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体温护理措施对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者术后DVT发生的影响

2020-08-27 02:12徐志强罗啟凡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16期
关键词:二聚体股骨体温

张 佳 徐志强 罗啟凡

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西省南昌市 330003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骨折,通常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术进行治疗,但术后易引发深静脉血栓(DVT)并发症,严重可导致肺栓塞从而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目前,临床常使用抗凝药物或物理疗法来预防此类DVT的发生,但药物会增加患者术后风险,针对相关危险因素实施护理干预对预防DVT发生具有重要意义[2-3]。下肢体温护理是围绕整个PFNA术进行的一种物理护理措施,能够有效保持患者下肢体温,降低DVT发生风险。本文旨在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患者实施下肢体温护理措施对术后DVT发生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具体信息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6例,按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为两组,每组43例。观察组男22例,女21例;年龄58~79岁,平均年龄(67.85±3.61)岁。对照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59~79岁,平均年龄(67.39±3.41)岁。纳入标准:(1)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股骨粗隆间骨折,且行PFNA术治疗;(2)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有精神疾病史或无法沟通者;(2)有 DVT、肺栓塞病史或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史;(3)伴有恶性肿瘤,或合并其他类型的骨折。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护理,包括术中保证血容量充足,严格止血;术后抬高患肢,防止静脉异常回流,尽早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下肢体温护理措施。具体措施如下:(1)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宣讲,详细告知患者DVT并发症的危害性与危险性,使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2)静脉泵治疗:分别于术前、术毕、术后第3天为患者进行血清D-二聚体水平检查,术前根据检查结果为患者进行48h的足底静脉泵治疗,以增加血流速度。(3)术中保温:①设置手术室室温25℃,湿度调整至50%;术前转运患者时,需为患者覆盖恒温的电热毯,并选取较为温暖的过道或可以就近通过的通道,避免患者体温流失;②患者麻醉成功后,于患肢近端至膝下3cm用恒温保温毯包裹,待消毒并体位固定后,使用无菌绷带隔绝保温毯,并设定人体适宜37℃以为患者保持体温;③术中给予充气式保暖被覆盖裸露部位皮肤;手术床上铺38℃水循环变温毯,静脉输血输液采用加温仪加热至适宜温度再行输入,术中冲洗液加温至体温水平,手术结束前采用39℃盐水冲洗体腔;④采用气道导管湿热交换器,保持患者呼吸道恒定温度与湿度;⑤进行间歇性擦拭、止血时,需选取温热生理盐水浸泡后的敷纱,如手术中出现暂停情况,需采用温生理盐水纱布进行妥善覆盖。(4)术后保温:术后回到病房2h后行足底静脉泵治疗,2次/d,40min/次。并给予患者低盐、低脂清淡饮食指导,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的腹内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5)术后锻炼:术后第2天鼓励患者活动下肢,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进行膝关节屈伸、小腿舒缩运动、股四头肌舒展等,5次/d,并每2h协助患者翻身1次。

1.3 观察指标 (1)比较患者术后第2天、第5天 DVT发生情况。(2)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术前、术毕、术后D-二聚体水平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DVT发生情况 术后第2天两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5天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DVT 发生情况对比[n(%)]

2.2 D-二聚体水平 观察组术毕及术后第3天的D-二聚体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情况对比

3 讨论

传统保守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需长时间卧床, PFNA术则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骨折愈合率高等特点,目前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于粗隆间骨折治疗。但由于PFNA术需在术中持续暴露患肢于低温环境中,增加了DVT并发症的发生率,影响患者预后。目前,DVT主要研究方向集中于术后物理措施干预,然而术后使用物理措施对预防DVT发生的效果不太理想;术中间歇充气压力泵和足底静脉泵进行干预则会影响患者核心体温,增加手术出血量,且产生的噪音会影响术者操作[4-5]。因此,实施全程的保暖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DVT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肢体温护理措施是围绕患者的整个围术期通过各种保暖措施维持患者体温的一种护理模式。DVT多发生于各种手术后、慢性病长期卧床等造成肢体活动受限的人群,血液黏度高、血流缓慢及血管壁的损伤是DVT发生的三大主要原因,本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毕及术后第3天的D-二聚体水平优于对照组,术后第5天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施下肢保温护理措施可有效改善PFNA术后相关血液高凝状态,降低下肢DVT发生风险。其优势在通过开展健康教育,使得患者对DVT具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强化了患者对医护工作的依从性,增加患者术后相关护理认知和依从度,如抗血凝、抗感染等。同时,术前为患者进行血清D-二聚体水平检测,对可能增加DVT发生的患者进行积极药物治疗及足底静脉泵干预,可有效降低相关风险因素[6-7];手术过程中通过使用保温毯来维持下肢体表温度,能够有效预防因体表温度过低引发的血管壁损伤、血液黏稠度增大、血流速度减慢等情况,从而降低DVT发生率。此外,术后为患者进行足底静脉泵干预,尽早地指导患者进行下肢的锻炼活动,可明显提升下肢静脉流速,可有效改善术后卧床引发的血液淤积,不仅可使下肢静脉回流增多,对于术后出血量的影响也较小,可对预防DVT的发生起到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施下肢保温护理措施可有效改善PFNA术后相关血液高凝状态,降低下肢DVT发生风险,利于提升患者预后。

猜你喜欢
二聚体股骨体温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
体温小问题,引出大学问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和倒置股骨髁LISS钛板治疗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