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参炮制历史沿革探讨中国药典中红参炮制规范

2020-08-28 00:38鹿扩建曹欢笔雪艳张清波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0年8期
关键词:薄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鹿扩建,曹欢,笔雪艳,,张清波

基于人参炮制历史沿革探讨中国药典中红参炮制规范

鹿扩建1,曹欢2,笔雪艳1,2,张清波3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省药品检验研究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8;3.黑龙江省药品评价和风险监测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为使《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红参质量标准规范更加完善,本文通过对人参的炮制历史进行考证及总结、对比与分析历版《中国药典》人参和红参的炮制规范记载,认为红参炮制规范尚有待完善之处,并对2020年版《中国药典》红参炮制规范及用法用量的修订提出建议。

人参;红参;中国药典;炮制规范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C.A.Mey.的干燥根和根茎,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功效,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等[1]8-9。在我国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尤以吉林产最佳。人参经蒸制后即为红参,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气不摄血、崩漏下血等[1]153-154。

炮制是在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依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及调剂、制剂需要,对中药材进行的加工处理方法。炮制方法是否规范、质量是否可控,直接关系到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红参作为人参蒸制后干燥的炮制品,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均有收载。自1995年版起,《中国药典》将红参从人参项下单独分列出来,与人参共同置于“一部”中。随着《中国药典》版次的更新,红参和人参的质量标准规范也在发生相应变化。笔者对人参的炮制历史沿革进行考证及总结,对比分析历版《中国药典》中人参和红参的炮制规范记载,并据此对2020年版《中国药典》红参炮制规范及用法用量的修订提出建议,以使《中国药典》红参质量标准更加完善。

1 人参炮制历史沿革

1.1 本草考证

人参炮制始载于《名医别录》,其“如人形者有神,生上党及辽东,二月四月八月上旬采根,竹刀刮,暴干,无令见风”,另《雷公炮炙论》载“……凡采得,阴干,去四边芦头并黑者,锉入药中”。而《海药本草》“沙洲参,短小,不堪采根。用时去其芦头,不去者吐人,慎之”首次提到人参去芦头对于降低药物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外台秘要》用“切焙法”即“挫入药中,焙干”对人参进行加工,《本草图经》主张“制炭、焙、微炒”,《世医得效方》用“蜜制法”。《本草蒙筌》载:“紫团参,紫大而稍扁。百济参,白坚而圆,名曰条参,俗名羊角参。辽东参,黄润细长而有须,俗名黄参,独胜。高丽参,近紫体虚。新罗参,亚黄味薄。”其中“紫团参,紫大而稍扁”是有关红参加工方法的最早记载,这是人参加工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进步,蒸制法作为人参的传统加工炮制方法为以后历代所传承。清代出现用“五灵脂制、川乌制”等特殊的人参炮制方法。《冯氏锦囊秘录》有“凡带生而采者,有皮力大;过熟而采者,无皮力驯。临用切薄片,银石器中慢火熬汁”,这与现代使用的人参饮片有异曲同工作用。随着炮制的进行,人参生品经润透、切薄片、干燥等一系列处理后得到炮制品,饮片有利于有效成分煎出、便于调配和贮存等优点。

1.2 现代炮制方法

目前人参炮制品有生晒参、红参、糖参、白干参、掐皮参、大力参等种类。现行药典收录生晒参和红参,其相应的炮制方法分别为晒干[1]8-9和蒸制[1]153-154。

生晒参类[2-3]:生晒参是选取须芦齐全、无伤、无水锈、无腐烂的鲜参进行适当浸泡(时间不宜太长),冲洗泥土,将清洗干净后的鲜参放入低温干燥室内进行烘干或放在日光下反复晒至干燥。白干参是将鲜参主根经洗刷、刮皮后干燥而成。大力参(汤通参或烫通参)是将鲜参除去支根和须根后洗刷干净,放沸水中浸泡2~3 min后取出晒干。掐皮参是将鲜参先在沸水中稍微浸泡后去掉粗皮,在周围扎上小孔,然后在70 ℃左右热水中煮2~3 min,使须根变软,取出,晒至近干时用手在表皮掐出皱纹,再晾晒至干。

