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邓小平“文化”概念的三种不同含义

2020-08-25 11:36汤晓嵋
中国军转民 2020年7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文化

摘要:邓小平是在不同层次上使用“文化”一词的,即与经济、政治相并列,作为人民精神活动总和的文化;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科技、教育等相并列,作为具体工作部门的文化;与物质文明相并列,作为以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的精神文明的文化。本文对这三种含义进行解析。

关键词:邓小平;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邓小平理论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其文化思想的具体展开。邓选三卷中所使用的“文化”,含义多种多样,外延亦有大有小,概括起来,可以看出,邓小平主要是在三种不同层次上使用“文化”概念的。

一、作为人民精神活动总和的文化

“文化”一词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曾做过统计,仅各种语言中见诸于文本的定义大约就有一百多种。但难以下一个能够真正揭示本质并得到普遍认可的定义,并不影响人们对文化究竟属于哪一类社会现象达成大致的共识。几乎各种论著均指出,文化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现象等同于社会现象,也即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现象则专指精神现象和精神产品。在文化建设思路和文化理论研究领域对文化作狭义的理解具有更为广泛的趋势,具体而言,即是将文化与经济、政治并列使用,把文化限定在经济、政治以外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中。邓小平文化概念的第一层含义就是如此,这也是邓小平使用的“文化”概念中外延最大的一个。在这一点上,他主要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是毛泽东的文化观。

唯物史观认为文化作为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归根到底是人类物质活动的反映。而文化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因而能给予巨大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其本身也具有传承性和稳定性,是人类社会结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准之一。毛泽东同志首先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三者并列的社会结构理论,并规定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以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毛泽东关于社会结构三分理论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等原理作出的,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和深化。邓小平对此加以继承应用,在《邓小平文选》中的很多处使用了这个意义上的文化概念。

例如,在第一卷中首次使用“文化”一词便是如此。在這篇新民主主义时期关于文化问题的重要文献《一二九师文化工作的方针任务及其努力方向》中,邓小平谈到,文化工作必须服从于政治任务,“所谓超政治的文化是不存在的”。在《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一文中,他说,“所有这些事情,政治的也好,经济的也好,文化的也好,现在都要开始去做”。新时期结合改革开放的新实践,邓小平又做了不少新论述。他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经济、政治、文化三个领域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也强调要坚决打击在上述三个领域的犯罪活动。特别是在重新思考和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邓小平又明确指出:“在对社会主义作这样的理解下面,我们寻找自己应该走的道路。这涉及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等所有方面的问题”。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邓小平虽然未在有关文化的基本原理上多讲话多做文章,却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去深思社会主义的文化问题;而邓小平把探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的重要性与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道路的重要性,并列于同等高度,就更要求我们在进行邓小平文化观的研究时,给予这个意义上的文化概念以足够的重视。

二、作为具体工作部门的文化

邓小平与其他具体工作部门并列使用的“文化”一词,也大量出现在他针对不同问题,布置不同工作的讲话中,因而被他与文化相提并论的其他部门往往因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而不同。

有时,他把文化与经济、政治、科技、教育、军事、外交等这些几乎涵盖了国家工作各个方面的内容并列,如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立的章程并不少,而且是全方位的,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方针和政策”。更多时则是与科、教、文、卫并提。改革开放之初,他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而在我们的各项工作之间却存在着严重的比例失调,特别是“经济发展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发展的比例失调,教科文卫的费用太少,不成比例”,而我们在这几个方面的实际情况一直都很落后,这就迫使“我们非要大力增加教科文卫的费用不可”。因此我们更要调整改革,以使科学、教育、卫生、文化事业,都尽可能的继续发展。由此可以看出,邓小平不仅从宏观上思考和规划整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蓝图,对直接关系到人民文化生活、直接关系到劳动者文化素质的各项具体工作的关注也从未停止过。

三、作为精神文明的文化

与物质文明相并列,作为以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的精神文明的文化概念,是邓小平文化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他使用最多的一个。在很多场合,甚至完全可以把二者置换。比如说在谈到要改善物质文化生活、满足物质文化需要、提高物质文化水平的一些论述中,所用的“文化”一语即是如此。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

在邓小平看来,“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从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读出两个层面:一是邓小平眼中的精神文明,应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两个方面,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就是依据这一思想,对精神文明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构建了精神文明的完整体系。二是邓小平在谈到精神文明时,首先着眼或更多着眼的是思想道德建设这一层意思。因而,我们既要注重文化和精神文明的联系,也要弄清精神文明并不完全等同于文化,两者并非完全对等,精神文明既是和物质文明相对的一个概念,同时它也更多的是相对于存在的意识和观念的范畴,而文化,特别是更为广义的文化,则既有精神文明的内容,又有物质文明的内容。这也正是我们要从文化角度来理解邓小平精神文明论述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正是基于对文化的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形成了一整套环环相扣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这是邓小平文化观的具体展开,是他面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立足实践,深入独立地思考的结晶。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作者简介:汤晓嵋,陆军装甲兵学院蚌埠校区政治工作教研室副教授)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怕”回老家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