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纪录片《呼吸》看国产灾难性纪录片的生产与传播

2020-08-28 08:20陈婷
上海艺术评论 2020年3期
关键词:呼吸现代性纪录片

陈婷

观众对于《呼吸》的热议正是由纪录片的网络化观看衍生而来。因此,如何稳定手机网民的观看习惯不仅关系着纪录片的网络化播放和栏目化发展,同时也可以为中国原创纪录片在国际市场展露头角,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打下扎实的国内基础。

呼吸,自由自在地呼吸是生活在2020年农历庚子年的每一个人最真实与迫切的愿望。然而對于感染了新冠肺炎的病患来说,最普通的一呼一吸不仅是他们的一种奢望,更代表着他们对人生最热切的留恋。2020年春天,《南方日报》的一个摄制组蹲守新冠肺炎病房并拍摄了一部频登热搜榜的微纪录片《呼吸》。在《呼吸》的开头,创作者用极为简单的几句话介绍了新冠肺炎的“威力”:新冠病毒攻击的是肺泡细胞,导致肺部丧失换气功能。换言之,新冠肺炎不仅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最坏的结果更会使得人的全身器官衰竭,无法呼吸直至死亡。正因为如此,这部描述新冠肺炎的纪录片又被人们命名为“灾难性纪录片”。

当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斗接近尾声之际,类似《灾难时刻》和《浩劫求生》等与突发灾难和疫情有关纪录电影和纪录片受到了网友的热情追捧。早在2004年,由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生产的《灾难时刻》以中央新影厂近二百名摄影师半个多世纪以来持续不断地跟踪拍摄为素材,不仅以2003年春天爆发的“非典”疫情为主要内容,同时还记录了中国历史上历次自然灾害,记录了中国人民在灾难时刻自强不息的奋斗业绩。在影像搭建的世界里,中国纪录片以对当下社会现实问题和人民生活的呈现构成了一道耀眼的风景。纪录片所承载的时代使命之一便是书写国家的历史,记录人民的故事。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文艺工作始终强调“社会主义文艺要以人民为中心”。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1而文艺的发展事业与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更是密切相关。因此,从国家文艺政策的制定中,我们不难解读出以人民为中心已然成为近年来纪录片创作的重要准则。

对普通中国人形象的塑造

在近年来的中国纪录片市场中,以医疗故事为主题的作品是创作界的宠儿。例如2019年初,上海电视台推出的《人间世》第一季和第二季便用现实的视角展现了中国人在面对病痛时的态度和医护工作者在面对生死时的抉择。这类纪录片以“医疗”这个切口探讨了中国的医疗制度、医疗改革、医患关系、城乡差异,甚至家庭纠纷和性别歧视等社会问题而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和热议。

本文讨论的这部微纪录片的主要发生地点也在医院。它虽然短小,但却拥有完整清晰的故事结构和扣人心弦的叙事节奏。摄制组蹲守在荆州当地收治危重病人最多的中心医院,用手中的摄影机记录了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导演对医生和病患等不同身份的人物进行细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故事配合紧凑的叙事让这部影片收获了不错的口碑。片中介绍的第一个案例是对国内第一例危重新冠肺炎ECMO的长距离转运。来自湖北荆州的62岁病人胡放(化名)在一次家庭聚会中感染了新冠肺炎。2月19日,胡放的病情迅速恶化并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来自广东的援助医生麦聪穿戴全套防护服,伏在胡放的耳边对他说:“我们现在需要你的配合,你自己也要加油,好不好?你看我们离得那么远过来就是为了让你不要放弃自己,知道吗?”

而镜头中另一位医生则安慰胡放对面的病人,用纸和笔与病重不能说话的患者进行交流。导演对于细节的细致捕捉既让观众看到了医护人员的精湛医术,也让观众感受到医者父母心的真正内涵。在短短几分钟内,《呼吸》不仅记录了新冠肺炎患者的呼吸困难,同样也生动地展现了医护工作者的呼吸。因为戴着厚重的防护面具,长时间的防护使得医护人员产生了缺氧和头晕等生理反应,他们的每一次呼吸都倍感艰难。纪录片之父格里尔逊曾经说过,纪录片的首要功能是社会教育,启发民众。《呼吸》的创作者用镜头记录了一幕幕真实的医疗画面,让观众看到了战斗在第一线医护人员的伟大奉献。创作者为生活在同时代的我们留下了最宝贵的时代记忆。他们既是时代的记录者,也是众人的救赎者。

如果说近年来,进入院线播放的纪录电影《生门》和网台联合放映的《人间世》只是将人们关注的重点投向医疗领域,那么最近几年频繁出现在媒体中的病患伤医事件便将医疗问题一次次推上了舆论的制高点。在2020年央视春晚中,满载着医护人员和医疗设备的飞机在全国人民的注视下飞往武汉展开全方位的救援。《呼吸》的出现让人们在新冠疫情爆发的同时,既让我们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家庭及社会的关系,医护人员的无私奉献,又让我们理解了国家之于个人的深刻影响。