红参由鲜参经浸润、清洗、分选、蒸制、晾晒、烘干等工序加工而成。与生晒参相比,红参多了蒸制工序。人参经蒸制后,在降低水分同时还能“杀酶保苷”,从而减少皂苷类成分损失,保证疗效,提高红参的储藏性能和保存时间[2-3]。

2 历版中国药典中人参和红参炮制规范对比

《中国药典》收载人参始于1963年版,其来源分为园参、红参、白参(糖参)、生晒参和野山参[4]。其【炮制】项下将白参和红参分列描述。虽历版药典均载有人参,但其来源、炮制、用法与用量有不同程度变化。自1995年版起,《中国药典》将红参从人参项下单独分列出来,与人参作为两味药材共同置(一部)中。2015年版《中国药典》人参【炮制】项表述为“润透,切薄片,干燥,或用时粉碎、捣碎”,红参【炮制】项表述为“润透,切薄片,干燥,用时粉碎或捣碎”,2种表述有明显区别。人参和红参在历版药典的收载情况见表1。

表1 人参和红参在历年版药典收载情况

版次名称来源分类炮制用法与用量 1963年版[4]人参园参(1)红参去芦,切段或润透后切片即得二分至三钱,大量可用三钱至一两 园参(2)白参(糖参)去芦,切段即得 园参(3)生晒参 野山参 1977年版[5]人参生晒参去芦,润透,切片,干燥1.5~9 g 红参去芦,切段或润透切片干燥,或用时捣碎 生晒山参去芦,用时粉碎或捣碎 1985年版[6]人参生晒参去芦,润透,切薄片,干燥3~9 g 红参去芦,润透,切薄片,干燥,或用时捣碎 生晒山参去芦,用时粉碎或捣碎 1990年版[7]人参生晒参去芦,润透,切薄片,干燥3~9 g 红参去芦,润透,切薄片,干燥,或用时捣碎 生晒山参去芦,用时粉碎或捣碎 1995年版[8]人参[8]4-5生晒参润透,切薄片,干燥3~9 g 生晒山参用时粉碎或捣碎 红参[8]130红参润透,切薄片,干燥或用时捣碎3~9 g 2000年版[9]人参[9]6-7生晒参润透,切薄片,干燥3~9 g,另煎兑入汤剂服;野山参若研粉吞服,一次2 g,一日2次 生晒山参用时粉碎或捣碎 红参[9]121红参润透,切薄片,干燥或用时捣碎3~9 g 2005年版[10]人参[10]7-8园参;林下参润透,切薄片,干燥,或用时粉碎、捣碎3~9 g,另煎兑入汤剂服;也可研粉吞服,一次2 g,一日2次 红参[10]105红参润透,切薄片,干燥,用时粉碎或捣碎3~9 g 2010年版[11]人参[11]8园参;林下山参润透,切薄片,干燥,或用时粉碎、捣碎3~9 g,另煎兑服;也可研粉吞服,一次2 g,一日2次 红参[11]143红参润透,切薄片,干燥,用时粉碎或捣碎3~9 g,另煎兑服 2015年版[1]人参[1]8-9园参;林下山参润透,切薄片,干燥,或用时粉碎、捣碎3~9 g,另煎兑服;也可研粉吞服,一次2 g,一日2次 红参[1]153-154红参润透,切薄片,干燥,用时粉碎或捣碎3~9 g,另煎兑服

3 讨论

由表1可知,《中国药典》人参来源按其生长方式分为栽培和野生两种,一般前者称为园参,后者称为山参(又称野山参、林下参或林下山参);按其加工方式分为人参和红参;其炮制方法一般分为切薄片,干燥,或用时粉碎、捣碎,但2005年版以前是按其来源分别表述,自2005年版开始,人参项下【炮制】统一表述为“润透,切薄片,干燥,或用时粉碎、捣碎”;其用法用量可分为“3~9 g,另煎兑(入汤剂)服”和“研粉吞服,一次2 g,一日2次”,但最初(2000年版)限于“研粉吞服”只有野山参,自2005年版始,其用法中出现“研粉吞服”表述已不限于山参(2005年版的林下参,2010年版的林下山参),即人参既可按“3~9 g,另煎兑(入汤剂)服”,也可按“研粉吞服,一次2 g,一日2次”使用,这与炮制方法相对应。

