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滤镜“拍照”法则

2020-08-27 13:00邱俊霖
知识窗 2020年8期
关键词:金农赵孟頫自画像

邱俊霖

如今,人们可以使用各种修图软件给照片加滤镜,可是在没有照相机的古代,古人只能用纸和笔将人像画下来,那么他们有什么美颜技巧呢?

唐朝画家阎立本曾经绘制过一套《历代帝王图》,从右至左画有从汉朝至隋朝的十三位帝王画像。他根据每个帝王的政治作为和不同境遇,通过个性化的描绘,以及对眼神、嘴角、面部肌肉的微妙刻画,表现出帝王们的心理、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特征,为每一位帝王加上了一层滤镜。比如,阎立本将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画得高大威武,两眼炯炯有神,双眉却舒展自然,使他处处流露出自信与豁达。

除了为他人“拍照”,古人也爱“自拍”。据唐朝画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记载,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就曾经有过一幅叫做《临镜自写真图》的“自拍”。到了宋朝,士大夫之间更兴起了一股自画像浪潮,自己作画,或是请画师画,而且还要题写几句画像赞。比如,诗人黄庭坚就曾经一口气写了五首《写真自赞》。如此看来,黄庭坚不仅是个文案高手,还是个“自拍”达人。

宋徽宗赵佶曾经画了一幅《听琴图》,描绘的是官僚贵族雅集听琴的场景,有传言说图中的抚琴者正是赵佶本人,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幅画也算得上是赵佶的“自拍”了。《听琴图》背景简洁,构图简净,但人物的神情刻画都加了滤镜。图中的主人公表情凝神,穿着道冠玄袍,居中端坐,专心致志地抚琴,而前面坐墩上的两位官员则是悠然入定,静心聆听,显得十分生动传神,仿佛正被这鼓动的琴弦撩动着神思,完全陶醉在琴声之中。通过给人物神情加滤镜,《听琴图》衬托出了主人公优雅的气质。

当然,古人加滤镜的方式极其高明,他们除了对人物本身做文章,还会通过为背景加滤镜的方式凸显人物。例如,宋元之交的大画家赵孟頫为自己“自拍”了一张《自画像图页》,在这幅画中,赵孟頫将自己绘制成了一个头戴乌巾、身穿白袍、策杖漫步于竹林中的雅士。但赵孟頫并未用过多笔墨细画人物形象,而是将自己置身于竹林中,通过背景滤镜,突出竹林与溪流,营造优雅的氛围。当大家看见这幅图画时,便有一种竹风扑面、泉声盈耳之感,于是赵孟頫尘虑尽消、飘然世外的高士形象便立马展现了出来。

明清时期的画家也十分喜爱加滤镜的功能。清朝画家华岩在46岁的时候作了一幅《自画像》,图中的华岩身着夏衫,半敞衣襟,临泉而坐,意态闲暇,而身后山石高耸,远处瀑布垂岩而下,汇流成河。通过略带夸张的人物造型,使得“自拍”整体上写实而又带些写意,将作者热爱自然、超然离垢的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作为清朝“扬州八怪”之首的画家金农,可以称得上是“自拍狂魔”,他传世的自画像作品就有9幅。他曾经送给弟子罗聘一幅《金农自画像轴》,画中并不求形似,而是通过更加濃密的长髯和更加矍铄的双目,使用夸张的滤镜,让“自拍”看起来具有漫画意味,也真实传神地描绘出了金农本人奇倔傲世的性格特征。

看来美颜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从古代各式各样的精美图画,再到今天花样繁多的自拍,变化的只是形式,不变的则是人们对于美的追求。

猜你喜欢
金农赵孟頫自画像
杭州六品书院作品展
图说书法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上篇 笔走龙蛇 冠绝古今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自画像
我的自画像
画家也有经济头脑
金农出口成章
金农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