具备岗位要求的知识储备与岗位技能之外,还应该养成对冰雪体育人才的职位定位。冰雪体育人才的职业定位,涉及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及质量评价等多个环节,要求所有冰雪体育人才的高等院校都能根据职业标准,制定相应的课程建设模块,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同时,要根据岗位设置要求,调整理论与实践教学比重,更多加强人才岗位实践操作能力,体育类专业人才与很多专业人才不同,专业岗位需要对体育专业有一定了解,需要考虑到体育专业的特殊性。加强岗位与职位对接,可以尽快的缩短人才实践周期,加快冰雪运动发展进程。

5结语

北京冬奥周期临近,亟需破解人才匮乏难题。地方政府应该统筹人才需求与培养对接,做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全方位推进冰雪体育人才培养工作。体育专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加快冰雪体育专业建设,同时与各种职业院校与社会培训机构合作,推进融合步伐与结合路径,资源整合,以冰雪体育人才长远发展为前提,制定人才培养长远培养方案与应急应对双套策略,既解决人才实然困境,又为冰雪体育可持续发展增添人才助力,相信在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定会形成冰雪体育人才培养合力,助推北京冬奥会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李健夫.关于冰雪体育人才素质培养综合教学模式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5(1):14-17.

[2]徐文东.论冰雪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冰雪强省战略[J].冰雪运动,2006(1):89-90.

[3]阚军常,等.“3 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内涵解读与实现路径[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1155-1156.

[4]北京日报.冰雪运动要发展人才是关键:[EB/OL].https://m.huanqiu.com/article/9CaKrnK59gD.

[5]舒友,等. “一定位三对接”材料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山东化工,2019(4):146-148.

[6]刘菲. 2022年冬奥会背景下首都体育学院冰雪运动方向人才培养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9:6-55.

[7]张丽娜.张家口市高校冰雪体育人才培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9:2-59.

[8]朱佳濱,等. 新《国标》下东北体育院校冰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9(4):1-5.

[9]朱佳滨,姚小林.新时代我国冰雪体育人才培养对接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8(4):6-10.

[10]张欣.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人才资源开发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体育学院,2019:6-40.

[11]王晓林.基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冰雪体育人才培养数据库的构建研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1):79-83.

[12]黄珊.东北三省体育学院冰雪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比较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体育学院,2019:2-50.

[13]王丹. 新时代“冰雪运动”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以哈尔滨体育学院为例[D].哈尔滨:哈尔滨体育学院,2019:2-40.

[14]朱志强.大力培养冰雪体育竞技人才[J].奋斗,2017(7):10-11.

[15]单琛雷,张伟,郝鹏飞.北京冬奥会对我国冰雪运动的影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8(1):40-44.

猜你喜欢
冰雪人才体育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It’s Snow Time!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我们的“体育梦”
毛遂自荐
冰雪幽默来袭
为国家选人才
貌似冰雪的新能源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