药典中红参未与人参分列时,其炮制方法在最初两版有“切段”表述,其后便删除,自1977年版始出现“或用时捣碎”表述,且与前述“去芦,润透,切薄片,干燥”为并列关系;其用法用量也只表述了用量,并无具体用法。1995年版《中国药典》将红参与人参分列后,其炮制方法同时去掉了“去芦”表述;1995年版和2000年版红参炮制方法表述为“润透,切薄片,干燥或用时捣碎”,与之前除1963年版外历版表述一致,也与人参项下炮制方法基本相同。而2005、2010、2015年版红参炮制方法表述为“润透,切薄片,干燥,用时粉碎或捣碎”,与之前历版表述和人参炮制的表述有很大区别。一个“或”字前后不同位置的表述区别在于:“或”在前,是“润透,切薄片,干燥”与“用时捣碎”并列,表示红参是可以制成薄片(用于煎剂),或用时粉碎、捣碎(用于吞服);“或”在后,只是“粉碎”与“捣碎”并列,两者与前面“润透,切薄片,干燥,用时”是意思连续的关系,表示红参可以制成薄片,用时只能粉碎或捣碎,即薄片不能直接用,只有粉碎或捣碎后才能用,这种表述显然不妥。直到2010年版和2015年版,红参用法才出现“另煎兑服”表述,且仅限于另煎兑服。

综上,笔者认为红参【炮制】应修订为“润透,切薄片,干燥,或用时粉碎捣碎”,其【用法与用量】项下也应再列入“研粉吞服”相应内容。

4 建议

人参和红参来源即为同一物,红参是人参经蒸制后干燥的炮制品,二者在药典【功能与主治】亦基本相同。因此,笔者认为两者炮制和用法不应有太大差异。而2015年版《中国药典》关于两者及其相应饮片的炮制及用法用量表述存在差异。对2005年版之后的《中国药典》关于红参项下【炮制】记载“润透,切薄片,干燥,用时粉碎或捣碎”的表述,笔者建议2020年版应修订为“润透,切薄片,干燥,或用时粉碎捣碎”为宜。同时,红参项下【用法与用量】亦应与人参相同,即增加“也可研粉吞服,一次2 g,一日2次”。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2] 何智斌.人参的炮制综述[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6):132-133,136.

[3] 朱玉荣.人参的历代炮制方法及原理解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7, 36(5):87-8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2-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5-6.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4-5.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4-5.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广东科技出版社,1995.

[9]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10]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1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Study on Processing Standard of Red Ginseng in Chinese Pharmacopoeia Based on Historical Evalution of Ginseng’s Processing

LU Kuojian1, CAO Huan2, BI Xueyan1,2, ZHANG Qingbo3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revise and perfect the standard specification of red ginseng in the Pharmacopoeia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Chinese Pharmacopoeia”). By investigating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ginseng's processing,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processing standards of ginseng and red ginseng in previous editions of Chinese Pharmacopoeia and compared with each other. It was found that the processing standard of red ginseng still needed to be improved. So the proposal is propounded on the revis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processing standard and usage of red ginseng in the Chinese Pharmacopoeia in 2020 in order to make the standard specification of red ginseng in Chinese Pharmacopoeia much perfecter.

ginseng; red ginseng; Chinese Pharmacopoeia; processing standard

R256.69

A

1005-5304(2020)08-0027-03

10.3969/j.issn.1005-5304.201904432

国家药品标准提高暨2015版药典科研任务(2012年)

笔雪艳,E-mail:65554629@qq.com

(2019-04-29)

(2020-01-03;编辑:梅智胜)

猜你喜欢
薄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来自森林的植物薄片
还有多少“穿山甲”需从药典除名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活动掠影
你真好
你真好
2015年版《中国兽药典》编制完成
《中国药典》2010版毒性中药分析
国家药典委员会对《中国药典》2015年版三部增修订内容征求意见
国产与进口烟草薄片的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