现代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冠疫情的爆发让人们感叹生命的渺小。然而在讨论新冠肺炎造成的全球性灾难时,我们需要正视这样一个现实:身处全球村的我们早已经是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命题: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地球村至今仍对我们有警示性。安东尼·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中曾经举了一个通俗易懂的例子来说明世界如何成为一个地球村。吉登斯认为现代性的重要标志便是时间的出现。在前现代时期,人们依照自然规律来安排一日的活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然而,当火车出现时,为了方便铁路轨道的顺畅运行,各个站点的出发时间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唯有如此,才能回避可怕的火车相撞。随着火车和飞机等便捷交通工具的出现,人们实现了快速的跨时空移动。在类似的“快速移动”过程中,技术专家在其中更是起到了关键作用。2例如,我们乘坐交通工具需要火车司机/飞行员。我们在医院治疗疾病更需要医疗设备和医生的帮助。这些技术专家和高科技是我们享受便利生活的重要支撑。

在吉登斯的叙述中,现代性是一头需要驾驭的怪兽。3在迈进20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们在享受着现代性带来的诸多福利的同时,自然也需要承担它加注在每个人身上的砝码。麦克卢汉认为:“‘我们透过后视镜看现在。我们倒退走入未来。他进一步解释说:‘我们面对一种全新的情景,我们往往依恋......不久前的客体。”4虽然麦克卢汉是从媒介演进的角度来看现在与未来的关系,但是关于后视镜的陈述却帮助我们从眼花缭乱的世界中冷静下来去回望刚刚过去的景象,从而能够更好地分析当下的情况。未来的我们会过怎样的生活要取决于今天的我们付出了哪些努力。由此,不仅引发了这样一个疑问:人类要做些什么才能更自如地驾驭现代性这头怪兽?为什么我们没有创造出一个我们能够预期和控制的世界?毕竟我们因为现代性才拥有的大多数成果都会付出或者已经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我想这些反思大约是所有灾难性纪录片创作者期望通过影像引发人们的思考吧。

新媒体时代的微纪录片传播

微纪录片《呼吸》在网络平台收获的观众口碑与当下纪录片的网络化播放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深刻诠释了“全媒体”的概念:“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5当传统媒介在家庭中的优势地位逐渐失落时,纪录片通过传统媒体、新媒体和院线的联动,技术与内容的创新6进行全媒体时代的制播已是当下的大势所趋。

目前中国娱乐产业的主战场正在逐渐向互联网平台转移,互联网平台自制的节目已然成为平台的流量担当。随着网络用户规模的增长和日趋稳定,互联网视听服务已然成为人们获取文化信息、增长知识的重要平台,而纪录片具备的科学性、知识性与艺术性兼备的特点也成为互联网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关注的热点。互联网虽然让传统电视传播业的核心价值遭遇了冲击,但是也令传统媒体获得了发展的新机遇。近年来热播的几部纪录片《水果传》《创新中国》《三国的世界》开始尝试打通电视、电脑和手机三个终端。借助新媒体移动设备的便携化和传统媒体的深耕化,纪录片的传播广度和力度都会随着5G时代的到来而获得极大提升。

在笔者看来,纪录片的网络平台虽然分流了一部分原本归属于电视屏幕的受众群,但我们也可以说网络平台的搭建从一定意义上扩大了纪录片观看的群众基础,并帮助主流媒体形成现象级的纪录片观看。8.17亿规模的手机网民这一群体正是视频网站最重要的用户,也是纪录片的潜在受众。观众对于《呼吸》的热议正是由纪录片的网络化观看衍生而来。因此,如何稳定手机网民的观看习惯不仅关系着纪录片的网络化播放和栏目化发展,同时也可以为中国原创纪录片在国际市场展露头角,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打下扎实的国内基础。

在经历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视黄金时代的第一个发展高潮之后,作为国家相册的纪录片无论在艺术成就还是在产业发展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同时也成为满足中国民众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方式。随着纪录片产业的逐渐成熟和受众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纪录片在努力走进院线,实现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联动的同时,也尝试着运用全新的技术和创作理念讲述有中国特色的故事。中国媒介融合的改革之路正在进行中,电视、互联网和院线的三极制播格局逐渐打破了以媒介为边界的制播模式。当先进技术成为纪录片发展的支撑时,媒介产品的内容建设才是根本。同样,使用媒体的受众不应该仅是广告营销市场中的数据,他们更应该是互联网的主人。当历史人文主题纪录片开始运用中国美学讲故事时,取材于新冠疫情的纪录片借助普通民众的情感命运,讲述中国故事,例如《南方日报》团队创作的作品《呼吸》。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和中坚力量,普通民众需要参与社会和文化价值的建构,他们的情感应该得到抚慰和宣泄。一方面,我们需要记录社会现实的纪录片和具有中国美学主张的纪录片,而另一方面,通过纪录片为最广大人民服务,为最广大人民所用才是中国媒体公共性的最大体现。

小结

在文末还是要给《南方日报》的摄制团队“打call”。创作纪录片的导演常常以智利导演的名言“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来勉励自己。即使在艰难的疫情时期他们运用手中的摄影機记录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与死神搏斗的故事,既让人赞叹,又深感其不易。我们通过灾难性纪录片体味一呼一吸的来之不易,同时也在人与病毒的生死搏斗中慢慢学习着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

在这个难熬的冬季里,人人自危。在本文写作的当天,武汉的封城终于结束。我们在疫情期间,时常听到:在灾难面前人是渺小的一粒尘埃。但是我们同样也应该明白:无数的尘埃终究要落回大地,形成土壤,孕育新的生命。

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7年10月28日。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133.

[美]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千纪指南(第2版本)[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310.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1/25/c_1124044810.htm,《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网,2019年1月25日。

猜你喜欢
呼吸现代性纪录片
Rough Cut
谈李少君诗歌的“另类现代性”
等待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重构现代性
浅谈呼吸对舞台发声的作用
现代性:未完成的和不确定的